首页 理论教育素质教育背景下舞蹈美学建设的特点

素质教育背景下舞蹈美学建设的特点

【摘要】:对于舞蹈美学来说,就要把舞蹈审美活动作为研究的核心对象,由此带来的舞蹈审美的特殊性必然就会给舞蹈美学研究带来很大的影响。舞蹈演员既是构成舞蹈的材质,又是舞蹈的二度创作者,对审美活动的复杂度有一定的影响。二是舞蹈艺术的审美活动即时性很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流动的,不可重复的。这种“动”是舞蹈的灵魂,只有“动”才能延续生命在时间和空间中一维指向的永恒。

作为艺术美学的分支之一,舞蹈美学建设当然还是要立足于艺术与舞蹈艺术本身的特点。艺术是最为典型的人的审美活动,涉及艺术的美学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意识领域的审美活动。因此,舞蹈美学的着眼点还是应该立足于审美,发散到其他各个领域。就审美活动的研究来说,不外乎审美客观论、审美主观论、审美实践论、审美认知论等。这里面有一些误区需要避免。客观论认为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只是人能否发现的问题。“美”成了抽离于人的感知以外的东西,而实际上“美”一定是相对于人这个主体而言,否则,游离于人之外的“美”的客观性与普遍性都是无法论证的。

主观论认为美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是人的审美态度选择决定了审美的对象。在这里主体虽然被纳入了审美,但却过分主观化,忽视了审美的一些客观限制,并且难以解释审美态度的发生来源。而实践论认为美是在人的实践过程中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即在将人类社会的“内容”投射到对象中后才产生的。这样就使审美活动等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无法说明为什么有些一般实践活动却并不是审美活动。作为结合了创作和审美艺术来说,尤其应该避免使审美本质化和经验化,而应该从认知论的角度出发,把包括审美主体(人)、审美对象(客体)和审美过程的整个审美活动作为研究的对象。对于舞蹈美学来说,就要把舞蹈审美活动作为研究的核心对象,由此带来的舞蹈审美的特殊性必然就会给舞蹈美学研究带来很大的影响。作为舞蹈美学建设本身来说,要做到“本体的”和“自律的”,当然,对舞蹈艺术及审美的特点尤其需要关注。这些特点主要是舞蹈采用人体作为艺术媒介而带来的。首先,舞蹈艺术有一个二度创作的问题。舞蹈演员既是构成舞蹈的材质,又是舞蹈的二度创作者,对审美活动的复杂度有一定的影响。其次,人的身体语言与书法艺术有些相似,既含有一定的内容意义,又具有视觉的形象性与形式美。书法是静止的,而舞蹈是流动的,人的身体语言也不如文字的含义那样明确。这就涉及舞蹈艺术的另外两个特点,一是人体语言较为抽象化,“语义”模糊,像哑剧般的动作是舞蹈不大采用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舞蹈形式美感和生命体验的重要。二是舞蹈艺术的审美活动即时性很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流动的,不可重复的。这种“动”是舞蹈的灵魂,只有“动”才能延续生命在时间和空间中一维指向的永恒。在几乎静止的舞蹈中我们也能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动”。著名美学大师宗白华对舞蹈艺术评价很高,他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写道:“尤其是‘舞’,这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这时只有‘舞’,这最紧密的律法和最热烈的旋动能使这深不可测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他还写道:“音乐建筑分别是时间和空间中纯形式的艺术,以“非模仿自然的境相来表现人心中最深的不可名的意境。而舞蹈则又为综合时空的纯形式艺术,所以,能为一切艺术的根本型态。”究其含义,大概是说舞蹈艺术已经完全“超脱”了造化万物的外在形象,不借助任何其他,而仅以纯粹的身心去直接关照和体验宇宙的本质。这样高度凝练抽象的特点造成了对舞蹈艺术具体的、操作性的分析与把握的难度。(www.chuimin.cn)

舞蹈美学所关注的“人体动态形象”的特殊之处,使美学学科建设的特点也成为难点。实际上,舞蹈理论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为舞蹈特点的难以把握。最后要指出的是,当笔者过多地关注舞蹈美学的哲理思考的时候,于平导师给了我一个很重要的提醒,即舞蹈美学的学科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形而上的、思辨性的问题,它还必须面对某些形而下的、操作性的课题。例如,舞蹈语言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表现语言,尽管我们有拉班的“动作分析”理论,但运用这种理论对舞蹈语言定性定量的分析还远远不够。当我们看到文学批评对文字表述的精确而深刻的分析,当我们看到音乐美学运用结构主义的音乐符号学对音乐语言的分析取得进展,这种差距就显得更为迫切。如果没有一些适用的、可操作的方法对特殊的舞蹈艺术进行“解剖”,我们的舞蹈美学就只能是美丽的空中楼阁,缥缈而失去根基。因此,舞蹈艺术的这些特点,以及未能在这里列举到的舞蹈艺术特点都将是舞蹈美学需要特别关注并予以阐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