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文至此,我更加怀疑中国信仰缺失的核心要义是“宗教的缺失”。但是时下中国的信仰缺失又是一个人所共感共知的问题,那么中国信仰缺失的核心要义到底是什么?是中国唯一的官方用语,是中国的象征!当我在《游学中东》一书中写下上述文字时,我个人愈加坚定地认为,时下中国信仰缺失的核心,是没有对中国本土优秀文化的足够尊重与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不就包括伦理道德的构建吗?......
2023-11-06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从强烈的民族国家自信到“信仰缺失”,也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外部国家的武力入侵及其带来的国家耻辱,打碎了中国人对自己力量的信仰;迷茫之时外部思想传来,一些知识分子遂对其仰望有加,并以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来显示自己对新思想的领悟;当国外理念上升为国家制度时,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再被压缩。有如此这般连续不断的猛烈冲击,再加上其本身存在的一些糟粕,中国传统文化渐渐远离了国人的视线。
近代落后挨打的民族国家悲剧动摇了对传统文化的信念。秦朝的建立开启了中国强盛帝国的辉煌之旅,期间尽管也有内忧外患、分分合合,但是中国日益强大并在长时间内维持在高位水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中央之国”的君、臣、民,对自己的文化充满信心自是当然。但是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让中国这个东方巨人感受到了西方的坚船利炮,仅仅少量的战舰和英方士兵,就迫使清王朝接受城下之盟,与英国签订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之后中国门户洞开,西方列强如潮水般地涌进中国肆意掠夺,日渐蜷缩的中国人无助地看着他国之人趾高气扬地行走在自己的土地上,再加上日益增多的西方先进工业品的传入,中国人只能以诧异和羡慕的眼光看待之。这样,千余年来培养起来的民族自尊心、国家自豪感逐渐丧失,中国人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信心也出现动摇。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过度贬低。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找寻挽救中国的济世良方,既然传统文化已经受到严重质疑,所以它也就难以承担起此等使命。这时,曾经留学欧美和日本的一些知识分子站了出来,他们企图以西方的思想文化来为中国的明天开辟出一条新路,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即是此等思潮的最鲜明体现。新文化运动引发了中西思想在中国的大碰撞,在“打倒孔家店”甚至取消汉字等思想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几近体无完肤,以致一些视传统文化为精神支柱的知识分子轰然倒塌。陈寅恪先生就认为,王国维先生之所以在1927年投湖自尽,就是因为他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衰败带来的无以复加的痛苦。吴宓先生也认为,王国维先生的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丧失有关,他甚至在王国维先生的灵前啼血——如果有生之年不能见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自己也将追随王先生而去。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可谓不严重。(www.chuimin.cn)
政治运动和社会取向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西方思想的传入本就已经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重大冲击,而一旦某种外来思想体系发展成为国家制度,并且这种制度再催生出一些有悖伦理道德的社会及政治运动,那么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撞击就可想而知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指导下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是20世纪对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大事件。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马克思主义成功地使中国摆脱了多年混战的国内局面,大陆地区终于走向统一。但是在新的政体模式下,中国也开启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阶段,迎来了各种政治社会运动的高发期,“反右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运动”……在改革开放年代,经济发展以压倒一切的面目出现在中国,竞相逐利的时代特色造就了社会伦理道德的进一步沦丧,中国传统文化再遭打击。
有关上帝也会哭泣 行走中东的心灵激荡的文章
行文至此,我更加怀疑中国信仰缺失的核心要义是“宗教的缺失”。但是时下中国的信仰缺失又是一个人所共感共知的问题,那么中国信仰缺失的核心要义到底是什么?是中国唯一的官方用语,是中国的象征!当我在《游学中东》一书中写下上述文字时,我个人愈加坚定地认为,时下中国信仰缺失的核心,是没有对中国本土优秀文化的足够尊重与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不就包括伦理道德的构建吗?......
2023-11-06
汉字的构造指的是汉字的造字方法。当汉字的创造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就开始有学者从造字方法上进行总结,归纳造字法,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当属“六书”说。从图画说来看,汉字的造字是从图画开始的,所以象形是汉字造字的基础,指事、会意、形声都是在象形的基础上进行变化的。以上四字的这一横笔,都是抽象性的符号,在构字中起指事作用。二是会意造字的要义在“意”上。......
2023-08-30
但是,河谷型文化是一种单向的发展类型,文化结构的单一化倾向和文化心态的自我优越感,给中国社会发展也带来了不良影响。此外,还有观点认为,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不同的类型。由以上可知,中国传统文化类型是指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特征。......
2023-08-30
中国传统文化,如书法,书法形式多种多样,同时,中国书法中的黑白的鲜明对比也使得展现内容更加简单明了,因此,如果能在商品中引用这种书法的表现形式是很不错的。中国的这种色彩心理在很多设计方面,尤其是包装设计方面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中国传统文化对设计有着很深的影响,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将传统文化作为现代设计的肥沃土地,使之成为我国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的营养源泉。......
2023-09-20
中国传统社会独特的血缘、地缘关系,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发挥了巨大作用。③对传统的极端尊重。④宗法伦理观念构成中国文化意识形态的核心。(二)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政治型范式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了政治型范式。思考与探究1.简述中国大陆“负陆面海”的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023-08-30
农耕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贯穿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始终。农耕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民本主义和集权主义共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和集权主义相反相成,是由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社会所决定的。农耕经济对中国人务实品格的影响,还有其他的突出表现。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思想,而不是宗教的原因所在。......
2023-08-30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步步陷落,中国人的自信心也是层层递减。没有了对基于自身文化的坚定信仰,人心涣散自然在所难免。遍观世界大国发展史,很少看到有贵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如当下中国这般的没有自信,如当下中国国民这般的对自身文化缺乏信仰。个人固然可以表达出一些对国家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但是在重塑对本国的信心、重构对自身文化的信仰过程中,国家行为才是最根本的主导力量,中国政府在这方面任重而道远。......
2023-11-06
讲会制度有利于促进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推动学术的进步,扩大书院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体现了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精神,明代中期最为盛行,一直沿用到清代。书院不仅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又传至日本、朝鲜、东南亚诸国,进一步提升了书院的影响力,这些国家至今仍有不少书院。......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