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伊朗领导人与总统:揭示行走中东的心灵激荡

伊朗领导人与总统:揭示行走中东的心灵激荡

【摘要】: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第一个十年以霍梅尼为领袖,这一时期派别斗争在伊朗政治中相当明显。1989年6月3日霍梅尼逝世,次日哈梅内伊被推举为伊朗最高宗教领袖。在1997年的总统大选中,更富有改革和创新精神的哈塔米当选为伊朗总统。历经内贾德的保守执政,2013年伊朗选民把温和务实的前核谈判代表鲁哈尼推到总统宝座,鲁哈尼总统力主求变,特别是在与国际社会的核谈判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积极。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第一个十年以霍梅尼为领袖,这一时期派别斗争在伊朗政治中相当明显。先是自由派与教士之间的争斗,在教士阶层取得优势后,其内部的激进派与温和派又进行了持续的权力争夺。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存在派别斗争,但很少有某派力量能够取得绝对优势,因为位高权重的霍梅尼很好地扮演了权力“调节器”角色。

1989年6月3日霍梅尼逝世,次日哈梅内伊被推举为伊朗最高宗教领袖。哈梅内依能够出任领袖,其超凡的政治能力是第一要素,他曾担任国防部副部长、革命卫队司令、德黑兰市教长、霍梅尼在最高国防委员会的代表及该委员会主席,尤为重要的是他还担任过执政的伊斯兰共和党总书记,并且是当时的共和国总统,这使哈梅内伊在制定政策时会更多地考虑现实政治的需要。不过哈梅内依担任的毕竟是政教合一国家的领袖,职位属性要求他一定要坚守宗教和前任霍梅尼之思想。而且,由于哈梅内依的影响力无法与霍梅尼相提并论,这导致伊朗权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分散,国家二号人物总统的权力有所加强。

作为国家一号人物,哈梅内依对总统支持与否事关重大,若二者的观点一致,总统的政策制定与实施就会得以顺利进行;若二者意见相左,总统的行动就会大大受到限制。哈梅内伊出任领袖以来伊朗共产生了四位总统,分别是拉夫桑贾尼(1989—1997)、哈塔米(1997—2005)、内贾德(2005—2013)和现任的鲁哈尼(2013年上台)。拉夫桑贾尼于1989年当选为总统,是后霍梅尼时代伊朗的又一位权势人物,也是当时伊朗最著名的务实派代表人物,出任总统后推出振兴伊朗经济的首个五年发展计划(1889—1994),在外交上也大打温和牌,取得较好成绩。但是到拉夫桑贾尼总统后期,哈梅内依经常发表反对外国投资、反对西方文化、反对与西方发展过多关系的言论,拉夫桑贾尼总统的务实政策越来越难以取得实效,其改革形象也大为受损。

在1997年的总统大选中,更富有改革和创新精神的哈塔米当选为伊朗总统。哈塔米总统主张把伊斯兰教法律、传统与个人权利、自由、法制及公民社会等观念结合起来,在他看来,伊斯兰文化的确存在危机,在警惕西方霸权的同时也要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哲学精神。尽管哈塔米出任总统后推出一系列改革政策,唤起伊朗民众的热切期望,甚至在困顿已久的伊朗美国关系问题上也取得较大进展,但遗憾的是,从参加竞选开始哈塔米就不是哈梅内伊最希望获胜的候选人,哈塔米所力推的内政外交越来越不合哈梅内伊之意,国家一号人物与总统的渐行渐远,使得哈塔米的诸多政策愈加陷入困境。(www.chuimin.cn)

在事关未来发展路线的抉择关口,2005年伊朗迎来又一次的总统大选,对霍梅尼思想非常推崇且受哈梅内伊支持的内贾德赢得大选。内贾德是一位思想保守对外激进的平民化总统,在内政外交方面均推出一些富有争议的政策,这既强化了伊朗内部的伊斯兰特征,也把伊朗推进“核危机”的国际漩涡中,伊朗遭受到更为严厉的国际制裁,国家发展因此举步维艰。内贾德虽然在2009年的总统大选中再次胜出,但是这次大选结果遭到伊朗其他势力的持续抗议,伊朗甚至因此爆发了严重的政治动荡。

历经内贾德的保守执政,2013年伊朗选民把温和务实的前核谈判代表鲁哈尼推到总统宝座,鲁哈尼总统力主求变,特别是在与国际社会的核谈判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积极。面临国内不满情绪的日益加重和本人遭遇挑战的不断加大,哈梅内伊也加入到深得民心的解决伊朗核问题的行列,伊朗最终在7月14日与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加德国达成全面解决伊核问题的协议,这是力主通过谈判化解与西方矛盾的鲁哈尼总统的一大胜利,该协议的达成必会增加总统职位在选民心目中的分量——在今后的伊朗政治观察中,需要给予民选总统日益增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