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多爬将起来,准备五点半出发去埃及古城卢克索。在晚点一个半小时后,我们终于在九点五十分沐浴到卢克索灿烂的阳光,两位帅气的当地小伙子前来接机,汇合后我们就奔驰在了绿色的田野间。老实说,相比较这些所谓的旅游点,真正能让我产生更大兴趣的还是当下的埃及人,正因为此,随后我才放弃已经安排好的某些景点参观,独自一人走上卢克索街头,去观察体验埃及人的生活。当然,在卢克索这个广场也能清晰看到生活的艰辛。......
2023-11-06
某日德黑兰大学孔子学院来了两位女生,身材高挑相貌出众,而且彬彬有礼,当然她们戴着头巾。几天以后,我在中国驻伊朗大使馆又见到这两位女孩和其中一位的姐姐,她们进入大使馆后都取掉头巾,这三个身高都有170厘米的女孩绝对算得上当日活动的靓丽风景线,引得在场男士纷纷侧目,真的很美!那天在中国大使馆举行活动的过程中,摘掉头巾的伊朗女性不在少数。某日在王哥住处聚餐,期间来了一位伊朗女大学生,她进门就把头巾拿掉了,说伊朗女人在家里都这样。我亦曾问一位来自伊朗上层的年轻女士是否喜欢戴头巾,她回答说在伊朗国内喜欢戴……头巾的戴与摘,集中反映了当今一些伊朗女性的诉求与无奈,她们希望有选择的自由,但是目前,她们在伊朗公共场合没有这样的自由。
某日和男女两个伊朗大学生聊天,问其伊朗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是哪个,男生说是居鲁士大帝时期,也就是第一波斯帝国初期;女生则认为被伊朗现政权取代的巴列维王朝最值得缅怀!顺着这个话题,我们就巴列维王朝进行交流。在姑娘的心目中,推崇世俗化的巴列维王朝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在那个时候,伊朗女性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穿衣打扮和生活,和西方世界的女性相差无几。可是伊斯兰革命以来,在公开场合成年女性一定要戴头巾,要穿长过臀部的外衣,而且还不能唱歌。的确,目前伊朗境内是没有女性歌手的。姑娘心境落寞地说,人应该可以有选择,可是我们现在没有。姑娘说怀有与她类似想法的伊朗人有很多,这一点我相信,因为我接触到的有限的伊朗人基本都有类似的想法。
姑娘说巴列维王朝的第一位国王,也就是礼萨国王最好,因为他是一个非常强势而又崇尚世俗化的领导人。伊朗人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就像这两位大学生所说的那样,巴列维王朝之前的恺加王朝是伊朗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因为正是在这个王朝,伊朗日益增多地遭受到英俄的盘剥,国土也变得越来越少,作为带领伊朗重新站立起来的礼萨国王,自然会让今天缅怀波斯雄风的伊朗人铭记。一个政权只是其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特定阶段,决不能为了拔高自己而过分地贬低他者,如果那样,就是对自己民族、国家的不尊重!
那么礼萨国王的继任者巴列维国王为什么被推翻呢?姑娘说这个国王总想听取多方意见,不够强势。为什么对现政权失望呢?因为当初伊斯兰革命势力给了人民很多承诺,比如许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很多项目都免费,但是看看现在吧,什么都要钱,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那位男大学生与姑娘的看法略有不同,他说如果现在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过上好的生活,那么他也不会特别想回到过去的某个时候。
但是对于很多伊朗人而言,距离自己满意的好日子可能还相当的远。王哥在德黑兰结识了一位老爷子,两人甚是投缘,周围的人都知道他俩是好友了。前几日超市服务员问王哥,经常和他在一起的那个老爷子咋不见了,王哥也不清楚。有一天当我们正在聊天时,王哥接到了一位女士打来的电话,告知她的邻居,也就是那位老爷子已经于两天前去世了……前去看望老爷子的遗孀,按门铃几次都不见动静,刚要离开,门缓缓打开,行动极为不便的老妇人眼见来人,顿时就哭了。她是基督徒,在伊朗在德黑兰是绝对的少数,无儿无女,且患有相当严重的关节炎,行走十分困难,现在老伴突然离世,她如何活下去就成为一个问题。
游学以色列时我充分感受到这个国家对伊朗现政权无以复加的憎恶,那个伊朗如何看待以色列呢?伊朗印刷的世界地图就已经说明了问题,把以色列标注为“被占巴勒斯坦”,伊朗护照也明确标识,此护照持有人禁止造访被占巴勒斯坦。也就是说,现在伊朗官方根本不承认以色列是一个合法的国家,所以当我问两位大学生,哪个国家是伊朗的最大敌人时,得到的回答都是以色列。伊朗和沙特的关系好吗?不好!为什么?“阿拉伯人侵略过我们。”显然,一千三百多年前阿拉伯人对萨珊王朝的侵略与征服,让波斯人至今仍然不能释怀。历史际遇能够对当今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不仅仅局限在中日之间啊。
那么中东地区谁是伊朗的朋友呢?伊拉克!对,曾经与之进行了八年战争的伊拉克首先被提及。2003年美国主导的战争把萨达姆推翻后,伊拉克什叶派走上国家政治前台,而伊拉克很多重量级的宗教领袖人物是伊朗前领袖霍梅尼的学生或追随者,这的确曾引起美国的极度担心,担心自己辛辛苦苦把萨达姆赶下台,伊朗会坐收渔翁之利。现在伊朗人如此看待两伊关系,想必美国人心里不是个滋味。这样看来,历史经历是不是又对当下的国际关系影响不大?英国19世纪的首相帕默斯顿的确道出了问题的实质:对于国家而言,“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www.chuimin.cn)
某日与一位四十多岁的伊朗老兄聊天,他是一位走南闯北的国际人士,对国内诸多现象甚是不满,他特别指出伊朗权贵阶层的奢侈生活很让民众气愤,认为他们是一群虚伪之徒,口口声声是伊斯兰教、是古兰经,但是其行为又与古兰经背道而驰,这怎能让民众信服?伊朗到底会有多少人对现状不满?这位老兄讲了一个高的让我有些惊讶的比例。伊朗人民对以色列和美国的态度到底怎样?老兄说没问题,他本人就有好几个以色列朋友,而如果美伊都允许伊朗人进入美国的话,他说伊朗可能就没人了——这是要走光的节奏啊!
和这位老兄有相似见解的伊朗人特别是青年为数不少,二次游学伊朗期间,我不止一次地从伊朗朋友那里获知,有非常非常高比例的伊朗人对伊朗现状不满,高到什么程度?为了担心读者太过于目瞪口呆,所以在此我就不说具体的百分比了。在2010年所谓的“阿拉伯之春”爆发前后,我亦曾面对不同阿拉伯国家的青年,问他们对自己的政府感觉如何,结果他们大都义愤填膺地说要推翻本国政权。一方面,目前的中东伊斯兰国家被视为世界上最不民主的国家群,但是另一方面,伊斯兰教也赋予信徒们反抗不公的观念和力量,套用中国的一句老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的确是很让人担心的一点。
又一日,和七位伊朗朋友同游萨德阿巴德宫(亦称巴列维宫),并在绿宫附近的咖啡厅饮茶聊天。这几位伊朗朋友年龄从17岁到46岁不等,年龄最长的老兄J家世说起来有些传奇,其父曾任职于巴列维王朝的宣传部门,且位居高位,到1977年时父亲感觉国家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遂居家外迁,结果躲过了伊斯兰革命及其后的动荡年代。J离开伊朗时才八岁,在国外接受英语教育后就在日本、阿联酋等国辗转,与一位中国姑娘的认识把他带到中国定居,现在他的两个弟兄亦在中国。其余几位有大学生、有职员,都属于有知识的社会中层。
因为造访的是前王朝王宫,巴列维国王及其时代自然会被提及,目前怀念那个时代的伊朗人不在少数。我们在咖啡厅落座后,很有节奏的音乐声传来,我开玩笑说大家可以跳舞了,结果兄弟姐妹几个纷纷说不行,公共场合跳舞是被禁止的。我们边喝茶边聊天,从中文、波斯文“茶”发音的相似,聊到菲尔多西、哈菲兹、海亚姆等伊朗诗坛巨匠,以及各自民族国家历史的久远。
在伊朗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很多位知名人物,那么其中最知名的五位是谁呢?我向他们提这样一个问题,结果排名第一的没有异议,他们一致推荐居鲁士大帝,接下来呢?就在他们窃窃私语中,我说出诗人菲尔多西的名字,他们纷纷赞同。第三位他们选择了萨法维王朝的阿巴斯大帝,之后他们还提到有一个在位时疆域极其广阔的君主,名字我忘记了,在提及这几位先贤时,伊朗朋友充满了尊重和自豪。当然他们也没有忘记伊朗当代的著名人士大阿亚图拉霍梅尼,也就是伊朗现政权的缔造者,只是在提及此人时,他们的表情立即有了明显变化。游学德黑兰期间我也曾把类似的问题提给其他伊朗人,居鲁士大帝的第一宝座几乎无人撼动,而最后霍梅尼的名字也均被提及,就像这几位伊朗朋友所做的那样……
在萨德阿巴德宫时我还和几位伊朗朋友互猜年龄,他们几位对我年龄估计的还算八九不离十,年轻几岁而已。在让我猜一位小伙子的年龄时,我观察半天说出了25岁,他们听后哈哈大笑,原来人家才17岁。不知那位小弟受伤的心现在复原了没,但当时也有朋友说小弟可能还真愿意有25岁呢,这样的话就可以娶媳妇了……唉,我总是在年龄问题上让人家伤心,记得读研究生时,一位女生满怀期待地让我猜是大几的,我打量她几眼后说是大四的,结果姑娘噘着嘴说大哥难道大一的学生看起来真有那么老吗……
有关上帝也会哭泣 行走中东的心灵激荡的文章
凌晨四点多爬将起来,准备五点半出发去埃及古城卢克索。在晚点一个半小时后,我们终于在九点五十分沐浴到卢克索灿烂的阳光,两位帅气的当地小伙子前来接机,汇合后我们就奔驰在了绿色的田野间。老实说,相比较这些所谓的旅游点,真正能让我产生更大兴趣的还是当下的埃及人,正因为此,随后我才放弃已经安排好的某些景点参观,独自一人走上卢克索街头,去观察体验埃及人的生活。当然,在卢克索这个广场也能清晰看到生活的艰辛。......
2023-11-06
宗教都有对外传播的内在需求,伊斯兰教也不例外,即使是在沙特阿拉伯这样的伊斯兰国家,也存在专门的国内宣教机构,而且还有不少外国人服务其中,来自中国的张先生即是其中的一位。其实沙特本国的宗教信仰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日渐增多的青少年对宗教的叛逆。时至今日,什叶派伊朗和逊尼派沙特之间的关系仍然很不理想,教派分歧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2023-11-06
伊朗在本地区能够发挥什么样的影响力,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伊朗与外部世界大国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讲,伊核协议的达成既是伊朗政治改变的结果,同时也是伊朗政治继续改变的催化器。尽管伊朗各力量大都认同伊朗有和平发展利用核能的权利,但是在对待伊核谈判问题上,伊朗内部的意见并不一致。强硬派认为国际社会在伊核问题上对伊朗频频发难,是对伊朗和平利用核能权利的剥夺,是对伊朗国家尊严的冒犯。......
2023-11-06
6月22日早晨八点半,我和魏哥从利雅得启程,驶往沙特南部城市纳吉兰,全程有一千公里。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兴起后征服此地,命名为奥克杜德,目前该地已经成为沙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也是纳吉兰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博物馆所在地。作者在沙特也门边境城市纳吉兰的老建筑区在纳吉兰停留数日后,我和魏哥又踏上征程,驶向800公里开外的沙特第二大城市、位于红海之滨的吉达。......
2023-11-06
古巴勒斯坦涵盖今天的巴勒斯坦、以色列和约旦三国。在1948—1949年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巴勒斯坦再次被瓜分了:外约旦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埃及占领了加沙地带,以色列也占去了部分土地。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约旦和埃及控制的巴勒斯坦西岸和加沙地区又被以色列占领过去,目前巴勒斯坦人所追求的,就是要在这些土地上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
2023-11-06
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难民问题上的看法与巴勒斯坦大相径庭。以色列前驻华大使海逸达亦曾在2004年专门为中国媒体撰写《巴勒斯坦难民问题》阐述以方立场,认为正是阿拉伯国家不接受联合国的相关决议,而且还把战争强加到以色列头上,因此才导致巴勒斯坦难民的产生。巴以的观点是如此对立,也就不难理解双方为什么至今仍还没有在解决巴勒斯坦难民问题上达成共识了。在各方无休止争论中,巴勒斯坦难民不得不继续以卑微的身份生活。......
2023-11-06
游学沙特期间恰逢伊斯兰世界的斋月,在这个月中有条件的穆斯林要履行斋戒的宗教义务,而斋戒是伊斯兰教的五大功课之一。2014年6月29到7月29是沙特的斋月。到沙特后不久魏哥就告诉我,斋月里沙特的生活工作节奏与平常很不一样,即使是非穆斯林,在公共场合也要遵守斋戒的规定。我是在沙特三个不同的城市经历斋月时光的,分别是利雅得、纳吉兰和吉达。除了饮食不方便外,斋月期间购物也是极具特色。......
2023-11-06
黎巴嫩:再度近距离观察1963年夏天,我要从台北去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选择飞行路线颇费周章。在他看来,美国政府最大的错误就是一年前将一万四千名海军陆战队撤出黎巴嫩。1926年,法国将黎巴嫩与叙利亚分开。黎巴嫩并未逃过历史的规律。1990年黎巴嫩各派宣布结束内战,但是派系武装力量和社会张力并没有消失。再度近距离观察2010年1月底,我在四十七年之后故地重游。......
2024-0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