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朗的中国留学生队伍中有一位王同学,她在国内本科毕业后被单位派来德黑兰工作,但遗憾的是恰逢伊朗汇率剧烈波动,她所隶属的那家中国公司被迫落荒撤离。此外王同学还承接翻译等多项业务,在德黑兰华人圈中人气甚旺。伊朗的食品安全估计又会让很多中国人感慨连连。目前德黑兰的中国商人大多是从事贸易和服务业,尤以贸易为主,所谓服务业,包括几家华人招待所,除王同学开办的那家外,其余皆为无牌照经营,服务对象也是华人。......
2023-11-06
我的第二次伊朗游学重点在德黑兰。人口过千万的德黑兰是伊朗首都,也是德黑兰省的首府,被认为是西亚地区第一大城市。作为城市,德黑兰的历史并不是特别漫长,到14世纪时还被描述为一个村子,直到1795年才被定为首都,它也是伊朗历史上的第32个首都之城。进入20世纪后,特别是随着1925年巴列维王朝的建立,德黑兰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四面八方的伊朗人都涌向这里。就人口而言,德黑兰现为世界第29大城市,也被认为是生活成本最低的国际大都市。当下德黑兰既有伊朗王朝时代宏伟的宫殿,也有闻名于世的现代建筑,当然它也是伊朗政治发展的风向标。
我在凌晨五点多的夜色中进入德黑兰,这时街上的车辆已经比比皆是,看来这里为了生计而奔波的人不在少数。五六十岁的黑车司机师傅在这个大都市中熟练地穿梭,相当顺利地来到目的地。值得提及的是,尽管乘坐的是没有出租车标志的所谓黑车,可是价钱和正规出租车一样,而且也没什么危险。这些年我常在中东行走,说实话,我还真没感觉到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伊朗、沙特、土耳其等国有啥不安全的;当然,战火不断的伊拉克我还没去过……
德黑兰标志性建筑自由塔
为我这次伊朗之行提供帮助的王哥是任教于德黑兰大学孔子学院的汉语老师,来伊朗之前任教于尼日利亚一家孔子学院,在对外汉语教育方面很有见地,性格也是非常达观和善,这些素质是担任孔子学院老师所应该具备的。可惜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在目前的孔子学院教师队伍中,还存在一些非常严重的问题。当初决定再次赴伊朗游学,经朋友介绍联系到王哥,我们还是山东老乡,与他的结识使我的这次伊朗行变得相对简单。这些年我之所以能够在中东各国便利的来来往往,与中外多方朋友的帮助密不可分,没有他们的无私相助,我的中东漫步定会生出无数的困难,对于他们我心存感激!
洗漱完毕稍作休息,我和王哥就走出家门,到他的单位去看看。德黑兰大学是伊朗最著名的高校,相当于北京大学在中国的地位,这所大学的校区相当分散,基本是三五个系一个校区。我俩出门后直奔附近的德黑兰大学主校区,到那里坐学校班车去王哥单位所在的校区。乘车的人并不多,上车后三两分钟就出发了,在我们下车之前,班车已经在两个校区做过停留。
德黑兰大学主校区大门(www.chuimin.cn)
王哥单位所在的校区有外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物理系和体育系,孔子学院就挂靠在外语学院。在这个校园抬头北望,可见白雪皑皑的厄尔布尔士山脉,那里可是著名的滑雪胜地啊,每年吸引大量的人前往。我们进入校区后直奔外语学院大楼,拾级而上途径大楼一处入口时,我发现地面上画着三面国旗——美国的、以色列的和英国的,进进出出都会在这些国旗上踩上一脚。出于职业和专业的敏感,我立即把这三面国旗置入镜头中。其实类似的场景在中东地区并不罕见,在心怀仇恨又缺乏有效表达渠道的情况下,往往就会采取一些快乐自己但无损他人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郁闷。
德黑兰大学外语学院一门口处的美国、以色列和英国国旗
伊朗的英语使用率极低,即使是在德黑兰大学,能够讲英语的也为数不多,更难以理解的是,就是在这里的外语学院,据王哥讲英语也不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工具。当我们在孔子学院办公室时,旁边房间的大姐拿着糖进来,连比划带蹦单词整了半天,也没让我们搞清楚是他女儿还是儿子有喜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够分享到她的快乐!
相比较外语学院,我更关注其对面的国际关系学院,毕竟自己正在从事国际问题的学习与研究。某日我独自漫步到国际关系学院,经得保安兄弟的同意进入其中。这里的大厅很是壮观,面对大门的墙壁上是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其两侧有各种语言的欢迎语。当我看到亦有中文时,顿时畅想也许这里会有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但可惜的是没有,目前伊朗几乎没有深入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在德黑兰大学外语学院也有此类现象,没有中文但有日语——唉,走到哪里都忘不了中日比较啊。伊朗最主要大学中文教育和中国研究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这个国家对中国的认知。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据说德黑兰大学正在筹办中国研究中心,单栋建筑已经准备停当,就待研究力量等条件的充实了。
作为伊朗排名第一的大学,德黑兰大学自然会承担很多国家任务,国际关系学院也是如此。某日我在孔子学院办公室外望,看到国际关系学院门口突然出现了一群人,前一晚曾在电视上侃侃而谈的院长,还有身穿教袍的学院负责思想宗教工作的领导,出来迎接一位伊朗某部门领导,之后学院门口就一直站着几位手持对讲机的人。过了大概半小时,状况又有所升级,警车驾到,德黑兰大学的国际处处长和校长等人悉数出动,原来是葡萄牙外长驾到。近些年来伊朗核问题闹得沸沸扬扬,伊朗多位核科学家惨遭暗杀,其中就有德黑兰大学的核物理学家……
有关上帝也会哭泣 行走中东的心灵激荡的文章
在伊朗的中国留学生队伍中有一位王同学,她在国内本科毕业后被单位派来德黑兰工作,但遗憾的是恰逢伊朗汇率剧烈波动,她所隶属的那家中国公司被迫落荒撤离。此外王同学还承接翻译等多项业务,在德黑兰华人圈中人气甚旺。伊朗的食品安全估计又会让很多中国人感慨连连。目前德黑兰的中国商人大多是从事贸易和服务业,尤以贸易为主,所谓服务业,包括几家华人招待所,除王同学开办的那家外,其余皆为无牌照经营,服务对象也是华人。......
2023-11-06
凌晨四点多爬将起来,准备五点半出发去埃及古城卢克索。在晚点一个半小时后,我们终于在九点五十分沐浴到卢克索灿烂的阳光,两位帅气的当地小伙子前来接机,汇合后我们就奔驰在了绿色的田野间。老实说,相比较这些所谓的旅游点,真正能让我产生更大兴趣的还是当下的埃及人,正因为此,随后我才放弃已经安排好的某些景点参观,独自一人走上卢克索街头,去观察体验埃及人的生活。当然,在卢克索这个广场也能清晰看到生活的艰辛。......
2023-11-06
基于此等改变和状况,我又把目光转向宗教与地区或国家发展的关系层面,查看基督教之于西欧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强盛时期的宗教角色。欧美国家的主流宗教信仰几乎清一色的是基督教。历经重重迫害之后,基督教于313年在罗马帝国取得合法地位,392年被罗马帝国皇帝宣布为国教,基督教从此走上一个迅速发展期,并逐渐成为欧洲的主流信仰。中国的历史发展则提供了另一个观察宗教作用的视角。......
2023-11-06
拜典很不喜欢我动辄用“西岸”这个地理名词。犹太人把那里叫作“犹地亚和撒玛利亚”,是大约3000年前,一南一北两个犹太人国家首都的名字。西岸地区遍布犹太人先祖遗迹。“没有一个犹太人有权利让出‘犹地亚和撒玛利亚’。”拜典反对修建隔离墙,不是因为圈进巴勒斯坦人的土地,而是建了墙,墙外面的土地就拿不回来了——“犹地亚和撒玛利亚本就是以色列地,不可分割!”......
2023-11-01
黎巴嫩:再度近距离观察1963年夏天,我要从台北去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选择飞行路线颇费周章。在他看来,美国政府最大的错误就是一年前将一万四千名海军陆战队撤出黎巴嫩。1926年,法国将黎巴嫩与叙利亚分开。黎巴嫩并未逃过历史的规律。1990年黎巴嫩各派宣布结束内战,但是派系武装力量和社会张力并没有消失。再度近距离观察2010年1月底,我在四十七年之后故地重游。......
2024-01-22
1970年9月28日接替去世的纳赛尔出任总统后,萨达特总统励精图治,对埃及的内政外交做了大幅度改革,并且殚精竭虑地谋划对以色列的战争。1981年10月6日,为纪念第四次中东战争胜利8周年,开罗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萨达特总统等埃及的一干要人自然位居检阅台。在他最喜欢的10月6日这一天,他被国内隶属于伊斯兰激进力量的军人刺杀身亡。萨达特逝世后被安葬于无名英雄纪念碑的底部中空地带。......
2023-11-06
首次游学伊朗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某日在旅行中途休息时遇到一个伊朗女孩,经过交谈方知我们的目的地相同,就是去她家所在的城市。而且,伊朗人的热情与开放也让我感觉温暖。带着对伊朗的留恋和对这个国家更为迫切的认知渴求,我踏上了回国之旅。在去机场的路上,一直陪同我们的那个伊朗大帅哥特别交代,到机场告别时女士们一定不要和他握手,因为在机场这样的场合和非亲属异性握手,在伊朗是不被允许的。......
2023-11-06
易卜拉欣和另一个同学身穿黄色迷彩服,一人手里一把尖尖的匕首,相对而立,做格斗状。如今易卜拉欣已经死了,这样的照片也是烈士遗照了。一天放学后,易卜拉欣没有回家,也没有跟家人讲。一个同学家里被以色列空军炸了,尸体惨不忍睹,深深触动了易卜拉欣。天堂里有七十二处女等待烈士。“那对于女性来说,天堂里有什么呢?”......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