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都有对外传播的内在需求,伊斯兰教也不例外,即使是在沙特阿拉伯这样的伊斯兰国家,也存在专门的国内宣教机构,而且还有不少外国人服务其中,来自中国的张先生即是其中的一位。其实沙特本国的宗教信仰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日渐增多的青少年对宗教的叛逆。时至今日,什叶派伊朗和逊尼派沙特之间的关系仍然很不理想,教派分歧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2023-11-06
伴随着犹太人在巴勒斯坦重建家园的梦想逐步实现,巴勒斯坦人的噩梦来了。
晨练中的以色列特拉维夫市民
637年,巴勒斯坦被阿拉伯人征服,从此巴勒斯坦与阿拉伯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其阿拉伯色彩也越来越浓重,最终形成了所谓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在此后的一千余年中,他们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并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能容忍犹太人在自己的地盘上建立犹太国家,所以当联合国1947年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时遭到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反对。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拉伯世界对它采取了拒不承认的态度,非但如此,埃及、伊拉克、叙利亚、外约旦、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还立即发动了对以色列的武装进攻。在从1948年到1973年20多年的光景中,阿以双方仅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就有四次之多,其间小规模的冲突更是接连不断。
虽然就绝对力量来讲,阿拉伯一方要远远超过以色列,但是因为阿拉伯世界本身存在一些矛盾,从而造成了阿拉伯人力量的分散甚至是相互间的拆台,再加上美国等西方大国对以色列的大力支持,把以色列从失败乃至崩溃的边缘挽救回来,所以从整体上看,在与以色列的历次战争中,阿拉伯人是处于下风的。结果,阿拉伯人不仅没有收回联合国分治决议所划给犹太人的土地,反而在战争中又失去了今天我们在国际新闻节目中经常听到的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戈兰高地等大片土地。直到今天,以色列仍然控制着在1967年战争前归属于叙利亚的戈兰高地。
戈兰高地上的标识牌,说明此地距离周边各国大城市的距离
数十年的武装冲突没能给阿拉伯世界带来尊严,也没能为巴勒斯坦人恢复家园。随着战争的一次次失利,巴勒斯坦人也逐渐认识到,不能再把自己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已经四分五裂的阿拉伯世界,需要找寻新的道路来维护自己的利益。1988年,以阿拉法特为首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布接受此前一直拒绝的联合国1947年分治决议,同时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国,当时这是一个没有国土的“国家”。此后,在阿拉法特等巴勒斯坦温和派的领导下,巴勒斯坦对以色列的政策由武装对抗为主转移到以政治斗争和外交活动为主。
1991年海湾战争后,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这给了关注阿以、巴以问题的人们无限遐想。在马德里和会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因为巴以还处于互不承认状态,所以它们只好通过挪威进行秘密接触。巴以双方从1992年开始秘密接触,结果进展还算顺利,达成了一些协议,巴勒斯坦人也因此获得了对部分土地的自治权,并得到了可以建国的允诺。但是事情的发展一波三折,以色列国内有些人对政府向巴勒斯坦人做出妥协很不满,坚持走巴以和解之路的总理拉宾因此在1995年11月4日惨遭暗杀,成为继埃及总统萨达特之后中东又一位因为主张和平而遭暗杀的领导人。(www.chuimin.cn)
特拉维夫以色列前总理拉宾遇刺处标识牌
1996年,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持强硬立场的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内塔尼亚胡当选为以色列总理,他的上台使巴以谈判陷入停顿状态,由工党政府开启的中东和平进程面临崩溃的危险,巴以冲突亦呈上升之趋势,以色列国内不安全感加强,结果他在1999年被选民赶下台。之后工党领袖巴拉克上台执政,但是他的举措在以色列人看来又太软弱,对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的让步太多,执政不久又被选民抛弃……以色列选民的这种摇摆心理直接造就了右翼的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在2000年的以色列大选中胜出,沙龙是军人出身,他就是以色列1982年攻打黎巴嫩时的以色列国防部长,他上任后的形势发展正如前总理巴拉克所言:选择沙龙就是选择战争。
2000年9月28日,还未出任总理的沙龙突访阿克萨清真寺,导致穆斯林和以色列警方的冲突,影响深远的巴勒斯坦第二次大起义也随之拉开序幕。面对巴勒斯坦人的抗争,以色列采取了战争性质的武装打击,也不再承认巴解组织是代表巴勒斯坦人的合法组织,而是把它视为恐怖主义组织。理所当然,以色列人也就把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定性为恐怖主义的支持与保护者,从而拒绝与他就巴以问题进行谈判,巴以和平至此走到尽头,阿拉法特也在极度困境中于2004年走完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当我伫立在西岸城市拉马拉阿拉法特墓地前时,似乎还能感受到阿拉法特的深深叹息。
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特型演员
阿拉法特生前的最后几年被以色列和美国视为巴以和平的破坏者,它们期望阿拉法特之后的巴勒斯坦新领导能够就巴以和解达成共识。但形势的发展与以色列、美国的期望正相反,在阿拉法特之后,巴勒斯坦再也没有出现一个具有足够声望的领袖,相反境内派别间的分歧与冲突越来越严重,巴以交恶也不见停息。目前,巴勒斯坦难民、犹太人定居点和耶路撒冷地位等核心难题依然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难言和解。
有关上帝也会哭泣 行走中东的心灵激荡的文章
宗教都有对外传播的内在需求,伊斯兰教也不例外,即使是在沙特阿拉伯这样的伊斯兰国家,也存在专门的国内宣教机构,而且还有不少外国人服务其中,来自中国的张先生即是其中的一位。其实沙特本国的宗教信仰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日渐增多的青少年对宗教的叛逆。时至今日,什叶派伊朗和逊尼派沙特之间的关系仍然很不理想,教派分歧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2023-11-06
基于此等改变和状况,我又把目光转向宗教与地区或国家发展的关系层面,查看基督教之于西欧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强盛时期的宗教角色。欧美国家的主流宗教信仰几乎清一色的是基督教。历经重重迫害之后,基督教于313年在罗马帝国取得合法地位,392年被罗马帝国皇帝宣布为国教,基督教从此走上一个迅速发展期,并逐渐成为欧洲的主流信仰。中国的历史发展则提供了另一个观察宗教作用的视角。......
2023-11-06
黎巴嫩:再度近距离观察1963年夏天,我要从台北去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选择飞行路线颇费周章。在他看来,美国政府最大的错误就是一年前将一万四千名海军陆战队撤出黎巴嫩。1926年,法国将黎巴嫩与叙利亚分开。黎巴嫩并未逃过历史的规律。1990年黎巴嫩各派宣布结束内战,但是派系武装力量和社会张力并没有消失。再度近距离观察2010年1月底,我在四十七年之后故地重游。......
2024-01-22
古巴勒斯坦涵盖今天的巴勒斯坦、以色列和约旦三国。在1948—1949年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巴勒斯坦再次被瓜分了:外约旦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埃及占领了加沙地带,以色列也占去了部分土地。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约旦和埃及控制的巴勒斯坦西岸和加沙地区又被以色列占领过去,目前巴勒斯坦人所追求的,就是要在这些土地上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
2023-11-06
1970年9月28日接替去世的纳赛尔出任总统后,萨达特总统励精图治,对埃及的内政外交做了大幅度改革,并且殚精竭虑地谋划对以色列的战争。1981年10月6日,为纪念第四次中东战争胜利8周年,开罗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萨达特总统等埃及的一干要人自然位居检阅台。在他最喜欢的10月6日这一天,他被国内隶属于伊斯兰激进力量的军人刺杀身亡。萨达特逝世后被安葬于无名英雄纪念碑的底部中空地带。......
2023-11-06
凌晨四点多爬将起来,准备五点半出发去埃及古城卢克索。在晚点一个半小时后,我们终于在九点五十分沐浴到卢克索灿烂的阳光,两位帅气的当地小伙子前来接机,汇合后我们就奔驰在了绿色的田野间。老实说,相比较这些所谓的旅游点,真正能让我产生更大兴趣的还是当下的埃及人,正因为此,随后我才放弃已经安排好的某些景点参观,独自一人走上卢克索街头,去观察体验埃及人的生活。当然,在卢克索这个广场也能清晰看到生活的艰辛。......
2023-11-06
伊朗在本地区能够发挥什么样的影响力,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伊朗与外部世界大国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讲,伊核协议的达成既是伊朗政治改变的结果,同时也是伊朗政治继续改变的催化器。尽管伊朗各力量大都认同伊朗有和平发展利用核能的权利,但是在对待伊核谈判问题上,伊朗内部的意见并不一致。强硬派认为国际社会在伊核问题上对伊朗频频发难,是对伊朗和平利用核能权利的剥夺,是对伊朗国家尊严的冒犯。......
2023-11-06
白宫有54个房间,现在的场景布局基本保持了巴列维国王时期的原貌,以期向来客展示前国王的奢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略地位日益显现的伊朗成为大国的竞争之地,英苏在1941年8月出兵占领了伊朗,礼萨国王被迫退位,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9月16日登基,是为人们熟知的巴列维国王。......
2023-11-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