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特点

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特点

【摘要】:情绪理解力增强,学会运用情绪表达规则,具有一定的掩饰性中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到情绪的产生有复杂的心理原因,他们对他人的情绪非常敏感,对他人和自己的情绪理解也较准确。中学生也逐渐学会如何运用情绪表达规则,正确、合适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表现出一定的掩饰性。“忽视”为减弱性调节方式,表现为个体以忽视、回避和减弱等方式,对情境中可能引起情绪的刺激进行评价,尽可能地不去感受情境可能引起的情绪。

(1)情绪情感更加强烈,具有冲动性和爆发性

随着学习、生活范围的扩大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学生的情感更加丰富、高亢而热烈,他们富有朝气,容易动感情,也容易被激怒,甚至会由于一时的冲动而不顾一切。特别是初中生的情绪是强烈的,被称为“暴风骤雨”时期,他们的情绪有时具有不可遏制性。

(1)情绪情感不够稳定,具有两极性

由于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对自己的优缺点都十分敏感。有时会过高地估计自己,有一种高傲的感觉;有时又常常为自己的不足担心,所以在情绪、情感方面常常表现不稳定,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表现出两极性的特点。

(1)情绪理解力增强,学会运用情绪表达规则,具有一定的掩饰性

中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到情绪的产生有复杂的心理原因,他们对他人的情绪非常敏感,对他人和自己的情绪理解也较准确。中学生也逐渐学会如何运用情绪表达规则,正确、合适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表现出一定的掩饰性。

(1)能采用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

中学生的情绪调节经历了由外部调节转到内部自我调节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了转换认知角度、自我暗示、适当宣泄、升华等有效地情绪调节策略。

(1)情绪持续时间增长,出现心境化趋势

无论是外显的情绪反应,还是内心的情绪体验,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持续时间都会逐渐延长。

(1)情绪体验的内容更加深刻丰富,社会性情绪占主导地位(www.chuimin.cn)

随着知识结构的完善,社会经验的丰富以及想象能力的发展,中学生的情绪体验日益深刻,体验的内容日益广泛,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社会性情绪情感逐渐上升到主导地位,社会性情绪的水平也不断提高。

【信息栏】11-4: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策略

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策略

青少年面临着很多的情绪困扰,教育者应该让他们掌握必要的情绪调节策略。

1.认知重评:指改变对事物个人意义的认知,使情绪得到调整。认知重评策略又可分为评价忽视与评价重视两种具体策略。“忽视”为减弱性调节方式,表现为个体以忽视、回避和减弱等方式,对情境中可能引起情绪的刺激进行评价,尽可能地不去感受情境可能引起的情绪。“重视”是一种增强型调节方式,表现为个体通过增强对可能引起情绪的情境的评价,增强情境与个人的关联性

2.自我暗示:指有意识地将某种观念暗示给自己,从而对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方式。如林则徐为了使自己制怒,在墙上挂“息怒”二字;在考场中,为了克服考试焦虑,可自我安慰“我怕,别人也许更怕,所以没有什么好怕的”。

3.注意转移:指有意识地将注意从当前对象转至其他对象,从而使情绪得到调节的一种先行关注策略。例如,当遇到不愉快的事物时,转移注意对象,如做剧烈运动、与朋友散步或做些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都可以很好地调节不愉快的情绪。

4.表达抑制:指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如当遇到不愉快的事件,人们常抑制自己不满的行为表现,如愤怒,以免影响人际关系。当遇到非常愉快的事件时,也常抑制表现,如成功时避免得意忘形,以免对他人表现出一种炫耀之感。

5.情绪宣泄:是指对自己情绪释放的适应性表达,包括替代表达与直接表达。替代表达指通过间接表达情绪,使情绪得到释放的一种情绪调节方式。例如,通过倾诉(直接与人倾诉或通过写日记等方式间接倾诉)、高喊、哭泣或对令你情绪不佳的假想对象进行发泄等方式可以宣泄不快的情绪,从而使情绪回归平静。直接表达指面对激发情绪的事物,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的一种情绪调节方式。例如,当受别人侮辱时,直接通过言语或武力等方式释放自己的愤怒情绪。

资料来源:巫文胜,郭斯萍,郭薇.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情绪调节能力[J].江西教育科研,2007(5):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