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生思维发展与教育的特点

小学生思维发展与教育的特点

【摘要】: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的具体性。教育者在实践中应该注意儿童的这个“关键年龄”,顺应儿童思维发展的这种飞跃,采取适当的教育。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等方式,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于儿童思维的发展,我国发展心理学家朱智贤和林崇德等人曾经做过许多有价值的研究,并构建了在我国发展心理学界具有深远影响的相关理论体系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

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的具体性。

2.儿童思维由具体形象性到抽象逻辑性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小学儿童思维成分中抽象概括性开始占优势,是有一个转折时间的。这一“关键年龄”一般而言是在小学四年级,也就是10~11岁的时候。教育者在实践中应该注意儿童的这个“关键年龄”,顺应儿童思维发展的这种飞跃,采取适当的教育。

需要指出的是,教育对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不可忽视,如果有意识地对小学生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转折期是可以提前到三年级的。林崇德的研究指出,在一般的教育条件下,四年级儿童在数概括能力发展中有显著变化;但研究中的追踪班,由于着重抓了思维的智力品质的训练,到了三年级下学期时,全班86.7%的儿童已达到了这一水平。[3](www.chuimin.cn)

3.童年期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但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小学阶段起,儿童逐渐具备明确的思维目的性;表现出完整的思维过程;有着较完善的思维材料和结果,思维品质的发展使个体思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儿童思维的监控或自我调节的能力也在日益加强。这表明,童年期儿童思维结构在从不完善向完善水平过渡。[4]

4.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性。不平衡性既表现为个体发展的差异,也表现为思维对象(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等)的差异。对于儿童熟悉的学科、富有经验的任务,儿童思维中抽象的成分较多,抽象的水平较高;而对于儿童不熟悉的学科、缺乏经验的任务,儿童思维中的具体的成分较多。例如,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抽象水平,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思考,但是在历史教材的学习中,仍旧停留在比较具体的表象水平上,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仍感到很大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要求,促进思维的发展。第一,要丰富小学生的感性知识经验。丰富的感性知识经验是小学生进行思维的基础,教师可通过组织参观、游览等活动,使用多种直观教具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为思维活动积累丰富的材料。第二,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等方式,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