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影响因素—《学校心理学》成果

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影响因素—《学校心理学》成果

【摘要】:霍尔受到当时进化论和复演论的影响,提出了复演说,认为胎儿在胎内的发展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而出生后个体的心理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此外,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华生认为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唯一条件,教育是万能的。二因素论认为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生物因素遗传是指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下代的现象。

(1)遗传与环境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争论

在探讨影响个体心理发展因素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关于遗传和环境在个体发展中所起作用的争论,即心理发展中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之争。这场争论从中世纪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遗传决定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遗传素质在其后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个体的智力和品质在其生命刚诞生时的生殖细胞中就已经决定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于个体的影响只能起延迟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它们,因此也被称为内发论。这种理论看到了遗传素质对于人的后天发展的巨大作用,但是夸大了这种作用。

遗传决定论以英国优生学创始人高尔顿(Francis Galton,1822—1911)为代表,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

在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秉承遗传决定论的代表学说是霍尔的复演说。霍尔(G.Stanley.Hall,1844—1924)是美国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霍尔受到当时进化论和复演论的影响,提出了复演说,认为胎儿在胎内的发展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而出生后个体的心理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他进一步强调,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复演说的主要不足之处在于把个体发展史和种系发展史完全等同起来,从而引向生物决定论。

此外,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孟子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论”观点。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于我心,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2.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者重视教育和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因此又被称为外铄论。这种观点看到了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但是把这种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华生认为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唯一条件,教育是万能的。英国17世纪的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的“白板说”也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他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中国环境论的代表是荀子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不存在仁义礼智等先天品质,如任其本性发展不加节制,必然导致社会动乱;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

3.二因素论

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因其明显的片面性和绝对性而难以服人。后来,人们提出了各种折中的观点,这些观点被统称为“二因素论”。二因素论认为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二因素论合理地对遗传和环境各自所起的作用给予应有的地位,但把二者看作两种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没有揭示出它们之间的更为复杂的关系,因而只能是环境决定论和遗传决定论这两种观点的简单而机械的拼凑。

其代表人物与观点主要有:(1)斯腾的辐合论。斯腾在《早期儿童心理学》一书中说:“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是天赋本能的渐次显现,也非单纯由于受外界影响,而是内在本性和外在条件辐合的结果”。“两种因素同为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成分,虽然其所占比重可因事而异”。(2)格赛尔的成熟优势论。格赛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学习需要一定的成熟作为基础,某机能的生理结构未达成熟之前,学习训练是不能进行的,只有在达到足以使某一行为模式出现的成熟状态时,训练才能奏效。“同卵双生子学习爬梯实验”论证了成熟优势论的观点。

【信息栏】11-1:同卵双生子学习爬梯实验

同卵双生子学习爬梯实验

格塞尔(Arnold Gesell,1880—1961)是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儿童心理发展观称为“成熟优势论”。该理论提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遗传因素——成熟和环境因素——学习。为了证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究竟谁是发展中的主要力量,格塞尔设计了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实验选择的被试是一对同卵双生子,这样两名儿童就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然后把双生子中的一个放在自然条件下,而对另一个给予特殊训练,看其结果如何。具体做法是:先对这对双生子进行观察,测定他们行为发展的基线水平,然后在他们48 周大时,对双生子1 进行爬楼梯训练,每天10分钟,连续 6 周,双生子2 不进行任何训练。到第 52 周,对两个孩子进行测验,结果发现接受训练的双生子1 在行为方面有缓慢的增长,它能熟练地爬上 5 级楼梯,而不接受训练的双生子2 爬楼梯的能力没有增长。然后继续训练双生子1,并在双生子2 达到能够学习爬梯的成熟水平时,也对其进行爬梯训练,结果发现经过少量的训练,双生子2 就达到了与双生子1 相同的爬梯熟练水平,即通过他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由此,格塞尔得出的结论是:在儿童生理上未达到准备状态(即成熟)时就无从产生学习,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而一旦在生理上有了完成这种动作的准备,训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格塞尔的成熟优势论认为遗传因素是引导和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要力量。(www.chuimin.cn)

4.相互作用论

相互作用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环境与遗传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两种因素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渗透。

相互作用论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皮亚杰(J.Piaget,1896—1980)首先倡导的。皮亚杰假设个体天生有一些基本的心理图式,在个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时,通过同化与顺应的机制,不断改变和发展原有的心理图式,最后达到较高层次的结构化,使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越来越强。

(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生物因素

遗传是指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下代的现象。通过遗传,下代获得上代的许多生物特征。遗传对个体的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人通过基因遗传给后代一个足以与外界环境发生反应的生理结构和机能,这个生理结构载有潜在的智能库,储存着潜在的动作图式和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的潜能;同时,这个生理结构具有生物性动力,具有内驱力好奇心、情绪和需要等先天动因,为个体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第二,遗传因素影响着个体智力和能力的发展。由于每个人基因排列组合的差异,导致了个体对外界的敏感性和倾向性的差异和对外界信息刺激加工方法的差异,因而导致了个体间智力和能力的差异。林崇德比较了在类似或相同环境中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智力品质,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对智力品质的影响是显著的,同卵双生子智力品质的相关系数大于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1]。第三,遗传通过气质类型影响着个体人格的发展。如个体的气质类型影响着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而影响个体人格的形成。但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所以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

生理成熟是指个体生长发育的水平,它依赖于个体种族遗传的成长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当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水平时,如果环境给予及时的相应刺激,某种心理品质就会形成和发展。因此,生理成熟制约着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2.环境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

遗传为个体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是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必要条件。环境是指个体在其中生活并影响其发展的各种环境事物的总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环境在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作用是:第一,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成熟的客观条件。第二,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对于教育者而言,分析、综合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抵制消极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第三,个体是主动、积极地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的。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既接受着环境的影响,也同时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塑造着自己。

3.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活动,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在于:(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学校教育根据社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对人进行系统的培养。(2)学校教育由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负责。这些教育工作者“术业有专攻”,明确教育目的和任务,熟悉教育内容,掌握教学的方法与手段,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3)学校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环境因素加以有效控制。学校能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各种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发展环境之中。同时学校教育能够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学生更多的正面教育。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因在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的教育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个体不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也能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