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其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为重要。......
2023-11-07
人格不是先天的,先天的遗传素质只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发展可能;人格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在主体和客观现实相互作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个体在漫长的社会化进程中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自身努力培养的结果。
人格形成的实质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由社会熏陶与学习训练,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就叫作社会化过程。社会化在个体身上发生反射和内化两个过程。最初的自然人属于一个单一的生物机体,但他们一出生便生活在被人类所特定安排的社会化生活环境中,随时随地受到周围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
社会生活环境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社会生活环境主要由五个方面构成,即个体出生背景、家庭影响、学校教育、社会角色、社会文化等,它们交织一起,作用于个体的人格体系,并通过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
(1)生物遗传因素
心理学家对“生物遗传因素对人格具有何种影响”的探讨已持续很久。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研究者便会注重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双生子的研究是研究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并提出了双生子的研究原则: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形态,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归因于环境因素。异卵双生子的基因虽然不同,但在环境上有许多相似性,如出生顺序、母亲年龄等,因此也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完整研究这两种双生子,就可以看出不同环境对相同基因的影响,或者是相同环境下不同基因的表现。
艾森克通过研究总结指出:在同一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生子,其外倾性的相关系数为0.61,而分开在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同卵双生子,其外倾性的相关系数为0.42;异卵双生子的外倾性的相关系数为-0.17。在神经质方面也发现同样的情况,在相同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生子其相关系数为0.53,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生子其相关系数为0.38;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为0.11。弗洛德鲁斯等人于1980年对瑞典的12000 名双生子进行人格问卷的施测,结果表明同卵双生子在外向和神经质上的相关系数是0.50,而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只有0.21和0.23。这说明同卵双生子在外向和神经质上的相似性要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在这两项人格特征上具有较强的遗传性。在一项有关高中生的双生子研究中,共对l700 名学生进行了《加州心理调查表》(CPI)的施测,这一人格调查表包括18个分量表,其中有一些与社会相关较大的人格成分,如支配性、社会性、社交性、责任心等。得到的结论仍旧是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的相关高。20世纪80年代,明尼苏达大学对成年双生子的人格进行了比较研究,有些双生子是一起长大的,有些双生子则是分开抚养的,平均分开的时间是30年。结果是同卵双生子的相关比异卵双生子高很多,分开抚养的与未分开的同卵双生子具有同样高的相关。
遗传因素到底对人格的影响有多大,我们应如何看待遗传对人格的影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根据以往研究,我们认为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难易。
人既是一个生物个体,又是一个社会个体。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并会作用人的一生。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如家庭因素,大如社会文化因素等。
(1)家庭环境因素
一位人格心理学家曾说:“家庭对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们对人格发展看法的基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不仅具有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着社会的“遗传”因素。父母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着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了某些相似于父母的人格特征,“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话不无道理。
强调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间的差异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探讨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1949年西蒙斯所著《亲子关系动力论》一书,详细论述了父母对孩子的各种反应(如拒绝、溺爱、过度保护、过度严格)及对人格所产生的后果。他得出的一个最重要的结论是:儿童人格的发展和他(她)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这意味着当我们考虑亲子关系时,不仅要注意它们对造成心理情绪失调和心理病理状态的影响,也得留意它们与正常人格、领导力和天才发展的关系。
研究者通常把家庭教养方式分成三类,这三类方式造就了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孩子。第一类是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为过分支配,孩子的一切均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第二类是放纵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甚至达到失控状态,让孩子随心所欲。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蛮横等。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孩子以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定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维活跃等。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征。
综合分析家庭因素对人格影响的研究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的形成具有强大的塑造力;父母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1)早期童年经验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成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正如中国的一句俗语所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都是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的。为什么人格心理学家们会如此看重早期经验对人格的作用呢?西方一些国家的调查发现,“母爱丧失”的儿童(包括受父母虐待的儿童),在婴儿早期会出现神经性呕吐、厌食、慢性腹泻、阵发性绞痛、不明原因的消瘦和反复感染,这些儿童还表现出胆小、呆板、迟钝、自闭、敌对、攻击、破坏等人格特点,这些人格特点会影响他们一生的顺利发展,出现情绪障碍、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早期童年经验的问题引发了许多争论,如早期经验对人格会产生什么影响?这种影响会是永久性的吗?
我们认为:其一,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童年可能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溺爱也可使孩子形成不良人格特点,逆境也可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其二,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其三,早期儿童经验是否会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是因人而异的。对于正常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童年的影响会逐渐缩小、减弱,其效果不会永久不衰。
(1)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个体施加影响的场所。教师对学生的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www.chuimin.cn)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自己的风格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个“气氛区”,在不同的气氛区中,学生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有研究发现,在性格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所管辖的班集体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师气氛中,学生欺骗减少。教师的公正性对学生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学生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的态度是否公正和公平,教师的不公正态度会使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质下降;学生需要教师的关爱,在教师的关爱下,他们会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即教育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学校同时也是同龄人会聚的场所,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少年同伴群体之间的关系、气氛对个体的人格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这样的群体中既有上下级关系的“统领者”和“服从者”,也有平行关系的“合作者”和“互助者”。青少年在这样的群体中了解什么是团体易于接纳的品质,尝试和学习待人接物的礼节和团体规范,他们也可以在榜样和同伴中互相学习模仿。因此,学校、家长及社会要用强有力的、积极健康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信息栏】10-2:教师的态度对学生性格的影响
教师的态度对学生性格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性格。有人曾把教师的态度分为三种,即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
1.放任型:表现为不控制学生的行为,不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则表现为无集体意识、无团体目标、纪律性差、不合作。
2.专制型:表现为包办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全凭个人的好恶对学生赞誉、贬损。学生则表现为情绪紧张、冷漠、具有攻击性、自制力差。
3.民主型:表现为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学生则表现为情绪稳定、态度积极友好、开朗坦诚、有领导能力。
可见,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很具有权威性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效仿的榜样,其言传身教对学生性格特征的发展是潜移默化的,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1)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每个人都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一个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这种共同的人格特征又使得个人正好稳稳地“嵌入”整个文化形态里。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文化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就越大。影响力的强弱也要视其行为的社会意义的大小,对于不太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社会容许较大的变异。但对在社会功能上十分重要的行为,社会文化的制约作用就越大,就不允许有太大的变异。但是,若个人极端偏离其社会文化所要求的人格基本特征,不能融入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可能就会被视为行为偏差或心理疾病。社会文化具有对人格的塑造功能,这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例如,米德等人研究了新几内亚的三个民族的人格特征,各具特色,鲜明地体现了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居住在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民族也反映出了人文地理对人格的影响。居住在山丘地带的阿拉比修族,崇尚男女平等的生活原则,成员之间互助友爱、团结协作,没有恃强凌弱,没有争强好胜,一派温馨、亲和景象。居住在河川地带的孟都吉姆族,他们生活主要靠狩猎,男女间有权力与地位之争,对孩子处罚严厉,这个民族的成员表现出攻击性强、冷酷无情、嫉妒心强、妄自尊大、争强好胜等人格特征。然而居住在湖泊地带的张布里族,男女角色差异明显,女性是这个社会的主体,每日操作劳动,掌握着经济实权,男性则处于从属地位,其主要活动是艺术、工艺与祭祀活动,并承担孩子的养育责任。这种社会分工使女人表现出刚毅、支配、自主与快活的性格,男人则有明显的自卑感。社会文化对人格,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具有重要的影响。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1)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一个著名的研究实例是,拜瑞(Berry)关于阿拉斯加州的爱斯基摩人和非洲的特姆尼人的比较研究,这项研究验证了生态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位于阿拉斯加州的爱斯基摩人以渔猎为生,夏天在船上打鱼,冬天在冰上打猎。主食为肉,没有蔬菜,居无定所,过着流浪生活,以帐篷遮风避雨。这个民族是以家庭为单元,男女平等,社会结构比较松散,除了家庭约束外,很少有持久、集中的政治与宗教权威。在这种生存环境下,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原则是培养其能够适应成人生活的独立生存能力。父亲在外面教男孩打猎,母亲在家里教女孩家务。儿女教育比较宽松、自由,不打骂孩子,鼓励孩子自立,使孩子逐渐形成了坚定、独立、冒险的人格特征;而生活在非洲的特姆尼人生活在灌木丛生的地带,以农业为主,种田为生。居住环境固定,形成300~500人的村落。社会结构紧固,有较为分化的社会阶层,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部落规则。在哺乳期内,父母对孩子很疼爱,断奶后孩子就要接受严格的管教。这种生活环境使孩子形成了依赖、服从、保守的人格特点。
此外气温也会影响人的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对他人采取负面的反应,发生反社会行为。世界上炎热的地方,也是攻击行为较多的地方。早在20世纪初,德国一位精神病学者就发现了一种与寒冬有关的精神障碍,命名为“冬季抑郁症”。每当寒气降临,冰封大地时,许多人就会抑郁沉闷,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但自然环境对人格所起的作用并非决定性的。在生活中,人们还会发现,即使处在相同的物理环境中,人们还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揭示了其他影响因素的存在并共同对人格的形成起作用。
综上所述,在人格的培育过程中,各种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有关学校心理学的文章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其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为重要。......
2023-11-07
补充水中浊度、pH、碱度、硬度、含盐量等水质指标,都将明显影响系统中水垢的沉积或腐蚀情形。pH是影响水垢沉积的重要判别因素,在碱性条件下运行有利于防止腐蚀,但成垢趋势增大。某化肥厂将该种换热器的换热面积由100m2减少到52m2,使出口水温由80℃降到50℃,运行很正常。循环冷却水系统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只有维持各因素之间的协调,才能更好地抑制水垢的沉积。......
2023-06-30
影响每个细胞膨胀数目的基因有ROOT HAIR DEFECTIVE 6和TINY ROOT HAIR1。图8.20根毛中肌动纤维的分布RHD6也是影响突起在细胞上位置的基因。RHD2、SHV1、SHV2、SHV3、KJK、BST1、CEN1、CEN2、CEN3、COW1、RHD3、SCN1、TIP1、RHD4以及PHYA和PHYB都会影响根毛的形成。影响尖端生长停止的基因有生长素抗性抑制子。营养对根毛发育也有很大影响,根毛的发育受营养的调节,营养稀少,根毛的密度和长度都增加。图8.21营养对根毛形成的影响Müller and Schmidt,2004,ASPB......
2023-11-20
[27]影响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内部因素1.个体拥有社会经验个体拥有的社会经验的丰富程度对于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2023-11-06
服务破坏行为的影响因素是指促使员工负面影响服务接触与传递的因素,即诱发服务破坏行为的因素。前期研究表明,服务破坏行为影响因素较多,可将其分为个体因素、群体因素、组织因素、环境因素等四大类。Stouten等人研究证实伦理型领导对员工服务破坏行为具有负向影响,也就是说,伦理型领导会减少员工服务破坏行为。......
2023-11-17
笔者亦认为每个人人格的形成与他童年的经验是密切相关的。华生所言颇为极端,但有一点是对的,那就是他清楚地看到了儿时的教育对人格发展与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2024-03-14
(一)听觉刺激声波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耳朵形成听觉刺激。声压超过一定的阈限会使人耳产生痛觉。咽鼓管靠近鼓室的一端始终是开着的,而靠近咽部的一端平时关闭,只有在张嘴、咀嚼、吞咽时才打开,让空气从咽鼓管进入鼓室,保持中耳与外界气压的平衡,从而保证鼓膜在声波的刺激下产生正常的振动。最后由毛细胞转换成神经冲动,经听觉神经传到大脑听觉中枢。......
2023-07-02
各种纯金属的表面张力的大小,可根据金属原子体积大小及绝对熵这两个因素来判断。对同一种金属及合金而言,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有:温度、杂质及合金元素、结晶形状、熔剂。......
2023-06-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