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校心理学:短时记忆特点与容量

学校心理学:短时记忆特点与容量

【摘要】:实验表明,在无复述条件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约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我国学者测定的短时记忆广度是:无关联的汉字一次能记住6个,十进位数字是7个,线条排列是5个。要想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就必须对材料进行加工和组块。可见,复述是使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关键。有人认为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的缓冲器。

(1)信息保持时间很短

短时记忆的信息是瞬时记忆的信息受到注意而储存在大脑中的,所以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比瞬时记忆稍长,但最多不超过1分钟。例如,前面提到的查到电话号码,可以紧接着准确地拨号码,但打完电话,就不记得号码了,就属于短时记忆。

1959年美国学者彼得森夫妇(Peterson and Peterson)做了有关的实验。实验表明,在无复述条件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约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信息得不到复述,将迅速遗忘。

(1)记忆容量有限

和感觉记忆相比,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短时记忆的广度为7±2个组块。

短时记忆的容量可以通过测定记忆广度(memory span)来获得,记忆广度是指信息在呈现一次后,被试能回忆出的最大数量。实验表明,人的记忆容量一般为7±2个组块。研究还发现,记忆广度与识记材料的性质及人们对材料的编码加工程度有关。我国学者测定的短时记忆广度是:无关联的汉字一次能记住6个,十进位数字是7个,线条排列是5个。若识记的材料是有意义、有联系的,又为人们所熟悉,那么记忆广度还可增加。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G.米勒,发表了一篇题为“神奇数7 加减2:我们加工信息的能力的某种限制”的论文,文中明确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他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认为,倘若人在主观上对材料加以组织、再编码,记忆的容量还可以扩大。他提出了组块(chunk)概念,所谓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他认为短时记忆容量不是以信息论中所采用的比特(bit)为单位,而是以组块为单位。一个块可以是一个数字、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词、词组,还可以是一个短语,总之,是一个有一定的可变度的客体,它所包含的信息可多可少,通常受主体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组块化过程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把时间和空间非常接近的单个项目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较大的块;二是利用一定的知识经验把单个项目组成有意义的块。要想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就必须对材料进行加工和组块。(www.chuimin.cn)

(1)信息可被意识到

信息在感觉通道内是被自动地登记下来的,内容不易为人们所意识,只有对感觉信息给以格外地注意或识别,并赋予一定意义时,才能被意识到,此时信息已转入短时记忆,处在人们当前的意识中。

(1)信息通过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的时间既短又易受干扰,只要插入新的识记活动,阻止复述,信息很快会消失,而且不能恢复。如果通过内部言语形式默默地复述,可以使即将消失的微弱信息重新被强化,变得清晰、稳定,再经精细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中加以保持。那些未经复述的信息或超容量的信息则随时间的流逝而自然衰退被遗忘。可见,复述是使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有人认为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的缓冲器。信息进入长时记忆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未进入之前,被感觉登记下来的部分信息先在短时记忆中储存,然后通过复述再转入长时记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