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的特性主要指感觉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我们一个感受器由于接受其他刺激或者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对感受性产生的影响,叫作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感觉对比和感觉适应,这在前文已述。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一般趋势是对一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35岁的陈燕却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2023-11-06
(1)遵循感知规律,开展直观教学
在教学上,为了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所采用基本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1.实物直观
这是通过演示、实验、实物、标本、参观、访问、考察等对实际事物进行感知,使学生获得关于事物属性的感性知识。实物直观可以直接形成有关事物的表象与观念,因而觉得真切。它也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物直观的缺点在于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特征不易被揭示,所以教师必须采用提示等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要素。
2.模象直观
这是对实际事物的各种模拟形象的感知,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以及教学电视、电影等的观察和演示都属于模象直观。它可以人为地排除与当前教学无关的因素,突出对象的一些重要特性,因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有关事物的一般表象。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任务的要求对于实物进行放大、缩小,变动为静,变静为动,使学生能清晰地感知平时难以观察到的事物,这样就扩大了学生的感知范围。另外,教师在使用模象直观时,要注意与语言密切配合,以弥补其不足。
3.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是教师通过形象化的言语描述,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表象,从而获得感性知识。这种提供感性材料的方式是在以讲授为主的课堂中最常用的方法。它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但是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那样鲜明、完整、稳定。因此,为了使学生获得正确、生动、深刻的感性材料,必须将三种直观形式结合起来。
4.怎样正确使用直观
(1)直观形象与言语的正确结合
三种直观形式必须相互配合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言语与实物、模象直观结合有三种方式:①言语在形象前,主要起动员与提示的作用;②言语与形象交叉或同时进行,言语主要起引导观察、补充说明重点与难点的作用;③言语在形象的后面,主要起总结概括或强化的作用。
(2)制作和使用教具时刺激的强度适当,不应太强或太弱
视觉刺激中距离上接近或形态相似的部分,听觉刺激中时距接近的各部分,都比较容易成为一组知觉的对象。因此,教学中的板书、绘制挂图,要注意拉开距离或用不同形状和颜色表示不同的对象;老师讲课语调要抑扬顿挫,不能平铺直叙。
(3)教具同周围的背景应有一定的差异
通过颜色、形状、声音强度等方面的不同,使教学对象易于被学生感知。
(4)尽量多采用活动性的教具
通过活动性教具如视频、动画使教学内容容易为学生所感知、所理解。
此外,运用直观教具目的要明确,呈现时机适当,距离得当。利用变式分化概念,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性。
(1)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1.什么是观察与观察力
观察是指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在开始前,需要提出目的,制定计划;在观察过程中,自始至终伴随着思维和语言的活动;观察后还要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归档整理,所以观察又叫思维的知觉。
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2.观察品质
(1)观察的目的性
观察的目的性表现为个体在观察前能否清楚地意识到观察的目的与任务,在观察过程中能否排除干扰、有始有终地完成观察任务。观察目的性强的人能主动、独立地提出观察任务,并能克服困难,持久专注地完成观察任务。观察目的性弱的人意识模糊,容易受到刺激物特点和个人兴趣、情绪的支配,游离于观察的过程之外。
(2)观察的精确性
观察精确性强的人能细致而全面地观察客体,能发现事物间的细微差别。而观察精确性弱的人则观察粗疏、笼统,容易遗漏对象的细节特征,对存在细微差别的事物往往知觉不到。
(3)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取决于观察是否有序以及是否使用多种感官。观察有序的人观察系统性强,能捕捉到事物的全部信息,表达也有条理。而观察无序的人观察凌乱,容易遗漏事物的重要细节,表达也很混乱。只用视觉器官进行观察的人,只能获得关于事物在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的属性;而善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的人,则能获得事物的各种属性,获得事物的整体认识。
(4)观察的深刻性
观察肤浅的人往往只注意到事物外在的联系和表面特征。观察深刻的人却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
3.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1)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①观察的目的性较差。②观察缺乏精确性。③观察缺乏顺序性。低年级小学生观察事物凌乱、不系统。中、高年级小学生观察的顺序性有较大发展,一般能系统地观察,能从头到尾边看边说,而且在表述前往往能先想一想再表述,即把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加工,使观察到的内容更加系统化。④观察缺乏深刻性。
(2)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经历了由被动地接受家长或教师的任务进行观察,逐渐发展为自觉自动地制订观察计划,进行有意识的观察。②持久性明显发展。③精确性提高。概括性增强。随着思维水平的提高,中学生观察力的概括性逐渐增强,他们能够在观察中发现事物的异同,找出事物的规律及其与其他事物的内在联系。
4.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已有的知识经验会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无论是课外还是课内观察,引导学生复习或预习有关的知识都是有必要的。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否则,缺乏计划性,实际观察中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遗漏重点。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知,没有相应的知识准备,即使有了明确的目的,不知如何着手去观察。尤其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事物,既不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也不会引起学生稳定的注意和积极的思维。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观察活动中,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心理品质不同,观察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①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在观察活动中,教师要用语言引导儿童观察的方向,使他们掌握观察的顺序。②充分利用多种感官,提高其观察的全面性、精确性。观察的目的在于从实践中获得感性经验。要使感性经验丰富、全面,就要动用各种感官全面获取信息。③勤于思考,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目的、任务,对观察到的个别事物,多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以发现事物间的异同或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提高他们观察的辨别力。④指导学生观察时要尽可能地运用言语。言语具有概括性。学生的观察活动有言语加入,能更好地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概括,同时通过言语活动,还可以把观察的结果保存起来,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之中。因此,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在观察时要出声或无声地叙述观察到的事物。出声叙述有助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而无声叙述则可以促进学生内部言语的发展,培养他们独立观察的习惯。一般来说,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最好先让他们从有声叙述开始,逐步养成无声叙述的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www.chuimin.cn)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6)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
(1)学生感知觉的发展
1.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的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各种感觉继续不断发展。在视觉方面,小学生的颜色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6岁以后出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视觉的调节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10岁时达到最高的调节水平。如果6岁时,音调的辨别能力为1的话,那么7岁的儿童为1.4,8岁为1.6,9岁为2.6;儿童运动觉的精巧性在8~14岁时,可以提高50%。
小学生知觉发展的特点表现在:(1)知觉的有意性、目的性明显发展;(2)知觉的分析与综合水平提高;(3)知觉的策略性逐渐提高;(4)空间知觉与时间知觉的能力有了较好发展。方位知觉以上下、前后为先,左右方位知觉发展较缓慢。儿童左右知觉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5~7岁是固定的直观的左右水平阶段,只能分辨自己的左右;②7~9岁是具体掌握左右水平的阶段;③9~11岁是灵活掌握左右方位水平的阶段。儿童的时间知觉比空间知觉发展缓慢。小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小时,其次是日和周。与小学生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时间概念比较容易被掌握。
如果小学低年级儿童观察一幅水彩画,他们很可能只看到这幅画上的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而高年级刚会注意蝴蝶翅膀的形状和花纹;低年级观察时往往忽略细节,区分b 和d、p和q、大与太等相似字词时出现较大的困难。
2.中学生感知觉的发展
中学生的视觉、听觉、运动觉等迅速发展。中学生的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表现在对颜色和色度的精确性明确提高。研究表明初中生比小学生的彩色能力提高60%,同时其视敏度也达到或超过成人的水平。其他感觉如音调的感受性以及运动觉和平衡觉也不断发展。
中学生的知觉的有意性、精确性、概括性也在不断提高。在空间知觉上表现出更大的抽象性,在时间知觉上出现更精确性地理解较短的时间单位,也开始理解较大的时间单位,但精确性还不高。初中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这是和逻辑思维密切联系的,即在知觉过程中,能够把一般原理、规则和个别事物联系起来。
【信息栏】4-4:阈下知觉
阈下知觉
阈下知觉是指呈现的刺激很微弱或时间很短,我们即使没意识到,它仍能影响我们的行为。一般说来,阈下意味着在阈限以下,没有意识到的标准是人们报告说没看到。阈下知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很大还是很小呢?
1.阈下知觉不起作用
有人认为阈下信息能控制人的购买习惯。例如,一个电影院的老板可能在电影播放的中间插入一帧画面“吃泡泡糖”,观众并未意识到这一信息,他们可能蜂拥至柜台购买泡泡糖。(Pratkanis,1992)
也有人认为是某些包含不良信息的摇滚音乐,录制在歌曲里,听者无意识地知觉到这些不良的建议信息并依照行动。到目前为止,没有人听了翻转的声音会有能力区分它,这样的信息也对人的行为没有任何影响(Vokey Read,1985)。因此,即使音乐中含有翻转声音,我们也没有证据表明这些信息起作用了。
第三种未得到证实的观点是含有微弱的、听不到的阈下录音带能改善人的记忆、戒烟、减肥、提高自尊等等。在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请200 名志愿者听流行乐队的演奏带。尽管,他们有意地将记忆带标上自尊带,把自尊带标上记忆带。听了一个月以后,发现多数听过提高自尊带的人报告他们的自尊改善了,听了改善记忆带的人他们的记忆改善了。录音带的实际内容并没有造成相应的结果;而是人们的期待产生了相应的变化。(Greenward,Spangenberg,Partkanis Eskanazi,1991)
2.阈下知觉能起作用
阈下信息的确能发生作用,尽管在多数情况下它们的作用是短暂的和微妙的。在一项研究中,人们看到在屏幕上呈现三十分之一秒的幸福的、中性的或生气的面孔,然后是一个中性的面孔。在这样的条件下,没有人报告说看到了幸福或生气的面孔,甚至让他们去猜,人们的表现未超过随机的概率。然而当他们看到一个高兴的面孔时,他们轻微地简单地活动他们的面部肌肉倾向于微笑,在看到一个生气面孔后,绷紧他们的肌肉倾向于皱眉的方向。(Dimberg,Thunberg Elmehed,2000)
【信息栏】4-5: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智能。随着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的出现以及50年代人工智能的兴起,人们当然也希望能用计算机来代替或扩展人类的部分脑力劳动。(计算机)模式识别在20世纪60年代初迅速发展并成为一门新学科。
模式识别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研究生物体(包括人)是如何感知对象的,属于认识科学的范畴,二是在给定的任务下,如何用计算机实现模式识别的理论和方法。前者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和神经生理学家的研究内容,后者是数学家、信息学专家和计算机科学工作者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模板匹配理论、原型匹配理论、特征匹配理论以及结构优势描述理论。模板匹配理论认为模式识别就是刺激信息与脑中某个或某些模板产生最佳匹配的过程。原型匹配理论认为模式识别是人脑中的原型与外部刺激或事物的匹配过程。特征匹配理论认为通过对刺激信息特征的分析,然后与其存储在人脑中的模式相比较后,决定与哪个模式进行匹配的过程。模式识别成分理论认为模式识别就是找出基本形状和它们之间存在的空间关系,而模式中的凹陷与凸出,是模式识别过程中最重要的信息。
【反思与探究】
1.什么是感觉?感觉在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中有什么意义?
2.试分析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相互关系。
3.举例说明感觉的特性有哪些?
4.什么是知觉?它与感觉的联系是怎样的?
5.什么是错觉?认识错觉有什么意义?
6.举例说明知觉的特性。
7.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8.影响运动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章资源链接】
1.艾森克,基恩.认知心理学[M].高定国,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知觉是普通心理学最基本内容。Eysenck 和Keane 撰著的《认知心理学》一直是认知心理学领域学生和教师首选的教材之一。该书介绍了视知觉与注意、视知觉的基本过程、物体识别等视知觉理论,此部分的内容可以拓宽传统的感知觉方面的知识。
2.http://www.jyxl.net/jpkc2/
这是四川教育学院的认知心理学精品课的网站。它比较全面介绍该课程的理论。其中知觉部分介绍了知觉领域中的一些重要的研究和存在的问题,感觉信息是如何被组织与解释的。
3.http://baike.soso.com/v108364.htm
这是SOSO 百科的网页。它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有关感觉的知识,例如感觉心理学定义、感觉分类、感觉功能评定、胎儿具有的感觉功能、感觉统合失调与心理障碍、感觉统合能力的简单观察法等,对丰富学生的感知觉知识有一定的启发性。
有关学校心理学的文章
感觉的特性主要指感觉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我们一个感受器由于接受其他刺激或者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对感受性产生的影响,叫作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感觉对比和感觉适应,这在前文已述。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一般趋势是对一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35岁的陈燕却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2023-11-06
本节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个方面来探讨直觉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心理学的各学派的理论都认为直觉确实在学习中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二)直觉在学习中的有效运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生涯中,更应该学会将直觉思维应用到学习生活中。结果发现大部分儿童会做出与成人相似的击打充气娃娃的行为。......
2023-11-01
四论证过程必须遵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教学案例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二册中“功”一节有如下表述:某力对物体做负功,往往说成“物体克服某力做功”。在有效、合理的思维过程中,这种违反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的情况是不允许存在的。知识链接有效、合理思维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律,除了同一律外,还有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2024-07-27
奥尔波特认为,人格包括两种特质:一种是共同特质,一种是个人特质。他认为,特质是一种心理结构,它表现为相当持久和广泛的行为倾向,人格的整体结构由四个层次的特质构成。共同特质,是指某一地区、某一集团中各成员所共有的特质。如外倾性、神经质、随和性等均与心理健康有关;外倾性和开放性是职业心理与工业心理的两个重要因素;责任心与人事选拔有密切关系。......
2023-11-06
重力场中的火箭运动存在重力损失mgsinθ和空气阻力损失D。因而在重力场中火箭的运动方程式为式中,m为火箭质量。式可以用与式和式相对应的无量纲式表示。式与无重力场式相比,可以看出仅增加了右边最后项。因此,当高度为h=100km时,把这些已知的数据代入式中,可以得出重力加速度为g≈9.48m/s2,这是地球海平面上的97%左右。即,从地面到100km高度的重力变化仅减小3%,因此在推进剂燃烧期间将重力加速度可以看成g常数也无妨。......
2023-06-28
从古至今,直觉在军事战争中的运用都很常见。科学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在军事领域也被广泛应用。Hogarth认为人的决策行为是DS和TS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直觉经常被忽视,但是在复杂情况中,它的作用不容小觑。在军事作战这种专业技能要求很高的领域中,直觉思维在决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美军认为,思维模式的专项训练、军事训练的经验积累、战史学习的知识积累、决策氛围的环境营造等都会对培养指挥官的直觉决策有帮助。......
2023-11-01
(一)练习曲线数学技能是通过数学练习而形成的,因此,数学技能训练的规律实际上就是数学练习的活动规律,通常用练习曲线表示数学技能的形成规律。(二)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在数学技能的训练过程中,成绩会时而上升,时而下降,这就是成绩的起伏现象。在技能训练中,如果出现高原现象,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指导他们改变旧的活动结构,采用新的方式方法,提高信心,突破高原期,争取新的进步。......
2023-08-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