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脂肪酸β-氧化实验:生物化学实验指南

脂肪酸β-氧化实验:生物化学实验指南

【摘要】:脂肪酸的β-氧化是脂类分解代谢的重要途径,在动物肝脏中进行。脂肪酸经β-氧化作用生成乙酰辅酶A。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统称为酮体。表3-28 酮体的生成3.酮体的测定另取50mL锥形瓶2只并编号,按表3-29操作进行酮体的测定。

【目的要求】

1.理解脂肪酸β-氧化作用。

2.了解测定丙酮含量的原理。

【实验原理】

脂肪酸的β-氧化是脂类分解代谢的重要途径,在动物肝脏中进行。脂肪酸经β-氧化作用生成乙酰辅酶A。2分子乙酰辅酶A可缩合生成乙酰乙酸,乙酰乙酸可经脱羧作用生成丙酮,也可以还原生成β-羟丁酸。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统称为酮体。

本实验用新鲜肝糜与丁酸保温,生成的丙酮可借碘仿反应来测定,即用过量的碘(定量)在碱性条件下与丙酮作用,生成碘仿,以标准硫代硫酸钠(Na2S2O3)溶液在酸性环境中滴定剩余的碘,从而可计算出丙酮的生成量。反应式如下:

剩余的碘,可用标准Na2S2O3溶液滴定。

由(1)、(2)、(3)、(4)的反应化学方程式可得出:

1CH3COCH3~3NaIO~3I2~6Na2S2O3

因此每消耗1mol的Na2S2O3相当于生成了1/6mol的丙酮;根据滴定样品与滴定对照所消耗的Na2S2O3溶液体积之差,可以计算出由丁酸氧化生成丙酮的量。

试剂与器材】

1.试剂

(1)0.5%(质量浓度)淀粉溶液。

(2)0.9%(质量浓度)NaCl溶液。

(3)0.5mol/L丁酸溶液。

(4)15%(质量浓度)三氯乙酸溶液。

(5)10%(质量浓度)NaOH溶液。

(6)10%(体积分数)盐酸溶液。

(7)0.1mol/L I2溶液 称取碘12.7g和KI25g,溶于蒸馏水中,稀释到1000mL,混匀,用标准0.05mol/L Na2S2O3溶液标定。

(8)标准0.01mol/L Na2S2O3溶液(临用时将已标定的0.05mol/L Na2S2O3溶液稀释成0.01mol/L)。

(9)1/15mol/L pH7.6磷酸缓冲液1/5mol/L Na2HPO4溶液86.8mL与1/15mol/L NaH2PO4溶液13.2mL混合。

2.器材(www.chuimin.cn)

恒温水浴锅;5mL微量滴定管;移液管;剪刀及镊子;组织匀浆器;50mL锥形瓶漏斗;滤纸;家兔。

【操作方法】

1.肝糜制备

(1)将家兔颈部放血处死,取出肝脏;用0.9%NaCl溶液洗去污血;用滤纸吸去表面的水分。

(2)称取肝组织5g置研钵中,加少量0.9%NaCl溶液,研磨成细浆。再加0.9%NaCl溶液至总体积10mL,得肝组织糜。

2.酮体生成和沉淀蛋白质

取50mL锥形瓶2只,编号,并按表3-28操作提取酮体。

表3-28 酮体的生成

3.酮体的测定

另取50mL锥形瓶2只并编号,按表3-29操作进行酮体的测定。

混匀后立即用0.01mol/L标准Na2S2O3溶液滴定剩余的碘,滴至浅黄色时,记录滴定1号瓶与2号瓶溶液所用Na2S2O3溶液的毫升数,并按下式计算样品中的丙酮含量。

表3-29 酮体的测定

4.计算

肝脏的丙酮含量(mmol/g)=V对照-V样品×c ÷6

式中 V对照——滴定对照所消耗的标准Na2S2O3溶液的体积,mL;

V样品——滴定样品所消耗的标准Na2S2O3溶液的体积,mL;

c——标准Na2S2O3溶液的浓度(mol/L)。

【要点提示】

1.所用材料必须新鲜,以保证肝脏细胞内酶的活性;肝组织要在冰浴中研磨成细浆。

2.在43℃恒温水浴内保温,其目的是在酶的作用下让丁酸充分反应;三氯乙酸的作用是使肝匀浆的蛋白质、酶变性,发生沉淀并终止反应。

3.为减少误差,应尽量缩短滴定样品瓶和对照瓶的时间间隔;滴定终点均为浅黄色,滴定结束后样品瓶和对照瓶中的溶液颜色应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