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宁波苕霅村的民俗传统-抬龙庭祈雨水

宁波苕霅村的民俗传统-抬龙庭祈雨水

【摘要】:抬龙庭6—12 人不等,其实只要2 人。护龙队中又分铳队、龙刀队、单枪(长矛)队,各队人数不限,民国年间已有土枪队。请龙人员,一律为16 岁以上的男性。到了龙潭边,附近有村的借一张八仙桌,附近没有村的,便在龙潭边找一处干净的地方,摆上祭礼,族长亲自明烛点香(三炷),然后跪在龙潭边叩头祈求:“请×龙王慈悲我村黎民弟子,恩赐给×分雨水,解除旱情。”龙庭绕过一圈,便被接入龙王堂(庙)供奉。

1.请龙习俗

在民间,龙的地位高于民间诸神。

请龙,是在旱情十分严重情况下祈求龙王下雨。新中国成立前,奉化地区农民普遍种植的都是单季水稻。单季水稻的孕穗时间在农历六月底七月初,正是雨水最少的季节。孕穗期水稻最怕晒,“夏雨贵如油”指的便是水稻孕穗期间雨水珍贵。过去,苕霅村一无抽水机械设备,二无良好的水利条件,有的都是靠天田,遇上数月不下雨,禾苗枯萎,田地开裂发白,村民连吃水都困难。农民望着火辣辣的太阳,心急如焚,却别无他法,只能祈求龙王。求龙即求水,求水即求食求粮,即是求命求生存。

苕霅村请龙,一般都是去马龙坑请。请龙对一个村来说是一件相当重大的事情,也是一村经济、人心、纪律的总亮相。请不请龙的决定权,在村中最高的权威者——族长手里。族长一般是不轻易开口请龙的。请龙的开支相当大,族长考虑的事情很多,心里充满着矛盾。他除了要考虑本村庙众祖产的收入,更多考虑的还是自己的寿命,因为据说请龙会减寿。族长在请龙前得预先请和尚尼姑念三天三夜“寿生经”,否则是不放口请龙的。

请龙,村里还有很多村规:全村男女老少要吃素;人人要洗身;夫妻要分床;街弄要打扫得干干净净;留在村里的人(除结过婚的女人)都要手拈清香,待龙到村时要在村口跪接;不准纺纱织布,传说龙怕抽筋,纺纱织布似抽筋样;等等。待村里落了雨,龙被送回水宫,全村人才可开禁。如果有人犯禁被告发,族长轻则派人去他家敲镬砸碗,拆床烧席子,重则把他关进祠堂

要把龙请到自己村,并不是一件容易事。那时,在烈日当空的炎夏,没有现代交通工具,靠着两条腿,又不能戴草帽、撑阳伞,爬山过岭一走数十里甚至数百里,汗流浃背,走酸了腿,跪红了双膝,路上还要抵御抢龙者,着实不易。

请龙办法大致可分明请龙与暗请龙两种。

凡是能明着去请龙的村,一般都是大村,能组织起本村一支强大的护龙队伍。护龙的人员,必须是本村的村民,不能借外村人(道士和念“催神咒”的除外)。

去请龙的人员必须包括族长。这一天,他要身穿洁净的夏布白长衫,坐在小轿内,手捧香炉,让人抬着。前面两位锣手,边走边敲。念“催神咒”的道士、念伴3—10 人不等。挑祭品1—2 人。祭供物一般5—7 盘素食水果,如豆腐、香干、豆芽、麻团、糕、饼等,祭龙用的菜,烧菜者一律不准进口尝咸淡。另外备两支红烛和若干股香,香在祭祀时只用三支,而随去人员在祭拜时必须每人手拈一炷香。所以香带多少,要根据随行人员多少而定。

抬龙庭(四周用翠柏扎起来的一把座椅,四面蓝布作围)6—12 人不等,其实只要2 人。为防止路上龙被抢,“龙庭”要3—6 顶,使抢龙者真伪难分,搞不清“真龙”在哪顶龙庭内。但每顶龙庭内都要备有同样颜色的圣瓶(即绿碧樽),圣瓶上又用统一的圣瓶盖(或竹丝盖,或棕榈盖,都要能通气)。

护龙队中又分铳队、龙刀队、单枪(长矛)队,各队人数不限,民国年间已有土枪队。

请龙人员,一律为16 岁以上的男性。除族长和道士外,其他人一律头戴葛竹帽,不准戴草帽和雨笠。到了龙潭边,附近有村的借一张八仙桌,附近没有村的,便在龙潭边找一处干净的地方,摆上祭礼,族长亲自明烛点香(三炷),然后跪在龙潭边叩头祈求:“请×龙王慈悲我村黎民弟子,恩赐给×分雨水,解除旱情。”族长祈求毕,其他人员便一一跪在龙潭边叩拜。随去的道士和念伴便跪着念起“催神咒”。

念了几遍便出现了鳗、黄鳝、乌龟、岩蛇、蜥蜴等。

“龙”出现以后,忙用圣瓶戽入,盖上盖。这时族长向龙潭作揖鞠躬相谢,并要在龙潭许愿:“×龙王给阿拉村落了雨,阿拉会做戏给龙王看,敲锣打鼓,抬阁、航船送龙回来……”然后鸣铳、敲锣,返程回村。有的人在这时会盛些龙潭水带回来治稻虫菜虫。

回来路上所有人员警惕性都很高。不管人如何疲劳,一个个精神抖擞。铳手不断放铳,铜锣咚咚频敲。族长这时如一位得胜而归的将军,坐在轿中,身后几乘龙庭跟随而来,两旁龙刀队、单枪队紧紧护卫在龙庭前后左右。一行数百人,浩浩荡荡,如同真的请到了龙王,村里水稻有救了,旱情能解了,人们不会饿肚子了,脸上都露出了喜色。如路上见到有戴雨笠草帽的,请龙队的铳手会赶上去,把戴雨笠草帽的人训斥一顿:“龙来了,你还要戴什么雨笠草帽!”并把那人头上的雨笠草帽摘下丢在地上。如遇见有人在车水、挑水灌田,铳手也会赶上去训斥,夺过水桶丢在一边,把水车翻倒,谁也不敢顶嘴。

铳手队是开路先锋队,侦察路上遇见的每个人。过村时,如有人在请龙队到的时候从村内路上泼一盆水,就是“抢雨”,说是龙行雨行到这里为止了。被铳手发现以后,这人会被绑着带往请龙的那村祠堂关起来,被剥光衣服吊打,往往被打得皮开肉绽,或者终身残疾。遇上这种情况,泼水者的那村族长,就得带着全猪全羊和素食,来请龙那村的村庙菩萨处谢罪,并带出已被打的泼水者在龙桌前跪拜认罪。泼水“抢雨”者还要罚谷几千斤。

铳手注视道路两旁看“龙”的人群。如发现有妇人,也会跑过去抓,因为妇女不能迎龙,未婚的小姑娘允许站着看。如抓着了,当场便要拳打脚踢。如请了龙不下雨,要与这妇女算账。所以妇女不敢站在路旁看龙队。

“龙”能顺利地请到村,那是令人大喜过望的事,所以,走在最前面的铳手,将到村口便接连“轰轰”放铳。锣手会敲得更加起劲,向在村的亲人报喜。

一闻铳声,全村会沸腾起来,老爷爷们会带着小囡小孙,手拈清香跪在村口道旁,迎接龙进村。只是苦了妇女,不能出去见请龙回来的丈夫一面。

村口已由留在村里的某一房长准备了供桌香案。村民一个个手拈香跪着迎龙。年老的公公会激动地落下泪水,口中说:“×龙王您来了,给阿拉村落雨,给阿拉村解旱情。阿拉世世代代不忘×龙王恩德。”那些少男少女,去迎龙时的几句话是娘教着去说的。他们跟着大人也跪在路旁,手拈着香,当龙庭过他们面前时便说:“龙王来了不愁水,龙王来了不饿肚。龙王万万世(岁)。”

龙要过的道路干净得可睡人,石板路、卵石路都是用水洗过的,说是“雷雨行湿地”。尽管天旱水贵,人们还是想办法从远处去挑水,洒水迎龙。

龙庭绕过一圈,便被接入龙王堂(庙)供奉。侍候“龙”——换供品、换圣水、换香等事,由村里的堕民(奉化的堕民大多数是庙堕民,既管庙,又带剃头。女堕民给村里女人绞面,做伴娘)负责。没有龙王堂(庙)的,便把“龙”直接抬入村庙内。在村庙菩萨的东侧摆起五尺高桌,桌边围上绣有龙的桌裙。桌上摆上5—7 盘素食糕饼和水果,后桌上安放着有“龙”在的绿碧樽——圣瓶。龙椅是带红绒坐垫的高脚太师椅。族长带领各房房长轮流祈祷叩拜,然后让村民(除妇女外)朝见叩头。

最虔诚、跪拜最勤的是族长,在“龙”到庙供奉的日子,他是不回家睡觉去的。晚上他就在龙桌后侧安一张铺,打个盹算睡觉了。

“龙”进村后第二天,族长便组织人员抬着“龙”去村田旱情最严重的地方,让龙去巡视旱情。去时族长也坐着轿,跟在龙庭后面。前面由锣、铳引路。随去人员都是村里的各房房长、司长甲手(管一村经济收入账的会计)等有职人员。

“龙王”视察旱情回来,又是族长带领众人向“龙王”叩头跪拜。龙桌上供品每点完一次香便换一次(也有说一个时辰换一次)。每换一次香,族长便要叩拜一到三次。第二天如天仍无下雨迹象,族长便要找僮圣讲僮。

僮圣有专业的,也有临时找的。临时找的僮圣必须属鸡(酉)或属兔(卯)。僮圣坐在椅子上,低头扑在身前的桌面上。一旁3—4 人念咒,念的多数是“朱砂咒”。

咒语念了几遍以后,僮圣装作龙,以他的口代龙讲话。据说讲僮者会在这时失去自我,说的都是龙要向村民说的话。有说几天内有几分雨,有说本龙的雨已被某村请去时下了,若要本龙再有雨,得上天庭奏请玉帝。也有说本龙属小龙,原有几分雨被××老龙抢去了,若要本龙行雨,要请××老龙到等等。僮圣在讲时,族长和房长向僮圣一跪再跪,一再请求“龙王”给本村赐雨。如僮圣讲到要××老龙到,族长就得准备人力再次请龙,请××老龙来村。

悄悄地、不让来往行人察觉地把本村建树的信仰龙藏着请回村叫暗请龙。回来的时间一般选择在夜里。乔装打扮好的,或路途短的,也可白天回村。

暗请龙多数是小村,村小力单,龙潭又远,怕请了龙在回来路上被劫。更怕被劫了龙又伤人,所以只能暗请。暗请龙的人员,虽然比明请龙的人员少得多,但族长一定要亲临。

族长因年高,仍然坐轿而行。但要乔装成一位去寺院烧香的大先生或大老板。手中虽不捧香炉,但要口中默诵《华严经》里的十大龙王名号。一般族长不会,由和尚或念伴在轿旁帮他偈诵,一直到龙驻的那山。据说一路念着十大龙王名号,各路龙王会来保佑族长一行平安顺利地请到该村的信仰龙,并且会安全地护送该村的信仰龙到村,共同兴云布雨。

和尚(道士)或念伴不少于4 人,除1 人跟随族长轿旁,其余几名要乔装成教书先生或游客。

挑祭礼担2 人。祭物与明请龙一样,5—7 盘素食和水果,圣瓶也藏在礼篮内,香烛也不可缺。挑祭礼担者要乔装,一位是主人,一位是伙计。龙请回时,把“龙”藏在礼篮担内,篮盖要露出缝,以防“龙”透不出气闷死。

护龙人员不能少于8 名,各拿一条空扁担,或背一条铁头朵柱(如出现劫龙者,它们可当兵器使用)。8 名人员看上去像挑担脚夫,2 人不远离挑祭礼担的,其余跟在前后,都要能望见挑祭礼担的,以防不测。如在夜里,可一起行走。

暗请龙的人员,加上抬轿2 人,有20 人左右就可以了。在龙潭请龙时,要祭供,要跪拜,念伴要念“催神咒”等,与明请龙一祥。请了龙到村后的活动(不管是夜里到还是白天到),也和明请龙一样。

龙王戏是给龙庆功。龙请到后,不管是当天下午下雷雨,还是两三天后下雷雨,或十天半月下雷雨,都会说龙王真灵。因传说龙王爱看人间的戏,村民投其所好,族长便要请戏班来村做戏给龙王看,以感谢龙王。

做龙王戏要择日,火日是不能做龙王戏的。据说祈雨的龙王属水,与火相冲相忌。据奉化莼湖街道村民糜奇伦说:丙丁属火。一般一月内只有一天是火日,也有两天的。其时从每年立春日算起,根据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再与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金木水火土五行去排。排着“丙丁”便是火日。

龙王戏禁演《哪吒闹海》等有损龙形象的戏,要经过族长点选。一般第一台戏要点《水漫金山》,第二第三台戏便可随便些,只要无损龙威的戏都可做。有的村,如桐照、河泊所、应家棚等几村,在第一场戏前,还要舞一番龙灯,有蛟龙出海、龙穿四门、大游龙、小游龙等。先在戏台上滚,后在东、西、南门穿,最后在庙门外“打落地梅花”。正式戏未开场,先要做一出冲场戏——《龙王行雨》。龙王手执令旗,指挥着风、雨、雷、电四大将兴云布雨,台上旗幡摇动,鼓声如雷,电光闪闪,表现龙王行雨艰难,歌颂龙王下雨之功,以此吹捧龙王,让它看了高兴。

龙王戏一般要做三天三夜。如有别的诉求,还要延续三天三夜。这几天庙内高挂红灯,香火不熄,龙桌上和庙公菩萨案前都摆满了各色祭品。农家、渔家,男男女女(下了雨后,族长便让妇女来祭拜龙圣)在龙桌前一个个叩头谢恩,并且每人各说自己的诉求。

2.龙舞习俗

苕霅龙舞在明正德年间的《奉化县志》中有“新年龙灯游万家”的记载,说明当时奉化民间已盛行龙舞了。

苕霅龙舞,民间称盘龙灯、滚龙灯。春节最盛行。龙灯以布龙为主,也有纺绸龙、纱布龙。在夜间盘游的龙灯,在龙节上装有灯笼罩(又名“龙眼”),内点蜡烛。烛光从布、绸、纱制的龙衣内闪出(据说“龙灯”这个名称也由此而来),游盘起来,如霞光、彩虹繁星起落,蔚为壮观。

苕霅布龙的颜色多为青、黄、青黄三种。因奉化民间古有“青龙盘(满)水缸,黄龙盘(满)谷仓”之说。青黄相合的龙,又称丰年龙。据说丰年龙民国年间才出现,表示庄稼叶青、果黄熟的丰收之意。也有说丰年龙既能满水缸,又能满谷仓,寓大吉祥之义,故深受人们欢迎。(www.chuimin.cn)

奉化人爱龙灯,不管男女老少都爱看龙舞。这里除了奉化龙舞技艺高超、引人入胜的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年“迎龙”求吉祥的民俗心理。奉化民间信仰龙,沿海村子有龙王殿,出海捕鱼请龙王菩萨,龙王生日坐夜念经,新船下水盘龙灯等,龙在奉化民间的地位超过村庙祀神,超过八仙,超过罗汉。新年龙舞,在奉化民间不只是被作为文艺节目欣赏,还被视为新年求吉祥、讨吉利的一种活动。

苕霅村至今仍流传一些新年盘龙灯的歌谣:“新年龙进村,消灾保太平;新年龙盘门,吃用勿用愁;新年不见龙,全年穷跟人;新年田头不过龙,晒煞(死)河底老虾公。”“新年见着龙,八十老翁耳不聋;年年见龙灯,九十婆婆还会穿针孔。”“姑娘新年见头龙,今年能招如意君;学生新年见头龙,读书定能考头名。”“后生新年见头龙,全年会交好财运。下海海势好,上山山货多。好相(漂亮)娘子也会来看中侬。”这些古朴的民谣,形象地说明了奉化民间的新年龙舞不光是一种民间艺术观赏,还包含着对龙的信仰。

龙舞队,又称龙灯班。新中国成立前又名“龙会”。每个龙会都有各自的龙会帖,又名贺年帖。龙会帖长五寸(约16.67 厘米)、宽二寸(约6.66 厘米),用红、黄、蓝纸印制而成。龙灯舞到哪村,龙会帖分到哪村。龙灯盘到哪家门前,分帖的人员把“龙会帖”贴在哪家门框上(新屋贴蓝帖,旧屋贴红黄帖)。其字样,新中国成立前与现在的已有不同。龙会成员,九节龙一般由15 至20 人组成,十八节、二十四节龙则由30 多人组成。其分工如下。

龙头:龙会的主要领导人,把舞龙头。

二龙头:龙会的副职领导人,把舞龙尾。

副龙头:仅次于二龙头,换舞龙头的副手。

管账:管理经济收入、支出的出纳会计。

帖司:分“龙帖”,还兼进村放炮仗,上船舞龙时放顿地炮(放在地上放的大炮仗),进大户人家放百子炮。舞龙毕,要在龙尾放回龙炮。

龙号手:走在龙舞队前,手拿长号,胸前挂皮鼓。其职能是龙进出村时吹号。吹了号又配合锣手击鼓。舞龙开始也要“嘟嘟”吹几声长号。舞龙毕,也要吹号。龙号手一般都兼击鼓手。

七面锣手:肩背弯弓锣架,挂着七面大小不等的铜锣,是主要伴奏者。

饭司:烧火做饭的炊事员。因龙会出村以后,往往数日、半月不归。他的职能是筹粮备菜,烧好饭菜后送往舞龙地,并兼管借宿。

龙使:信息联络员。探听其他龙会的情况,了解哪村新房、新船多(龙舞新房、新船赏光钱比旧屋、旧船多),决定行走路线。龙使活动能力的强弱,决定着该龙会经济收入的多少。

龙节司:除去龙头、二龙头中间的7 名(九节龙)龙舞手,听从龙头指挥。

有的龙舞队龙尾也配有副手兼敲锣。因舞龙头、龙尾的最吃力,体力消耗也大,如再配上1 至2 名调换手,一条九节布龙便是15 至20 人。这些人各司其职,组成一个龙会。

新春,万物复苏,面对即将来临的新年,人人都期望新的一年会有好运气、好生活。龙是奉化民间信仰的对象,舞龙是奉化人祈求新年吉祥的民俗活动。为了达到纳吉除邪的目的,奉化民间很讲究龙灯入村的各种盘法和规矩。概括起来可分为入村、盘旧屋、盘新屋、盘渔船四个主要方面。

龙灯入村

龙灯入村,锣鼓声喧天,龙舞手个个精神抖擞,做好献艺挣钱的准备。新中国成立前,龙灯进村时不走大道,要绕着该村周围的田埂、田间小路游龙入村,名曰“龙盘田头”(奉化民间有“龙灯先盘田头后盘村”之说)。老一辈农民说:“有田(地)才有粮,有粮人才能生存,有人才有村,龙到田头才会五谷丰登。”如果龙灯不从田埂路进村,村里人就对这班龙灯无好感,会有人提着三只铜火熜(脚炉)放在村口的路中央,或有人会提着一块红布条横拉在村道上。这是逐回龙灯的信号。新中国成立前的龙灯班都知道这种抗议的信号。“龙班”见“火”、见“红”不能闯,只得停锣息鼓倒转回去,如仍想在这村盘龙灯,就得重新从地埂盘游着进村。这时该村人会说:“回头龙是宝。”也有人会说:“回头龙是娘家龙。”

新中国成立后,龙灯先盘田头现象少了,但禁止龙灯班坐拖拉机、汽车进村舞龙的村仍不少。

龙灯盘旧屋

在龙灯随着锣鼓声进入旧式房的四合院后,分帖的帖司会审视四合院内住家多少。如住户多,他便放百子炮;如住户不多,便连续放三支炮仗(不能放顿地炮,要手提起放,意思是子孙是泥坯子不能顿地,手提起放,子孙能一步登天)。这时锣鼓喧闹,身穿新衣(奉化习俗,新年一身新)的男女老幼都走出家门,前来观看龙灯(如第一条龙进村,会轰动全村)。看的人越多,舞龙的劲头越足。龙舞手跟着龙头,先盘绕中堂两根前柱。然后龙头转向中堂的左首屋(左首住大房),在各家门前挨户游盘。有时把龙头的会把龙头伸入一家一户的门内去。这是住家最高兴的,给龙灯的赏光钱既多又爽气。龙灯盘游完左首屋,便以“大游龙”绕盘过中堂后厅,转入右首屋(右厢房),以一家一户先盘屋柱、再舞家门的顺序,游盘完这院子内的所有住家。然后龙头跃入中堂门前的道地,先开四门(东南西北),再依着龙灯套路盘舞起来。

这时的帖司、管账便在这四合院内一家一户地一个分帖、一个收钱。住家的主人都笑盈盈的,一边接过龙会帖,一边从口袋内摸出一元、两元的钱。有的农村妇女,平时舍不得乱花一分钱,但给龙灯班的钱爽气得很。有的会拿出五元、十元交给管账。如果是第一班龙灯进村,一家至少两元以上,多者十元、二十元。如果一个院子已有十来班龙灯班盘舞过了,晚来的龙灯班收入便会减少,到最后五角、一元的也出现了。不过龙灯盘过门,五角以下的赏光钱是没有的。另有一条,给龙的赏光钱,如从腰包内掏出的是十元票额或五十元票额,说要找回几元、十几元这样的话是不行的。如说了,据说当年就会破财,所以没有人说要找钱的。

如果这个院子内人家经济不振,给的赏光钱都是五角、一元的,管账感到不满足,帖司和管账会向龙头打暗号。这暗号多种多样,是龙会自己定下的。有的把收款包往肩上放,有的把收款包夹在胳肢窝……而莼湖街道贺墅村的龙灯班却是说暗语的:“吃饭还早。”龙头见着暗号或听到暗语,便舞一个“梅花红顶”(收龙信号),锣鼓手一见收龙信号,便敲起回龙锣,号手则吹起回程号。如这时观者挨肩叠背,看得兴趣正浓,有人出面向龙头提出舞完“落地梅花”(27个套路),龙头会提出舞完的条件(增加多少钱)。如打圆场者答应,龙头手又会振起龙头,开始“盘圆龙”,锣鼓手又会敲起开场锣……

龙灯盘新屋

每班龙灯班见新屋都不肯轻易放过。因为龙进新屋院门盘舞的钱,比旧屋舍的赏光钱要超出数倍,甚至十几倍。有的还分给馒头、水果、糕饼、糖等。所以龙舞手一见新屋,便会乐滋滋的。进新屋院门,龙头总以“快游龙”式在锣鼓、长号声中跃入新屋家门。先盘屋柱,再盘灶间门、卧室门。这时帖司会在新屋门前连放三支炮仗(说是“三元及第”),也有放五支炮仗(说是“五龙来朝”)的,也有连放九支炮仗的(说是“九龙送元宝一起发财”),还有放十支炮仗的(说是“十龙朝贺全家福禄”)。帖司审视这家人的房内布局、经济状况(也有“龙使”预先告诉的),决定放几支炮仗。奉化民间龙舞炮仗的支数,就是住家应给龙灯的赏光钱数。一般每支炮仗5 至10 元。如放三支,至少要15 元,五支应出30 元,九支便应出50 元,十支称全福,应出100 元。如住家经济条件好,还会超出以上的数。如家中一时拿不出还得去借。

新屋舞龙时间不长。因一家一户的住房场地小,龙灯施展不开,舞一阵后主人便笑着叫龙头停舞。其实龙灯盘新屋最简单,只是住家“龙盘新屋”求吉祥,并不是看龙舞技艺。这时主人家便端出一盘一盘的水果、糖、糕、香烟和茶,叫龙灯班坐下来吃(如遇吃午饭时间,主人会请龙灯班吃饭)。这时龙灯班收龙竖盘在场地中,赐给新屋家的孩子钻龙门,女人摸龙须、龙角。临走,新屋的主人会拿出馒头、橘子、苹果、糖糕之类硬塞给龙灯班队员,以报答龙灯班给全家人钻龙门、摸龙须、摸龙角的机会。若新屋主人客气,帖司在走出院门时,会在院内加放两支炮仗(这两支炮仗免费,称“龙元一对”)。这时新房的主人会眉开眼笑,说一句:“谢龙王送元宝进屋。”

龙灯盘渔船

新年正月,渔船都停泊抛锚在海埠头或离渔村不远的海港口。过年期间,船主或船老大(或现在的承包者)都希望龙灯上渔船,认为这是最吉利、最吉祥的事。龙灯去哪条渔船或上哪对机帆船上盘舞,有的龙使会预先与船主进行联系(因正月初进渔村舞龙的不止一条布龙)。龙灯班敲着锣鼓、吹着长号走至海滩边,便有某渔船主(负责人)及渔老大笑脸迎着。这时帖司马上放六支顿地炮仗,取落(六)水顺利、鱼多顿地之意。然后船户搁好上船的跳板,让龙灯班上船。龙灯班上船先盘绕桅杆。然后把龙头的引舞龙灯沿着渔船两边盘游一番。接着龙头盘游至船头,让龙头在两只船眼上左旋右盘(说船眼能见深海鱼,能避海中三角礁)。舞罢船头船眼,龙灯盘游至船尾后舵。龙头手引着舞“摇船龙”“龙戏尾”。上下盘舞后,以“游龙跳”至前船舱,对着前船舱舞“龙出首”,再至后船舱舞“龙戏尾”“龙钻尾”。如船舱上有渔具和网绳,龙舞手便会对着渔具和网绳舞“龙滚沙”和“满天龙”。这时锣鼓手紧敲锣鼓,帖司在船桅旁又放六支顿地炮,并把龙会贺帖贴在桅杆上。龙灯盘舞毕,船的负责人(船主)拿出钱交给管账。如是新船则至少100 元,一般是200 元,也有300 元的(这是最近几年给龙灯的“赏光钱”数)。

龙灯离开跳板,帖司收了钱后,必须在船板上再放六支回龙炮仗。这时船的主人(或船老大)会对帖司说:“龙舞(护)船,顺风顺水保平安。”帖司回答:“龙盘(伴)船,海势(即收成)一年好到头。”龙灯盘渔船,龙舞动作不能乱。如舞错了顺序、放错了炮仗——六支放成十支或四支,船主和老大会发怒。奉化民间称“六”为“六顺”,称“十”为“全福”。全、船方言谐音,福、覆谐音,全福即作船覆。“十”,别的地方都作吉利全福之意,而在船上用不得。四与尸谐音,所以也忌用。如错用了这两个数,龙灯班要退回“赏光钱”,还得买祭礼物品到船上请一堂龙王菩萨,以示知错谢罪。从此这班龙灯班再也不会有渔船请了。另外在船上放炮仗,帖司要慎重地挑选质量好的炮仗。如出现一支哑炮(炮仗不响),船主和老大就不会放你走。因渔民视哑炮为无声沉船之意。龙头便得一面罚跪在船头,一面叫人买祭品来船上请龙王菩萨。供了一桌不够,还要买三牲(鸡、猪、羊肉)到村庙供庙神菩萨,弄得龙灯班队员破尽钱财,灰溜溜地回家。如果龙灯上船,先不盘桅杆,而先盘游别处,也会被船主或船老大骂着赶下船。船上盘龙灯顺利,船主老大满意,“赏光钱”好赚。如不熟悉渔船规矩,龙灯班会弄得下不了场。

龙灯捉树妖

龙灯盘海滩、龙灯盘海堤,盘舞形式与龙灯盘渔船大同小异,唯有龙灯捉树妖与盘屋、盘船不同。

新中国成立前,奉化民间龙灯捉树妖活动相当盛行。所谓树妖,即村前村后的风水大树有时遭雷击,在被雷击的树的开裂处,往往留下木炭色的一片,如火烧过一样,村民认为这棵树常住有妖怪。妖怪虽被天神(雷击)赶走了,但村民认为他与人一样,去了还会来。村里族长迷信风水树,怕风水树再被天神打,于是,在新春万物复苏时,请一班龙灯班来风水树前捉妖驱怪,保住村里风水。

出龙与回龙

出龙,即龙灯班离开龙会本地出村盘舞;回龙,即结束龙舞回村。

龙灯出村:龙灯出村与祈雨请龙王、送龙王等一样,都要拣日——忌火日。龙灯出村的当日五更,新老龙会成员从寿棺材内取出龙头、节把,把龙灯重新安装连接,会聚在一朝东南方向的空地上,摆起供龙神的八仙桌,把新安装的龙灯盘竖在离供桌三尺外的地方。桌上摆三盏干茶、三盘糕饼、三盘水果(全素食,不放筷子)。点上两支蜡烛、三炷香,接着放三支炮仗,然后龙会新老成员从龙头、二龙头、副龙头……依次在供桌旁跪下叩拜。由龙头先向龙祝祷:“龙神在上,你的弟子又要伴(盘)着你出去了。在外出舞龙期间,望你大显神灵,博得好彩头,给弟子有好财运。”接下来由二龙头、副龙头、帖司等一一祝告龙神。如有新纳入的龙会会员,这时要向龙神宣誓。

待供桌上香烛点去三分之二,龙头带领全体会员再次下跪,向龙神叩拜。起立后由龙头走近供桌前,吹熄蜡烛,举香朝东南方向,打躬作揖毕,长号手举号先朝东南方向吹十八声“嘟嘟”的号声,再向东北、西北、西南各吹十八声号声,合七十二天煞之数。此举之意,据说是××龙王受众弟子之托,向天报告要出行了。

长号吹毕,九名龙舞手(九节龙)各就各位,举起龙灯便上下盘舞滚动(作龙起舞飞腾状)。这时锣声敲响,皮鼓频点,龙灯以“龙滚沙”势连滚十八下。接着一个“龙出首”,龙灯以纵腾式姿势转入“快游龙”。在锣鼓和长号声中迅速地离开供桌旁盘龙出村。这叫“龙灯出村三套路”。

龙会会员在五更供龙神时,龙会的所有家属都不能走近供桌边,只能在三丈外的地方远远观望。当龙灯将要离村时,为首两位龙会老会员会说:“青龙出门,旗开得胜。”另一个接口说:“龙神威名天下,一定能带财神回门。”接着朝龙灯去的方向连放九支响亮的炮仗(奉化民间“九”为“快”“利”象征,即求快些获利发财之意)。

回龙:龙灯在外盘舞了5 天、10 天或半月,在进村回家时,七面锣、鼓和钹要敲“得胜锣”“凯旋鼓”“喜庆钹”。长号手要吹回龙号。如不吹不敲,有人会说是哑龙。龙会会员最维护龙的尊严,维护龙威,处处留意得很。离村口不远,帖司放起六支飞天炮仗(即点燃引线,把炮仗抛上高空),以告在家的亲人,龙灯顺利地回来了。龙灯回来,龙会的家眷们其实已接到(龙使)回来报告,在家准备了谢龙祭品。一闻锣鼓和号声、炮仗声,便赶到村口迎接龙灯。有的与龙使一起,拿着祭品赶往龙灯原出发的地方,朝东南放好桌子,摆上祭供礼品。不过回龙祭品与出龙祭品有所不同。香烛等与出龙时一样。三盘素食,必须是素鸡、素猪头、素羊头,称为三牲素食。三盘糕为年糕、内糕、松花糕(糕取“高”意)。三果为橘子、金柑、汤果(汤果其实是汤团的一种,新中国成立前奉化一带很少有香蕉、苹果等水果,汤果是借果意)。明烛点香,恭候“龙神”到。

龙灯到后,在离桌三尺处盘竖,锣、鼓、号、钹敲吹一番,放上三支炮仗,然后由龙头率领龙会全体会员排成三列队,在供桌前下跪叩拜,龙头说:“弟子们顺利回来,全仗龙神保护。带回的××彩头(钱),先给龙王做龙衣龙裙,留下的请龙神赐给弟子们糊口度日。谢龙神恩赐。”龙头似请示般地说了几句后,引着龙会会员在供桌下连叩九个响头。接着便可以与出来迎接的家人叙话(妇女不出来)。有的人还抱着孩子在供桌前作跪拜,教孩子说“龙王好,龙王好,龙王为阿拉赚钞票”等言语。这时管账已把收入的钱结算好,按份数发给龙会会员。也有趁供谢龙神时当众把钱公开,管账把每天的“赏光钱”和付出的住宿费等,一项一项宣读出来。读毕,管账朝向神桌,向“龙神”下誓表心迹:“××如有私藏腰包一个铜板,吞占弟兄们的血汗钱,愿遭龙神天雷打击,不得好死。”管账宣读完毕,龙头会决定是否一半“赏光钱”留下置田产,一半分给龙会各会员。

龙灯入寿棺材。“回龙”祭供将毕,龙会所有会员每人手拿一支炮仗,从龙头放起,到饭司放毕,在祭供场连续响起15 响至20 响的炮仗声,俗称“放回龙入箱炮”。

入箱炮刚毕,有许多人把一具具的寿棺材抬向祭供场。抬棺者你争我拦,向龙头及龙会会员分香烟、说好话,纷纷要求把龙灯放入其家的寿棺材中(这个风俗从新中国成立前一直传至今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因奉化民间对龙的信仰崇拜可说无所不至。传说寿棺材(未死的老人预先做的棺材)放过“龙”后,棺材的主人会加长寿命,有长病不愈者则病情会减轻,甚至会不药而愈。又说放过“龙”的棺材便成了“龙穴”,下代子孙会发迹做官。还有驱邪的说法及许多吉祥的说法。不过龙会会员家中的寿棺材据说是不灵的。因此,在回龙入箱炮放过后,有寿棺材的人家争先恐后把寿棺抬出来,抢着想把龙灯放进自家的寿棺内。当然最后由龙头决定用谁家的寿棺放龙灯。被放入龙灯的那家会高兴地抬着寿棺回去,并会请龙会会员吃一餐。到下次“出龙”,便从那具寿棺中将龙灯取出。下次回龙,又有其他户抬寿棺来抢龙灯。这样龙灯放入寿棺,而龙会自备的“龙箱”则只放些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