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民间表演火球舞传承百年,民国时期最盛行

民间表演火球舞传承百年,民国时期最盛行

【摘要】:据当地民间艺人说,火球舞表演源于清末,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其中民国时期最为盛行。新中国成立后,行会因为破迷信、树新风活动而被取缔,火球舞等民间舞蹈表演也随之停息。据当地民间艺人口传,该艺术形式大约在清乾隆年间由北方传入。1959 年,国庆10 周年庆典,全县18 支高跷队在奉城参加表演赛,经角逐,最终由尚田西岩高跷队摘取桂冠。

1.火球舞

旧时,奉化农村每年在禾稻扬花时节都要行稻花会,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外,各地庙堂菩萨出殿时也要行会。这些活动群众参与广泛、声势浩大,队伍中还有许多敬神、娱神的艺术表演。这中间就有火球舞表演。

据当地民间艺人说,火球舞表演源于清末,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其中民国时期最为盛行。抗战期间,备受压迫的民众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菩萨身上,在敬神、娱神的同时,也借以释放一下禁锢的身心,因而行会之风日盛。新中国成立后,行会因为破迷信、树新风活动而被取缔,火球舞等民间舞蹈表演也随之停息。

火球舞在晚上表演。除了展示技艺,它在晚上行会时,还有清道的作用(白天用大头和尚和狮子舞开路)。表演时,演员上穿中式对襟衣,下着马裤,打裹脚,衣裤各用红色或黄色条子镶边。演员一般10 人一队,也可20 人一队。另外,火球舞也分两种:一种是舞火球,一种是舞火篮。火球是用浸过酒精或煤油棉花扎成球形;火篮则用铅丝编成,内燃松脂或锭炭。但基本形式相同,每人持长绳一条,绳长1.5 米左右,两头各缚一只火球或火篮,点燃后开始舞动。

火球舞主要有“牛车盘”“老鹰刮”“背梅花”3 个基本动作。

①牛车盘。演员双手执一根1.5 米长的绳带,两头各缚一只点燃后的火球或火篮,双手执绳的间距为1 尺(约0.33 米)左右,双手舞动。水平高的艺人,还能左手撑地,侧身画圈,右手飞速舞动火球,舞出一个又大又圆的火圈。因火圈形如牛车盘,故名。

②老鹰刮。一手执长绳之中端,上下拉动,使两只火球上下翻腾,如雄鹰在空中飞舞一般,故名“老鹰刮”。

③背梅花。两手分别捉住绳之中端,在胸前背后舞动,火球如万朵梅花在空中飞舞,其状壮观,谓“背梅花”。

火球舞并无专门伴奏音乐,大多套用“龙灯锣鼓”,其主要乐器是锣鼓。锣有大锣、金锣、银锣、铴锣、狗叫锣等,鼓是中型鼓。

火球舞的主要功能是敬神、娱神,因而在技艺娴熟的基础上特别讲究虔诚尽心,整套动作速度快、幅度大,衔接严密,一气呵成。由于火球舞多在夜间表演,其飞舞的火星、翻腾的火龙更是令人目不暇接、精神振奋,既显示了火球舞热情奔放的独特魅力,又体现了老百姓对火热生活的无限向往。

火球舞属于群舞性质的民间舞蹈。由于资料缺乏,当地有关火球舞的传承谱系已无从稽考。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火球舞在奉邑大地已有百年历史,其间也曾辉煌有加。如今,随着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表演载体严重萎缩,古老而热烈的火球舞艺术正在逐渐消亡。

2.踏高跷

奉化高跷多在节庆或敬神、娱神时,如菩萨出巡、请龙王等重大民俗活动中表演。表演时,艺人化浓妆,着戏装,腿绑木棍,集舞蹈、戏曲、杂技于一身。

据当地民间艺人口传,该艺术形式大约在清乾隆年间由北方传入。其时,北人南迁较盛。迁徙过程中,北方的生活习俗、文化艺术都对本地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跷的移植,就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

自古以来,奉化先民敬神好祀,庙会不断,如城内城隍菩萨出殿、萧王庙绥宁王出殿、松岙景佑庙文惠侯出殿、曹村曹王庙济阳王鲁国公出殿、尚田居高岙菩萨生日等活动,且都有高跷队参演。其中为城隍菩萨开道的黑白无常,必须踏高跷。每年农历五月下旬,禾稻开始扬花时节,奉化各地民众都会自发组织稻花会,以祈丰熟。若逢亢旱,民众还要去龙潭求雨。请龙与送龙行会时,均有高跷表演。由此可见,踏高跷在奉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山区、平原、沿海,均有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破除迷信活动的开展,菩萨出殿、请龙祈雨、稻花会等活动遭禁,踏高跷开始式微,但在一些大型庆典活动中,仍能看到高跷队身影。如1959 年国庆10 周年庆典活动时,全县有18 支高跷队参加演出;1969 年九大召开,各公社组织的游行队伍中就有高跷表演。之后,踏高跷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现已濒临消失。

支撑双脚的高跷架一般为1.5 米,高的甚至达3 米左右。高跷架由杉木制成,踏脚处镶有短木。捆绑高跷架时,艺人须坐在屋檐上捆绑。化妆、着装情况,可以根据表演剧目而定。如表演《打严嵩》,艺人就要装扮成海瑞、赵文华、鄢懋卿等人物。表演时,艺人一边踏舞步,一边做动作、念道白、唱戏词,并有乐队在一旁伴奏。(www.chuimin.cn)

踏高跷的伴奏乐器比较简单,主要有二胡、笛子或唢呐等。当行会队伍来到宽敞之地时,艺人还要走武场,如踏马步、双脚跳、倒退走。胆大的艺人还会表演打跃子、翻跟斗等高难度动作。整个表演过程热烈强劲且不失幽默滑稽,在行会队伍中别具一格,令人瞩目。

踏高跷的表演既讲技艺,又讲实力,因而参与者个个都是身强力壮、胆大心细的年轻男子。

高跷表演有文跷、武跷之分,其最大特点就是集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杂技于一身。文戏长袖飘飘、幽默滑稽,武场热闹惊险、高潮迭起。

奉化的高跷艺人大多能舞能戏,文武兼备,倘若剧情需要,还可以男子反串女角。

奉化高跷属群体性娱乐项目。一般来说,组建高跷队需要教练临场指导。因资料缺乏,先前传承谱系已难梳理。民国年间,奉化高跷队不下三四十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众多民俗活动遭到废止,高跷队伍也随之减少,但总体数量仍保留在20 支左右。1959 年,国庆10 周年庆典,全县18 支高跷队在奉城参加表演赛,经角逐,最终由尚田西岩高跷队摘取桂冠。

高跷是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几百年来,高跷艺术以其幽默滑稽的表演风格、热闹惊险的壮观场面,为当地人带来无尽的欢乐和享受。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门危险与荣耀并存的高难度艺术,正在逐渐消失。仅以尚田西岩高跷队为例,自参加九大游行表演以来,再也无人学踏高跷。当年队员,仅年近八旬的周孟林一人健在。

3.跑马灯

苕霅村跑马灯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据民间口碑相传,该习俗源于南宋,由“泥马渡康王”的民间传说衍化而来。

据传,当年康王赵构遭金兵追杀,逃到温州后,又折回头,北上象山,却在泗洲头被象山港所阻。就在危急关头,忽来一匹白色骏马将其渡过象山港,到达奉化境内翔鹤潭一带。赵构发现,该马为裘村阎将军庙内所塑之马。康王回到临安后,封泥马为神马,于是民间产生了跑马灯的舞蹈。

该说法虽无从佐证,但从中不难看出奉化跑马灯悠久的历史。

另据民间艺人言传,跑马灯在清道光十九年(1839)最为盛行,之后时兴时衰。民国年间,跑马灯又步向鼎盛,略具规模的村落均有自己的马灯队,各类节日及庆典活动均离不开马灯队参与,跑马灯成了群众性的一大文化娱乐活动。1949 年后,马灯队有所减少,但还是保留了一部分。“文革”期间,马灯队逐渐走向衰亡。20 世纪末,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审美情趣的回归、民间艺术的挖掘,奉化各地马灯艺术开始走出低谷。

跑马灯的主要道具为竹马,初时的竹马由竹篾扎架再以纸粘贴而成,现改为以布代纸。竹马一般为4 匹或8 匹。4 匹马象征“四季发财”,8 匹马隐喻“八仙过海”,并且8 匹马中,6 匹马为白色,2 匹为胭脂色。马分头尾两节,马头捆缚在舞马灯人的前头,马尾缚在背后,边走边舞。道光年间,孩童装扮成善财龙女、八仙过海的造型,骑在成人肩上嬉戏,后发展为站立成人肩上耍刀枪,再发展为有伴奏、有唱词的歌舞形式。站在肩上的孩童俗称“天盘”,靠上半身表演;下面走动的成年男子俗称“地伴”。上下两人的配合需要相当默契,否则容易造成事故。

民国年间,由“天盘”与“地伴”配合的马灯表演已不多见。据民间艺人介绍,此时的马灯一般由5 个演员表演,其中4 个小孩扮成武将,1 个演员扮演大头娃娃,手拿蒲扇做着各种滑稽动作在前引导。其音乐伴奏也有所加强,一般由锣鼓和丝弦乐器组成乐队。4 个武将的表演由跑马、遛马、戏马以及万马奔腾等各种舞蹈动作组成,包括摇头摆尾、忽停忽跃、来回穿梭。唱词都是期待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喜庆吉祥的好话,诸如“正月梅花开,二月兰花香,三月桃花红”之类,可以一直唱到十二月。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跑马灯是一种比较广泛的群众性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初和元宵节,马灯队会走村串户到各地活动。马灯表演以生动活泼见长,跑马、遛马、戏马以及万马奔腾等各种舞蹈动作,形象地体现了人民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而喜庆吉祥、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唱词,同样体现了人民群众乐观、豁达、敢于追求幸福的性格特征。

跑马灯是一种群体性的艺术活动,旧时一般由私人组织,临时拼凑。需要表演时,请教师排练两三天即可出门。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略具规模的村落均有自己的马灯队。马灯队一般以村名或班主的名字命名,如西溪班、甲岙班(村名),秀琴班、杭成班(人名)。其传承方式多为师徒相传。因资料缺失,传承谱系已无从稽考。

从宋代一直走到今天的奉化马灯,历经风雨,时兴时衰,如今已重焕生机。从走访来看,奉化境内已有30 多支马灯队恢复演出。这些马灯队不仅继承了传统的马灯表演技艺,还在表演形式上做出大胆创新,使服饰更为亮丽,道具更为精致,音乐更为丰富,动作更为舒展。同时,其唱词也做了相应调整。经过调整后的唱词,更加面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因此,今天的奉化马灯已经超越传统的纪念内涵,逐渐成为奉化各大庆典活动的主角,并成为奉化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