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眼里,拿破仑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他的有些性格与普通人一样,他的身体器官也与其他人相同,胃口也与常人无异,而使他成为传奇拿破仑的恰是别人所不具备的特殊才能。从中了解伟人的生活琐事——博罗季诺严寒下拿破仑的窘迫,腓特烈二世在十字军发起东征时出现了晕船的情景,公牛跑第一场战役时麦克道尔感染了霍乱等历史人物的悬案,种种惊险的经历。......
2023-08-09
李凤全
作者简介
李凤全,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自2001年任教以来,主要担任“地理信息系统”“浙江地理”等课程的教学。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基金项目3项,主持多项教改课题。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将理论与结合,能力培养与思政育人结合。
课程简介
“浙江地理”是一门以浙江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区域性综合课程,也是面向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大三学生开设的重要专业课程。从课程定位来看,区域地理既是地理学的基础与核心,也是地理研究的落脚点。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是不同尺度的区域课程。“浙江地理”是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要素地理课程学习基础上,旨在以浙江这一区域为载体融会贯通此前所学知识和方法,获得高阶地理知识的一门区域地理课程。自1990年开设“浙江地理”至今,不断探索课程与教学改革。1990~2004年,主要强调通过绘图、野外考察等方式,强化学生研究乡土地理事象的能力。2005年至今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凸显“田野思政”“田野发现”特色,以“问题驱动+合作探究”为途径,着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多年建设,出版的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浙江地理”和校重点教材《简明浙江地理教程》填补了浙江地理教材的空白。团队先后主持该课程的省教改项目4项,其他教改项目共计15项,相关校级以上教学获奖20余项,指导学生发表论文12篇,指导学生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项,省级8项,其他各级项目共计30余项。
美文共赏
按照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厅“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精神,以及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总体部署与要求,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积极、认真落实线上教学任务,全面开展线上教学。“浙江地理”是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性课程,目前也正在推进线上教学。该课程是学习了部门地理学之后,将地理知识落实到区域上的一门专业课程。根据该课程的性质和网络教学的特点,课程小组进行了分工,我主要讲授“浙江生态环境”和“浙江新石器时代文化”两次课。这里仅以“浙江生态环境教学”为例,谈谈课程教学小组对线上教学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不成熟思考,不求有贡献,但求抛砖引玉吧。
课堂教学目标是开展课堂教学的指南。“浙江生态环境”作为“浙江地理”课程的一个章节,主要讲述:浙江生态环境现状、近三十年余年的演化情况、浙江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浙江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等内容。以往本次课堂的教学目标主要表现为对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要求。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涉及课程思政的内容,但并没有直接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本次课堂教学为了更好地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就需要对课程教学的目标进行重新制订,增设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为此,结合本次课堂教学的内容,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为两个:
①通过分析浙江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体会生态环境保护应从自我做起。
②通过学习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深刻领会“两山理论”的精神。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考虑的原因有两个。其一,与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有衔接。讲授浙江生态环境演化、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等知识过程中,势必会涉及如何辩证看待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样就可以在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同时促进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的课程思政目标达成,不会产生脱钩和说教现象。其二,对接国家、区域发展理念。浙江是“两山理论”的发源地和实践示范区,讲授浙江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的时候,势必要学习“两山理论”,因此结合浙江省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深刻理解“两山理论”。有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就可将其作为指引,重新梳理课堂教学内容,以便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课程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因此,接下来,就是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过程的重新梳理了。
2.课堂教学思政教育对接点的设计
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不同于思政课程,需要思考如何结合课堂教学,在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政教育,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单纯说教,这不符合现在学生的心理特点。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现在比较认可的做法之一就是如何找到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对接点。找到对接点后,就可以实现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为此,我们课程教学小组面对的问题就是本次课堂教学的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对接点有几个和在哪里,以及是否合理等问题。(www.chuimin.cn)
因此,课程教学小组根据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以便发现课程思政教育的对接点。根据梳理,我们发现对接点主要有三个地方,主要表现如下:
①课堂教学导入部分。这部分可以通过情景营造,先引起学生对浙江生态环境演化过程的关注,产生问题意识,从而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领会“两山理论”做了良好的铺垫。
②课堂教学主体部分。通过对该部分进行梳理,我们找到了两个对接点。其一,浙江省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该部分教学内容从演化过程的角度揭示浙江省的人地关系演变情况。通过学习,学生可以直接体会到浙江不同发展阶段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学习和反思,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其二,课堂教学内容包括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这就需要学习“两山理论”和相关实践活动。因此,学生可以结合前面所述的浙江省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分析,深刻领会“两山理论”的精神。通过这两个对接点,我们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有机对接,深度融合,从而达成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衔接。
③课堂作业。设计知识、能力和思政目标相融合的作业,学生通过作业,可以进一步思考、体会本堂课所设置的课程思政内容,从而达成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3.课程教学过程如何落实课程思政
在设置了如上所述的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找到了课堂教学内容的课程思政教育的对接点后,接下来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真正落实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目标的达成。通过思考,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①情景营造,作好铺垫。本次课堂教学在导入部分进行如下的情景营造设计:先播放柳永的观海潮,剩山图(并辅以“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等著名诗词和名画,领会生态环境的美好,人与自然的和谐;然后过渡到“温州商人春节回乡”“20万元邀请环保局长下‘黑臭河’游泳20分钟”的微博,即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和大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最后观看美丽浙江的风景图片。之后设疑,浙江生态环境为什么会经历了如此的变化呢?我们应该如何做些什么呢?通过这样的情景营造,既可以导入课堂教学,传承传统文化,又可以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和领会“两山理论”做好铺垫。
②协同探究,过程体会。在情景营造的基础上,就需要思考如何开展课堂教学了。为了达成本次课堂教学的知识、能力和思政教育目标。本次课堂教学主要设计了一个探究环节,即以压力、状态和响应为框架,以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为主线,以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时空分布为主要方法,结合相关研究,师生共同探究浙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了解浙江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学习领会“两山理论”的精神和主要实践。这样设计就可以在探究为何浙江生态环境经历如此变化问题的过程中,既学习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达到了课程思政的目的。二者达到了有机融合,学生可以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和领会“两山理论”的精神。
③课堂总结,画龙点睛。完成探究任务后,在进行课堂总结的时候,用一句话进行点睛,即浙江经历了从“宁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过程,我们今后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既回顾了本堂课主要讲述的教学内容,又达到了巩固思政育人的成效的作用。
④布置作业,巩固成效。为了进一步巩固进课堂教学的成效,本次课堂教学进行了作业布置。作业是给出了网上新闻报道中的三个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典型案例,并发给学生一个关于发展探索的理论研究文献,请学生结合案例和文献,进一步思考浙江省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如何协调的问题。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理论学习,进一步思考生态文明和“两山理论”。
4.反思
“浙江地理”课程小组对本次课堂教学从目标的制订、对接点的查找、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思考,但如何更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仍然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索的话题。通过反思,我们认为课程教学目标如何描述,课堂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教育的对接点如何更加有机融合,教学过程如何能更好地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等尚需要深入思考。尤其需要提及的是如何评价学生的课程思政目标是否达成更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观其言,察其行,或许表现性评价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式。但如果仅靠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言语或者作业,是否能够较好地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呢?还是有很好的方式?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尚需要不断地探索,持续改进!
有关浙江师范大学在线教学行与思的文章
在他们眼里,拿破仑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他的有些性格与普通人一样,他的身体器官也与其他人相同,胃口也与常人无异,而使他成为传奇拿破仑的恰是别人所不具备的特殊才能。从中了解伟人的生活琐事——博罗季诺严寒下拿破仑的窘迫,腓特烈二世在十字军发起东征时出现了晕船的情景,公牛跑第一场战役时麦克道尔感染了霍乱等历史人物的悬案,种种惊险的经历。......
2023-08-09
较早以“生态美学”作为标题的论著发表于1972年。完全可以说,审美因素普遍地渗透在古往今来的所有文明成果中。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审美活动在历史上也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这就意味着,从生态文明的视野来看,“审美”并不是一个总是光辉灿烂的词语,违背生态文明理念的审美活动比比皆是。以“生态审美”为研究对象的生态美学的出现,才初步照亮了这个理论盲区。......
2023-11-17
作者怀着痛惜的心情报告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的消逝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以触目惊心的事实展示我们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指出正是人类制造了这出悲剧,唤醒人类要重视环境保护。胡杨林的作用巨大,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死后成了“干枯的木乃伊”,可见罗布泊干涸的程度。......
2024-06-09
笔者从对城市起源、发展以及城市化道路的研究与行政区划自身发展演进过程的分析中,提出城市发展与政区演变具有一种互动关系。并进而认为,将城市发展与政区演变相互观照,这是把握城市本质、城市化道路以及认识行政区划作用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城市体系与政区体系也是同源的。但1949年后,国家权力再次消解了城市权力,中国城市发展又开始回归二者的同构状态。......
2023-12-04
生态美学毕竟是与“生态”问题密切相关的美学,那么,它究竟怎样与生态学发生关联呢?换言之,美学与生态学的内在关联究竟何在?审美体验与价值问题是审美理论的核心问题,同样是生态美学的关键问题。但是,生态美学研究者发现了审美价值并非天然合理,比如说,森林的游客可能偏爱整洁而希望清除森林中的枯枝与落叶,但从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来说,这些枯枝与落叶却至关重要。......
2023-11-17
周振鹤先生曾经根据对中国行政区划史的研究心得,提出使用“县级政区”、“统县政区”与“高层政区”来表述中国的政区层级状况[9]。关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行政区划层级的不同变迁状况,可参见表2-1。......
2023-12-04
进入近代,随着市镇制度的创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城市、农村、民族自治地方三大行政区划体系,若加上特别行政区等特殊类型的行政区划体系,则共四大行政区划体系。如在这种分法及其相关表述中,往往将地域型政区视为农村地区,城市型政区视作城市地区。......
2023-12-04
中国是人类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这历史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公共关系活动和较为深刻的公共关系思想。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变时期,也是中国早期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得到长足发展和运用的时期。商鞅在制定改革制度和改革法令中就运用了“取信于民”的公共关系思想。这一观点,强调了民众言论与政权的关系。现代公共关系也以遵守诺言,重视信誉为基本原则。......
2023-07-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