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东钱湖灌区:规模广阔,历史悠久

东钱湖灌区:规模广阔,历史悠久

【摘要】:东钱湖东南环山,西北泄流,是甬江以东的鄞、镇、奉三县七乡的灌溉水源。受东钱湖之水灌溉的区域,简称灌区,但东钱湖的灌区面积究竟多大,历史上的说法不一。明代诸志似无灌区面积数据之说,唯笼统以“三邑七乡”指之。自此,“五十余万亩”亦即“五千顷”,成为东钱湖灌区面积的官方的或正式的数据,并沿用至民国。

东钱湖东南环山,西北泄流,是甬江以东的鄞、镇、奉三县七乡(清民之际又说“三县八乡”)的灌溉水源。受东钱湖之水灌溉的区域,简称灌区,但东钱湖的灌区面积究竟多大,历史上的说法不一。

前引《新唐书》称东钱湖“溉田五百顷”;乾道志曰“溉田八百顷”;而淳熙四年(1177)皇子魏王赵恺、嘉定七年(1214)程覃、宝庆二年(1226)胡榘均奏称“灌田一百万余顷”“受灌溉者百万余顷”(载宝庆志卷十二);元至正《四明续志》则云“东钱湖灌溉七乡之田几万顷”(卷第四《河渠》);等等。诸志书中同一数据的数字之差,简直各为云泥。

明代诸志似无灌区面积数据之说,唯笼统以“三邑七乡”指之。

前引清李暾的《修东钱湖议》中有说,东钱湖灌溉鄞奉镇三县七乡之田“五十余万顷”。

全祖望(1705—1755)撰《万金湖铭》,猜测唐时东钱湖之开广,分东西两部“混而一之”以成,其“西湖溉田五百顷,东湖溉田五千四百顷”(载《东钱湖志》卷一),也就是说全祖望认为东钱湖的灌区面积为5900顷。

清末官民发起治湖时有《三县会勘后禀抚藩臬稿》,中称“三邑田禾赖以灌溉者,五十余万亩”(载《东钱湖志》卷四)。自此,“五十余万亩”亦即“五千顷”,成为东钱湖灌区面积的官方的或正式的数据,并沿用至民国

1930年朱重光查勘后认为,“查陆军测量局之地形图,山之高低有同高线表明,而平原之同高线尚付缺如。故东钱湖灌溉区域究竟大小几何,殊难推算”。

而两年后周镇伦却大胆推算如下:(www.chuimin.cn)

据历来成说,该湖水利,能及鄞奉镇三县。就现有陆军测量地图推算:鄞县境溉田总面积计296.9平方公里(约合483000亩),镇海县境约52.0平方公里(或85000亩),奉化县境至多约98.3平方公里(或160000亩),三县合计约447.2平方公里(或728000亩)。其中以鄞县境内溉田总面积,或较为可恃;镇、奉两县境内溉田总面积,恐不甚准确。溉田净面积,设以全面积70%计算,则鄞县为207.8平方公里(约合338000亩),镇海县为36.4平方公里(约合59000亩),奉化县为68.8平方公里(约合112000亩),三县合计313.0平方公里(约合509000亩),较之临时工程委员会成立后,二十年份(1931),依据镇海县政府调查受益田亩约40000亩,奉化县政府调查受益田亩23000亩弱,均与上列推算之数不相符合,尤以奉化县为最,而鄞县政府则谓三县合计受益田亩约五十万亩,似又与上列推算总数相近。其实数若干,非经丈量不可,为目前估计田亩需水量计,此数亦足资参考也。

周镇伦的推算结果,维护了“溉田五十余万亩”的主张。

顺便说一下,周镇伦的亩制,是采用每尺合今0.32米的清工部营造尺,每亩合今614.40平方米。

由于三县受益面积的估算牵涉到治湖费用的分担,这事儿就变得复杂起来。

为什么在有了民国五年测量精准的《浙江鄞县东钱湖形势图》后,三县官民在经费捉襟见肘的窘迫下仍坚持拿出七千银圆测绘东钱湖及鄞东地区水系?其实当时三县各方关注的,却是经费的分担,而并非只是为了估算出一个总投资额。

《鄞州水利志》说“灌溉范围鄞东南平原,鄞、奉、北仑和当时的江东区13个镇24653公顷,相当于246.53平方公里。这反过来说明,周镇伦估算的“三县合计313.0平方公里(约合509000亩”)的数字,还是比较接近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