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东钱湖大小及历史变化

东钱湖大小及历史变化

【摘要】:方圆,指东钱湖的大小。九月六日,权知明州张津言:“辖下东钱湖容受七十二溪,方圆广阔八百顷,傍山为固,叠石为塘,合八十里。自唐天宝三年,县令陆南金开广之。……”据前引闻人军著述考证,宋代一亩最大者为北宋三司布帛尺制下的亩,合今599.52平方米;最小者为南宋时有官尺模样的浙尺丈量的亩,合今453.42平方米。这个数据则来源于“浙江省陆军测量局之地形图”。东钱湖整个历史中,湖面积实际变化最大的,无疑是梅湖被废。

方圆,指东钱湖的大小。

乾道五年,守臣张津言:东钱湖容受七十二溪,方圆广阔八百顷,傍山为固,叠石为塘八十里。自唐天宝三年,县令陆南金开广之。(《宋史·志第五十·河渠七》)

九月六日,权知明州张津言:“辖下东钱湖容受七十二溪,方圆广阔八百顷,傍山为固,叠石为塘,合八十里。自唐天宝三年,县令陆南金开广之。……”(《宋会要辑稿·食货八》)

张津在《四明图经》中说这“八百顷”是溉田面积,但在其札子(奏折)中这“八百顷”却变成了东钱湖的“方圆广阔”了。

百亩为顷,但宋代一亩,因尺制有变,折算为今天的面积有不同。据前引闻人军著述考证,宋代一亩最大者为北宋三司布帛尺制下的亩,合今599.52平方米;最小者为南宋时有官尺模样的浙尺丈量的亩,合今453.42平方米。于是,这“方圆广阔八百顷”可算得现代面积单位如下:

最大:599.52×800×100=47,961,600平方米=47.96平方公里

至少:453.42×800×100=36,273,600平方米=36.27平方公里

众所周知,唐五代后的东钱湖是一个人工湖泊,至少在北宋天禧元年(1017)郡守李夷庚修治后,围湖蓄水的塘堰碶坝就未见有挪过位置的记录。因此,起码在民国围梅湖为田之前,东钱湖的面积没有大的变动。

据民国五年(1916)浙江水利委员会的《浙江鄞县东钱湖形势图》(参见图7-2-1)测量,当时的面积为“七十零百分之九十六方里”,即70.96方里(见图9-3),以康熙舆地尺合今0.317米计,当时东钱湖的面积为:

70.96×(0.317×1800÷1000)2=23.1035平方公里

所以,张津“方圆广阔八百顷”与东钱湖完整时的实际面积相差太多。而嘉定七年(1214)摄守提刑程覃、宝庆二年(1226)制守胡榘上的札子更夸张,竟说“湖面阔十万亩”(载南宋宝庆《四明志》卷十二),也就是1000顷!所以这些数目字,只能以“文学家言”视之,当不得真。

图9-3 《浙江鄞县东钱湖形势图》局部

《鄞县志》(1996)认为东钱湖是唐天宝三载(744)时废田121213亩而建成的,并说当时“每亩约为今0.25市亩”。而这“废田121213亩”的说法来自清代李暾(1661—1735)的《修东钱湖议》(载《东钱湖志》卷一),但李暾所言之出处,再无前手可追,令人疑惑。这且按下不表。

今市亩每亩为666.67平方米,0.25亩之说,是将唐代每亩当作今天的166.67平方米了。事实是否如此呢?

1999年发现的宁波天一阁藏明抄本《官品令》,其中的《田令》实为宋朝参考《唐令》制定的,其第一条说:“诸田广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亩,亩百为顷。”因为亩为面积,所以这里的“步”,实为“方步”或“平方步”。(www.chuimin.cn)

据陈梦家先生考证,“自秦以来240步为一亩,始终未变。隋唐以5尺为一步,形式上不同于其前的6尺为一步。但由于隋唐5大尺等于以前的6小尺,故数变而实不变。古今亩制之变,只在于尺度的增长”。这样,5尺为一方步,即意味着每一方步为25平方尺,也就是说古制每亩等于240平方步,又等于6000平方尺。

前已知唐尺A、唐尺B的长度,我们来算算唐代一亩究竟有多大。

唐尺A:每亩合今(5×0.295)2×240=522.15平方米,相当于今0.7832市亩

唐尺B:每亩合今(5×0.306)2×240=561.816平方米,相当于今0.8427市亩

121213亩,即为1212.13顷,比张津的“方圆广阔八百顷”又大了一半,如按这一亩制算,废田121213亩所形成的东钱湖将大至63.29—68.10平方公里,实在太过离奇了。

《鄞县志》(1996)的0.25亩之说,看来是以东钱湖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现状面积倒算出来的。是志载,“东钱湖多年平均水位的水面面积19.89平方公里”,故以0.25折算,推测唐陆南金成湖30303.25亩,合20.20平方公里。这个数字,比民国五年(1916)时测量的结果23.1046平方公里还小10%以上,这意味着唐陆南金“开广之”的东钱湖,比民国初年还要小,显然自相矛盾、不合情理。

现在看来,尽管民国五年的《浙江鄞县东钱湖形势图》的测量没有用上经纬度、三角法的测绘概念与技术,但它的调查结果还是最详尽的。1933年11月初至1934年7月底浙江省水利局费时9个月测量东钱湖及鄞江(奉化江—甬江)江河堰碶,最后成图几幅,迄今未知,相关数据也未见披露,当时屡见引用的,还是民国五年的数据。

民国十九年(1930)十月,省建设厅技正朱重光来东钱湖查勘,翌年出具《查勘东钱湖报告书》,其中介绍民国五年测得的亩数为谷子湖1890亩、梅湖4130亩、外湖32300亩,合计38320亩。如前所述,这一数字折算结果,与《浙江鄞县东钱湖形势图》图说的“七十零百分之九十六方里”折算结果仅差400平方米,可见该图测量时采用的是清康熙钦定的舆地尺(每尺当今0.317米),该舆地尺制下的清代每亩合今602.934平方米。

至于朱重光的报告中又说“查东钱湖之面积为2242500方公尺”云云,即22.42平方公里。这个数据则来源于“浙江省陆军测量局之地形图”(参见第六章第二节)。

前引周镇伦1932年查勘后的报告,有“湖面面积约计22.9平方公里,约合三万七千亩”之说,亦有“以全湖面积23平方公里计”云云,这恐怕是查勘时所得的数据,反映了《浙江鄞县东钱湖形势图》测量成图16年后东钱湖边被侵占为田,湖面略有萎缩的情况。

《鄞州水利志》则给出了《东钱湖水位—蓄水量表》,这代表了近代以来地理调查的最准确成果。由这个表,可以大概地算出某个水位时所对应的东钱湖水面面积,比如水位3.10—3.20米所对应的湖面积=(3356.7-3164.4)÷(3.20-3.10)=1923万平方米=19.23平方公里。

东钱湖水位—蓄水量表 高程单位:米(85黄海国家基面) 蓄水量单位:万立方米

《新编东钱湖志》的湖面积数字为19.91平方千米。

东钱湖整个历史中,湖面积实际变化最大的,无疑是梅湖被废。民国五年调查时,梅湖4130亩,合2.49平方公里,这样以谷子湖和外湖合成的东钱湖面积为20.61平方公里,再扣掉湖边水湾被蚕食的累积损失,就成了《鄞县志》(1996)所说的19.89平方公里了。现在笼统地说东钱湖“水域面积20平方公里”,就是这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