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东钱湖地图史话:仁山智水成果

东钱湖地图史话:仁山智水成果

【摘要】:2016年,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从国家图书馆得到了一批珍贵的宁波史料,其中有一幅民国五年测绘的《浙江鄞县东钱湖形势图》。图7-2-1《浙江鄞县东钱湖形势图》民国四年3月,根据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发的各省水利委员会组织条例,浙江省成立了“浙江水利委员会”,专管全省水利工程的调查、规划、督促事宜。《浙江鄞县东钱湖形势图》的测量成果,在图说中交代得很简单。

2016年,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从国家图书馆得到了一批珍贵的宁波史料,其中有一幅民国五年(1916)测绘的《浙江鄞县东钱湖形势图》(见图7-2-1)。

图7-2-1 《浙江鄞县东钱湖形势图》

民国四年(1915)3月,根据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发的各省水利委员会组织条例,浙江省成立了“浙江水利委员会”,专管全省水利工程的调查、规划、督促事宜。这是浙江最早的省级水利主管机构。该委员会会员分常任、临时两种,常任会员额设技正1人、技士3人,另有雇员3人,委派技正林大同为委员会主任;临时会员由工程所经所在地方的县知事和当地熟悉水道水利工程人员充任,每县1人至3人。又将民国元年(1912)设在民政司的浙东、浙西两个水利测量队划归水利委员会,扩建为附属第一、第二测量队,5月又成立了第三测量队,每队编制10人。这第三测量队,就是负责东钱湖、牟山湖、黄山湖等处水利测量的,《浙江鄞县东钱湖形势图》当出于该队之手,不过,这图的落款,还是“浙江水利委员会临时测量队”,时在该年五月。可见这第三测量队就是由临时测量队更名而来的。 《浙江鄞县东钱湖形势图》的测量成果,在图说中交代得很简单。据图说,测得东钱湖面积为“七十零百分之九十六方里”,即70.96方里;湖岸线长“九十六零百分之二十二里”,即96.22里。其他相关数据,当在迄今未见的该图“另详报告书”,比如,谷子湖、梅湖和外湖的亩数,分别为1890亩、4130亩和32300亩,合计38320亩。

该图尺幅是现今所见的1980年前单幅东钱湖地图中最大的,纵93.8厘米、横68厘米。上北下南摆布,以计里画方法测绘,却少见地绘有比例尺,但又未注明确切的比例。

在图上量得每个方格的边长约等于4.6厘米,以康熙舆地尺合今31.7厘米折算,相当于每个方格边长为0.145尺,即一寸四分半。据图中“说明”,每方格为一方里(相当于边长1800尺),算得比例为1∶12414。实际上,图上的方格边长为前清会典馆规定边长(七分二厘)的两倍,达1寸4分4厘(即0.144舆地尺),该图比例为一万二千五百分之一。这个比例尺之大,打破了《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县图》的实测与存档地图的比例纪录(宗源瀚的纪录是二万五千分之一)。

《浙江鄞县东钱湖形势图》、宗源瀚的《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县图》和萧福清的《宁郡东钱湖全图》都是“一方一里”,为什么比例尺一为1∶12500,一为1∶25000,一为1∶37500,相差如此之大呢?奥秘就在于每方格的边长不一。所以,传统计里画方舆图,尽管都可以说是有比例的地图,但具体到某张计里画方的舆图上说,它的比例却是不确定的,端视其图中方格的边长长度而定。

前面曾经说到,在半径10公里的范围(相当于314平方公里)内,将地球曲面简化为平面所产生的测绘误差,小于百万分之一,而该图14×18个方格所对应的实地面积即为252方里,相当于82平方公里,仅占半径10公里圆面积的四分之一,这样,以平代曲所产生的误差更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虽然《浙江鄞县东钱湖形势图》依然用的是传统的计里画方法,没有引入经纬度的概念,也没见它提及三角控制网,但它仍可以视为地道的近代测绘地图。

事实上,《浙江鄞县东钱湖形势图》不但比例尺比《鄞县通志·东钱湖图》要大,而且其实测也比《东钱湖图》更为完整、细致,比如,湖边山体高度的表现,以细线表示等高距(“每线递高”)二十尺(合今6.34米)、以粗线表示等高距一百尺(合今31.7米);绘图也更精细,图例、比例尺和图说都相当丰富与规范,画面整洁、书写优美,可以说,这是史上单幅东钱湖地图中的无上佳作。

图7-2-2 梅湖一带水深仍为10尺上下

该图的水深表示,有它的特点。它以测湖底标高代替测水深,测点分布大致均匀,每4方里(约相当于今1.3平方公里)中有50个测点。图说称“水准基点以一百尺为假定标高”,其“水准据标”图例为B.M.,即Bench Mark,水准点。也就是以东钱湖的水平面标高为100尺,那么湖底标高数字就小于100,两数之差即为水深。这种测量方式,很难绘出等深线。所以,该图的湖底地形,就不像《东钱湖图》(参见图2-9-6)那么直观。浏览湖面这些测点标高数后的印象是,它们基本上在90尺上下,也就是说湖水深度为10尺上下,即3.2米左右。

在梅湖和朴树湾一带,图上绘着由外湖到岸边逐渐加密的水草符号,初看时还以为这一带已经淤积为湿地甚至围垦为农田,但其实,在水草间的测点数据,还是显示水深在10尺左右(见图7-2-2),与外湖差不多。这一是说明此前1913年年底忻锦崖、陈协中们开浚梅湖,是富有成效的;二是说明这葑草长得可是真够疯的,才过了一个年头,葑草又布满了整个梅湖,——地图比照片(见图7-2-3),更令人印象深刻。

图7-2-3 梅湖葑草

《鄞县通志·工程志》说,“民国五年将全湖一度测量,制有草图,并经办理订界,修塘及取缔侵占湖地等工作”;其《舆地志》则说,时有“民国五年钱湖测量队善后意见书八则”,这指的应该还是《浙江鄞县东钱湖形势图》,该图图说中的“全湖修浚办法工程规画,另详报告书”,应该就是“善后意见书八则”了。但该图成时,《东钱湖志》已经付印,所以有关该图的测量以及浙江水利委员会的努力,在该志中就没有记载。

这图及报告书虽然没有入湖志,但在当年还是很有影响的,它是整个民国时期所有欲再接再厉矢志治湖的乡人和地方政府念念不忘的新起点。比如,其后十年的1926年,湖工善后局董事蔡玉祺、蔡和锵,函请鄞县公署设法制止沙荡涂灶局【按,据《鄞县通志·政教志》,民国初年,北洋政府财政部设立官营产处,以将前朝官产售民为业,至十二年官营产所余无多,乃将该处裁撤,归并省财政厅及各县公署办理,设置沙灶地垦放局,专办沙田沙灶垦放事宜。北伐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收归部办,改设沙田局。此处的“沙荡涂灶局”即指“沙灶地垦放局”,当时有湖民申请将湖边淤积涂地报买为田,该局收款后该涂地即可成为私产】将湖涂报卖为田,其中说道:

径启者,查鄞东东钱湖水利,关系鄞奉镇三县七乡。昔人以湖粮摊纳于乡田,故潴而为湖,为吾三县人民所共有也。唯湖面辽阔,疏浚为难,民国四年间曾经督省两长派临时测量队从事测量,于民国五年六月告成,编就东钱湖测绘报告书并图,奉发贵署在案。十一年鄞县议会议决禁止侵占东钱湖湖塘案。敝局即将测绘报告书重新付印,分送各机关在案。(载《宁波旅沪同乡会月刊》1926年第33期)(www.chuimin.cn)

可见是图及报告书在1922年曾经重印过。

1930年10月,浙江省建设厅派技正朱重光查勘东钱湖,尔后朱氏作《查勘东钱湖报告书》。报告对东钱湖的历史、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详尽的调查分析,其中提道:

民国四年,旅京浙绅宋纬臣等十余人,联名函请前浙江巡按使屈映光饬县筹办开浚,委员督促,并请酌拨公款,以资挹注,经派委会县勘复,咸称非从测量入手不可,当饬前浙江水利委员会组织临时测量队,详测估计,预备疏浚。五年夏测绘藏事,制成简图一幅,暨测量报告书一份,举凡湖域之区分,湖水之源委,以及湖岸湖底之情状,均加说明,并拟具工程计算暨概算,附陈善后意见八则,以备采择,以科学方法规划东钱湖水利,当以此为权舆。(载1934年印行之《鄞县建设(第一集)》)

“权舆”,意为“起始,萌芽,新生”。

1932年4月,省水利局派员来东钱湖查勘,【按,据《鄞县通志·工程志》第2册,有“二十一年四月间,省水利局工程师缪惟宜会同省府顾问工程师萧蔼士来甬踏勘,后由省水利局草有查勘东钱湖之报告及因整理而施测量之预算,提经临时工程委员会通过”云云。而周镇伦《东钱湖概况及整理方针》只提及萧蔼士,未及缪惟宜。据萧蔼士《奉化亭下镇防灾之建议》文前编者按语,“曾厅长前奉蒋委员长面谕,饬派员查勘亭下镇一带农田水利,经饬据水利局查复,派外籍顾问工程师萧蔼士及工程师缪惟宜前往该处一带查勘”,又查《申报》,知萧、缪二氏去奉化,时在1933年1月7日。故,“缪惟宜”者,极可能未参与1932年4月间的东钱湖查勘】旋由该局工程师周镇伦撰写查勘东钱湖报告书,其中提道:

现今葑草丛生,尤以梅湖为甚,依照民国五年水利委员会测量葑草面积,总计约九千亩(约合5.5平方公里),合全湖面积百分之廿四,湖底高度大部分在89.0与90.0英尺之间,梅湖湖底则在91.0与92.0英尺左右,目下淤积情形,当较前尤甚。(载民国《鄞县通志·工程志》第2册。按,其全文有四部分,最后一项“测量预算”未刊,现仅见于民国《鄞县建设》第1期,详后)

图7-2-4 《浙江鄞县东钱湖形势图》的比例尺

这里不得不指出,周镇伦弄错了《浙江鄞县东钱湖形势图》的长度单位。从该图的比例尺图样看,它用的是前朝(清)的市尺,因为这个“尺”与“里”之间有个换算关系,图上可以看得很清楚,1800尺等于1里(见图7-2-4),此中的“里”为华里无疑。而1英尺合公制0.3048米,比康熙舆地尺1尺(0.317米)略小,1800英尺不可能合1华里,而英尺与英里的关系是5280英尺合1英里(约1.609公里),故可以肯定,该图的比例尺绝非英制。

令人遗憾的是,至今未能发现《浙江鄞县东钱湖形势图》图说中提及的“报告书”原文,《鄞县通志·舆地志》所说的“民国五年钱湖测量队善后意见书八则”,恐怕只是该报告书的一小部分而已。

小贴士

清代的亩制与方里

民国五年(1916)测量东钱湖时,仍采用前朝亩制,与今每市亩合666.667平方米不同。清时,每亩240步,每步5尺,尺指康熙舆地尺,一尺合今0.317米,这里的“步”,实指“方步”,故清代每亩合今(5×0.317)2×240=602.928平方米,相当于0.9044今市亩。

《浙江鄞县东钱湖形势图》测得湖面积38320亩,即38320 × 602.928=23104200.96平方米,合23.1042平方公里。

又,清代每里合今0.5706公里,1方里=(0.5706)2=0.3256平方公里。

该图测得东钱湖面积为“七十零百分之九十六方里”,即70.96方里,故当时东钱湖面积=70.96×0.3256=23.1046平方公里。与亩数折平方公里的计算结果仅差4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