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修己立人:儒家教育在《春秋》中的成果与罪责

修己立人:儒家教育在《春秋》中的成果与罪责

【摘要】:孔子一生述而不作,独晚年作《春秋》,寓褒贬于其中。《春秋》大义,二字已明,夫子面对岁月荣辱的变迁,如此淡定。孔子寓微言大义于《春秋》之中,想必于讲学施教之日起已有远见卓识:儒家教育定然有益于世,万古流芳。弟子们听受《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是凭这部《春秋》,怪罪我也是凭这部《春秋》。”

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独晚年作《春秋》,寓褒贬于其中。两千多年来,儒家历经风雨,从被笑为迂远到遭遇焚坑,从受为独尊到冷落清净,从复兴崇礼到致其实用,再到近现代我们对儒家的全盘否定和“批林批孔”。儒家既有过辉煌,亦有过坎坷,这一切皆不出“知”与“罪”二字之外。《春秋》大义,二字已明,夫子面对岁月荣辱的变迁,如此淡定。反视国人两千年来对儒家之态度,不免生夏虫之笑,实乃折腾。2002年11月30日,年逾九旬的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则在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成立庆典上宣称:

“尊孔的时代过去了,批孔的时代也过去了,今天是科学研究孔子的时代。”

儒家教育儒家思想在教育领域从理论到实践的体现,是一种以教化理念为内涵的教育,而非单纯技术性、专业工具性的教育。这种教化,既注重自身修养,又注重立他人于世,“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为人类生存不可缺。孔子寓微言大义于《春秋》之中,想必于讲学施教之日起已有远见卓识:儒家教育定然有益于世,万古流芳。

小专题 34(www.chuimin.cn)

成语典故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相同处,就不独自决断。至于撰作《春秋》,则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弟子们听受《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是凭这部《春秋》,怪罪我也是凭这部《春秋》。”后以“春秋笔法”比喻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或寓含褒贬而不直接表明自己态度的曲折文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