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重点中学将“奥数”与升学挂钩的潜规则让家长和孩子无能为力。“奥数”并非适合每个人学习,也并非定要作为升学的考核标准。不过从小朋友说的“奥数”到“养家糊口”这一整套路线来看,似乎应当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分别再加上“高考名师”和“热门专业”这两股,“奥数人生”的八股文方算完整。......
2023-11-05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科举取士制度还未被废除,沈寿康就明确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应该以“中学”为体、为本,以“西学”为用、为末,来发展壮大中国。“中体西用”的说法很快流行开来。
身居清政府要职的“洋务派”官员为增强国家实力,解决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内忧外患,开始大搞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兴办新式企业、学堂,并派遣学生前往日、英、法、德等先进国家学习。他们同样认可“中体西用”。在“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教育拉开了新的序幕,其中最令人炫目的则是那些新式学堂与赴欧美学习的留学生。
新式学堂大致可分为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与科学技术学堂三类。由于在对外交涉中语言文字的隔阂,致使清政府外交损失极大。外语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地相继设立,正是为了应付外交上的迫切需要。外语学堂虽对入学年龄要求不一,但基本上都是招收年纪轻、相貌好,既聪颖又有资质的学生。除了有严格的入学考试,还要考察身世是否清白,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是对门第观念的破除。
洋务运动期间开办的外国语学堂有七所,首先是京师同文馆。
因为当时外语学习风气未开,学习外语便遭国人唾骂、鄙视,被认为是投降外国,因此京师同文馆创立之初招到的学生少之又少。但馆内却不乏水平超人、态度认真的著名大师,如总负责人、美国基督教传教士丁韪良,其他外籍教师包尔滕、傅兰雅、欧礼婓、马士,以及中国教师李善兰、徐寿等。随着学堂的发展与世风渐开,京师同文馆的生源也日趋增多。
齐如山,著名戏曲理论家,十九岁便进入京师同文馆学习德文、法文,五年毕业后,游学西欧,用心学习和考察欧洲的戏剧。归国后,他遇到梅兰芳,欣赏其天才与勤奋,于是不介意比梅年长近二十岁,为其编剧,结为师友之谊。齐如山在台后为梅兰芳编剧二十多年,可谓默默无闻,但若无齐如山的介入,梅派艺术也就不会名扬四海。
作为中国受过完整、系统旧式教育的最后一代知识分子,齐如山还是一位历史学家。他大多研究社会史,因其亲身经历而掌握有生动活泼、新鲜具体的第一手资料,又擅长经史,二者相辅相成。
京师同文馆培养出齐如山这样的杰出人才,而他能够进京师同文馆读书,游学西欧再归国研究戏剧、历史,这与当时中国的“中体西用”教育实在有很大关系。
另外六所外国语学堂分别为:
上海同文馆。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江苏巡抚李鸿章仿照京师同文馆,奏请允准,在上海设立上海同文馆。四年后,上海同文馆改为上海方言馆。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上海方言馆与江南制造局炮队营裁并,改名为江南制造局附设工艺学堂,后定名为兵工学堂及中学堂。
广州同文馆。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广州将军瑞麟仿上海同文馆奏请在广州设立广州同文馆。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广州同文馆并入广州驻防中学堂内。
新疆俄文馆。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新疆巡抚刘襄勤奏请在省城迪化(“乌鲁木齐”旧称)设立新疆俄文馆,仿京师同文馆章程办理。
台湾西学馆。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刘铭传奏请仿京师同文馆章程,在台北设立台湾西学馆。(www.chuimin.cn)
珲春俄文书院。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吉林将军长顺仿京师同文馆章程,在珲春设立珲春俄文书院。
湖北自强学堂。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张之洞奏请在武昌开办湖北自强学堂。
新式学堂还有军事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北洋旅顺口鱼雷学堂等十五余所,大致可分水师、武备和军事技术三类。
科学技术学堂共创办了十四所,如福州电报学堂、天津医学堂、山海关铁路学堂、湖北算术学堂、南京矿务学堂、江南储材学堂等。这些学堂既能满足当时国防需要,也能推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小专题 31
教育之声
——《奏定学堂章程》初等小学堂一年级修科课程表
出国留学作为培养“西学”人才的极好方式,清政府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有计划地实行。1872年8月11日,30名拖着长辫,穿着长袍,脚着厚底布靴的幼童由上海登船,赴美留学,开中国近代留美教育之先河。
这次留美的倡导者、组织者是容闳,他以国家日趋文明富强之境为志,主张向西方文明学习,“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毕竟传统习惯过于强大,尽管容闳派遣幼童的计划得到清政府批准,但招生工作困难重重。加之大多国人对外国情况一无所知,误以为西方国家蛮夷遍地,孩子去了会被剥皮展览,于是不愿送孩子出国留洋。家长还要交付“甘结”,更让人觉得留学是一件恐怖的事。即使那些开明的家长,也是在经过反复劝说之后,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勉强答应。
一批批学子跨洋过海,留学欧美,成绩卓著。在这些人里,涌现出许多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语言学家、铁路矿务专家、军事将领,他们为近代中国的发展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近代中国人才,他们自幼接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同时又有机会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甚至留学海外,算得上是古今中西会通之才。这些才子们,很多人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有接受外来事物的开阔眼界,既保留了“国魂”,又促使儒家教育在近代中国的变革中发展,郁郁文风。
有关修己立人:儒家与教育的文章
所谓“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重点中学将“奥数”与升学挂钩的潜规则让家长和孩子无能为力。“奥数”并非适合每个人学习,也并非定要作为升学的考核标准。不过从小朋友说的“奥数”到“养家糊口”这一整套路线来看,似乎应当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分别再加上“高考名师”和“热门专业”这两股,“奥数人生”的八股文方算完整。......
2023-11-05
“蒙以养正,圣功也。”对处于蒙昧状态的幼童通过培养教育,使其具有纯正无邪的品质、正确的认识和行为,就达到了儒家教育的“圣功”。女子妊娠期间,睡姿不能偏斜,坐要中正,站不独倚。因此,儒家教育的“蒙以养正”从胎教开始,就要求女子在妊娠期间要注意环境,谨慎言行。胎教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则可以说,教育与其从娃娃抓起,倒不如先从父母抓起,从“蒙以养正”抓起。......
2023-11-05
杏坛经屡代修缮扩建,历代虽有学者认为“杏坛”史上未必实有,但其作为孔子收徒讲学、设教传道之地却成为古今共识。汉武帝经董仲舒提议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及最高学府,太学主管——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太学于隋代改为国子监,国子监内仍设太学,直至清代。“修己以安百姓”,虽为圣人难为之事,却可看出儒家之君子亦能入圣贤之境。这时,出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2023-11-05
汉代民间流行一句俗语:“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汉代被举荐为秀才的人却没念过书、大字不识,因孝顺、公正廉洁而推举的模范人物却让父母独居,未行孝父之道。但这种察举制实际上多为世族大家所垄断,从弄虚作假、相互吹捧中举荐出“孝廉”。明、清代只有经义,并演变为八股文形式。至于贡举、应试过程中的徇私舞弊、当举不举、举而非其才等行为,则要受到严厉惩处。......
2023-11-05
但屡屡四处碰壁、终身不受用于世的现实境遇与孔子的高远志向发生着激烈冲突。后世尊孔子为圣人,以儒家“内圣外王”、治国平天下为目标,自幼发愤苦读以图做官出仕、改变命运,却忘了还有“仕而优则学”与“学而优则仕”并行。我们忽略“仕而优则学”,全部瞄向了“仕”。而孔子对“子奚不为政”的回答,正是对误解“学而优则仕”的纠正,当代大学生们无用武之地的苦恼也可因此而解。......
2023-11-05
一系列问题摆在大学生面前。从高考填报志愿开始到大学毕业,所谓“冷门”“热门”专业,“211”“985”“双一流”经常挂在考生、家长、老师们嘴边。看着这段对联式的“末考”战术,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2023-11-05
当我们都在提倡和呼吁当今社会建立诚信、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是否回头思考过:我们自己可先有诚意?有无诚意,我们自己最先知道。即便这样做了,我们也不心安,更没有诚意。“所谓诚其意也,毋自欺也。”做到了真正的不自欺,方可谓“慎独”。人在独处、私宅及非公共场合仍能心怀诚意而不自欺,表现于外在言行则必然是谨慎不苟。古人“不愧于屋漏”,正是“慎独”的体现。杨震的“四知”可谓“诚于中”而“形于外”之范例。......
2023-11-05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独晚年作《春秋》,寓褒贬于其中。《春秋》大义,二字已明,夫子面对岁月荣辱的变迁,如此淡定。孔子寓微言大义于《春秋》之中,想必于讲学施教之日起已有远见卓识:儒家教育定然有益于世,万古流芳。弟子们听受《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是凭这部《春秋》,怪罪我也是凭这部《春秋》。”......
2023-11-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