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修己立人:儒家与教育-中西合璧的教育奇葩

修己立人:儒家与教育-中西合璧的教育奇葩

【摘要】:“中体西用”的说法很快流行开来。他们同样认可“中体西用”。在“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教育拉开了新的序幕,其中最令人炫目的则是那些新式学堂与赴欧美学习的留学生。由于在对外交涉中语言文字的隔阂,致使清政府外交损失极大。京师同文馆培养出齐如山这样的杰出人才,而他能够进京师同文馆读书,游学西欧再归国研究戏剧、历史,这与当时中国的“中体西用”教育实在有很大关系。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科举取士制度还未被废除,沈寿康就明确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应该以“中学”为体、为本,以“西学”为用、为末,来发展壮大中国。“中体西用”的说法很快流行开来。

身居清政府要职的“洋务派”官员为增强国家实力,解决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内忧外患,开始大搞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兴办新式企业、学堂,并派遣学生前往日、英、法、德等先进国家学习。他们同样认可“中体西用”。在“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教育拉开了新的序幕,其中最令人炫目的则是那些新式学堂与赴欧美学习的留学生。

新式学堂大致可分为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与科学技术学堂三类。由于在对外交涉中语言文字的隔阂,致使清政府外交损失极大。外语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地相继设立,正是为了应付外交上的迫切需要。外语学堂虽对入学年龄要求不一,但基本上都是招收年纪轻、相貌好,既聪颖又有资质的学生。除了有严格的入学考试,还要考察身世是否清白,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是对门第观念的破除。

洋务运动期间开办的外国语学堂有七所,首先是京师同文馆。

因为当时外语学习风气未开,学习外语便遭国人唾骂、鄙视,被认为是投降外国,因此京师同文馆创立之初招到的学生少之又少。但馆内却不乏水平超人、态度认真的著名大师,如总负责人、美国基督教传教士丁韪良,其他外籍教师包尔滕、傅兰雅、欧礼婓、马士,以及中国教师李善兰、徐寿等。随着学堂的发展与世风渐开,京师同文馆的生源也日趋增多。

齐如山,著名戏曲理论家,十九岁便进入京师同文馆学习德文、法文,五年毕业后,游学西欧,用心学习和考察欧洲的戏剧。归国后,他遇到梅兰芳,欣赏其天才与勤奋,于是不介意比梅年长近二十岁,为其编剧,结为师友之谊。齐如山在台后为梅兰芳编剧二十多年,可谓默默无闻,但若无齐如山的介入,梅派艺术也就不会名扬四海。

作为中国受过完整、系统旧式教育的最后一代知识分子,齐如山还是一位历史学家。他大多研究社会史,因其亲身经历而掌握有生动活泼、新鲜具体的第一手资料,又擅长经史,二者相辅相成。

京师同文馆培养出齐如山这样的杰出人才,而他能够进京师同文馆读书,游学西欧再归国研究戏剧、历史,这与当时中国的“中体西用”教育实在有很大关系。

另外六所外国语学堂分别为:

上海同文馆。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江苏巡抚李鸿章仿照京师同文馆,奏请允准,在上海设立上海同文馆。四年后,上海同文馆改为上海方言馆。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上海方言馆与江南制造局炮队营裁并,改名为江南制造局附设工艺学堂,后定名为兵工学堂及中学堂。

广州同文馆。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广州将军瑞麟仿上海同文馆奏请在广州设立广州同文馆。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广州同文馆并入广州驻防中学堂内。

新疆俄文馆。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新疆巡抚刘襄勤奏请在省城迪化(“乌鲁木齐”旧称)设立新疆俄文馆,仿京师同文馆章程办理。

台湾西学馆。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刘铭传奏请仿京师同文馆章程,在台北设立台湾西学馆。(www.chuimin.cn)

珲春俄文书院。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吉林将军长顺仿京师同文馆章程,在珲春设立珲春俄文书院。

湖北自强学堂。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张之洞奏请在武昌开办湖北自强学堂。

新式学堂还有军事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北洋旅顺口鱼雷学堂等十五余所,大致可分水师、武备和军事技术三类。

科学技术学堂共创办了十四所,如福州电报学堂、天津医学堂、山海关铁路学堂、湖北算术学堂、南京矿务学堂、江南储材学堂等。这些学堂既能满足当时国防需要,也能推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小专题 31

教育之声

——《奏定学堂章程》初等小学堂一年级修科课程表

出国留学作为培养“西学”人才的极好方式,清政府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有计划地实行。1872年8月11日,30名拖着长辫,穿着长袍,脚着厚底布靴的幼童由上海登船,赴美留学,开中国近代留美教育之先河。

这次留美的倡导者、组织者是容闳,他以国家日趋文明富强之境为志,主张向西方文明学习,“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毕竟传统习惯过于强大,尽管容闳派遣幼童的计划得到清政府批准,但招生工作困难重重。加之大多国人对外国情况一无所知,误以为西方国家蛮夷遍地,孩子去了会被剥皮展览,于是不愿送孩子出国留洋。家长还要交付“甘结”,更让人觉得留学是一件恐怖的事。即使那些开明的家长,也是在经过反复劝说之后,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勉强答应。

一批批学子跨洋过海,留学欧美,成绩卓著。在这些人里,涌现出许多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语言学家、铁路矿务专家、军事将领,他们为近代中国的发展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近代中国人才,他们自幼接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同时又有机会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甚至留学海外,算得上是古今中西会通之才。这些才子们,很多人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有接受外来事物的开阔眼界,既保留了“国魂”,又促使儒家教育在近代中国的变革中发展,郁郁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