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重点中学将“奥数”与升学挂钩的潜规则让家长和孩子无能为力。“奥数”并非适合每个人学习,也并非定要作为升学的考核标准。不过从小朋友说的“奥数”到“养家糊口”这一整套路线来看,似乎应当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分别再加上“高考名师”和“热门专业”这两股,“奥数人生”的八股文方算完整。......
2023-11-05
相信现在很多大学生有一个共同的苦恼:所学专业在实际工作中大多用不上。学子们不免再度感叹和迷茫:现在的教育成了应试教育!儒家教育能有什么用?还能给我们什么帮助?
历史证明,尽管科举、八股取士制度这棵参天大树结有数不清的千古风流人物、品不尽的万古流芳之作,累累硕果,但仍随着专制皇权的衰退、没落而逐渐僵化、腐朽,最终为时代所取代。而高考、四六级、公务员考试作为中国现当代考试教育制度的代表,在经过科学的论证和实践之后也正在为人才的培养、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二者孰优孰劣?似因时代之不同而各有特色,难分伯仲。我们今天之所以回顾科举、八股取士的历史,其目的就在于反思当今考试教育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和对考试教育的价值认知,并使其进一步完善。
小专题 26
文史小专题
——何谓“八股文”?
八股文是一种命题作文,但要求严格固定,题目必须从《四书》《五经》中摘取,根据程颐、朱熹的传注阐发题旨,模仿古人语气,并在韵律、用词、字数上都有相应的要求。
八股文体包括:破题(点明题义)、承题(承接所破之题加以说明)、原题(说明本题发言原委)、起讲(进一步发挥、补充题义)、入题(领题,将题义接入正文)、起比(提二比)、出题(即点题,若入题部分已点题,此处则无需)、中比(中二比)、后比(后二大比)、结比(束二小比)、大结(全文收结)。从破题到入题属于八股正文题前部分,起比、中比、后比、结比则是八股正文。比即对,四比都有两股互相排比对偶的文字,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有人问孔子:“你怎么不去做官从政呢?”孔子回答:“《尚书》说‘能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就能将这些施行于政治’,既然这就是从政,我只要能做到就好了,何必再专门去做官从政呢?”鲁定公(公元前509—公元前495年)年间,孔子曾不出仕任职,有人觉得这与孔子一向主张学而入仕相矛盾,故发此疑问。
孔子有生之年官场并不得意,这样的人生境遇不免令他自问。2010年初上映的电影《孔子》中,有一段“孔老对话”的镜头:
孔子拜在老子面前,老子问道:“孔丘啊,当今之世王纲失序,天下纷乱,可你还是要一意孤行,推行礼乐仁义吗?”
“丘惭愧,一无所成。”孔子回答。
“那就索性放弃吧。名爵者,功器也,不可久居。”
“那弟子何去何从?毕竟不能像葫芦一样,挂在门楣上,无用于世。”孔子追问。
“无用安知不是大用?弱则生,柔则存,天下莫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上善若水啊!”(www.chuimin.cn)
“先生微言大义,吾道一以贯之。先生的道是大象无形,超然物外,无限于世间。而我的道,则在人间。”孔子的脸上充满着坚毅的神情。
“那就不要在意天下的误解吧。富者赠人以金,我没有金子,就赠你这几句话吧。”老子如是劝导。
孔子想要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不愿让自己的一生像空悬在门上的葫芦一样系而不食,无所作为。但屡屡四处碰壁、终身不受用于世的现实境遇与孔子的高远志向发生着激烈冲突。
电影中老子劝解孔子的故事真假与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孔子决定不做空悬葫芦的同时,就已经坚信自己能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不会被纷乱之世所污染,不会与之同流合污。孔子后来虽未出仕从政,却悟出了做到孝悌仁爱即是为政的道理,将儒家之道施行于人间,永世流传。孔子确实未被当权者任用,但也亲身实践了老子无用方为大用的道理。
后世尊孔子为圣人,以儒家“内圣外王”、治国平天下为目标,自幼发愤苦读以图做官出仕、改变命运,却忘了还有“仕而优则学”与“学而优则仕”并行。
我们忽略“仕而优则学”,全部瞄向了“仕”。对儒家教育理念理解的偏颇,导致当今教育过程中一些人产生读书无用论,单纯重视学历、文凭,只为找个好工作,这样怎么会有真才实学呢?还不是沽名钓誉、巧取功名?
1949年9月,《人民日报》著名记者金凤在访问刘伯承的谈话中,说起她正在看《联共(布)党史》,还打算读《资本论》,但又怕啃不动,就开始学俄语。当刘伯承得知金凤在清华读的是英语专业时,便问她为什么把英语丢了学俄语。
金凤笑着回答:“现在英语有什么用?大家都在学俄语呀。毛主席不是说,要一边倒,要走俄国人的路吗?”
不料,刘伯承突然严肃起来,正色道:“哦,那是指政治上说的,不要把它随意引申和曲解。外语不过是一种工具,不过要真正掌握它也并不容易。”然后又语重心长地说:“学习,一定不要赶浪头,赶时髦。要考虑自己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学一门就要努力学到手。英文怎么会没有用处?我劝你不要把英文丢了,目光要放远一些。”
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刘伯承元帅长远的教育眼光令人赞叹。赞叹之余,又不免感慨的是,几十年来中国刮起学习英语的流行风,已是愈来愈烈了。
试想孔子在世之时,终身奉行其道而不违,一以贯之,即便如丧家之犬也固穷不滥,可谓将所学融入自己的生命中,此乃真正的“致用”。而孔子对“子奚不为政”的回答,正是对误解“学而优则仕”的纠正,当代大学生们无用武之地的苦恼也可因此而解。
经世致用乃儒家教化之归向,孔子的仁爱之道行在人间,施于父母、兄弟、朋友乃至每一生命。大同理想的实现,在于生活中的一举手、一投足。经世致用既然是归向,就应该是生命之所向,是生命本身。大学生们,莫再随一时的风气东倒西歪,受其左右了。无论是你们的专业,还是你们的工作,抑或体能、智力,将其与世人、与生命同在,皆乃大用矣!
有关修己立人:儒家与教育的文章
所谓“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重点中学将“奥数”与升学挂钩的潜规则让家长和孩子无能为力。“奥数”并非适合每个人学习,也并非定要作为升学的考核标准。不过从小朋友说的“奥数”到“养家糊口”这一整套路线来看,似乎应当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分别再加上“高考名师”和“热门专业”这两股,“奥数人生”的八股文方算完整。......
2023-11-05
“蒙以养正,圣功也。”对处于蒙昧状态的幼童通过培养教育,使其具有纯正无邪的品质、正确的认识和行为,就达到了儒家教育的“圣功”。女子妊娠期间,睡姿不能偏斜,坐要中正,站不独倚。因此,儒家教育的“蒙以养正”从胎教开始,就要求女子在妊娠期间要注意环境,谨慎言行。胎教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则可以说,教育与其从娃娃抓起,倒不如先从父母抓起,从“蒙以养正”抓起。......
2023-11-05
杏坛经屡代修缮扩建,历代虽有学者认为“杏坛”史上未必实有,但其作为孔子收徒讲学、设教传道之地却成为古今共识。汉武帝经董仲舒提议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及最高学府,太学主管——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太学于隋代改为国子监,国子监内仍设太学,直至清代。“修己以安百姓”,虽为圣人难为之事,却可看出儒家之君子亦能入圣贤之境。这时,出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2023-11-05
汉代民间流行一句俗语:“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汉代被举荐为秀才的人却没念过书、大字不识,因孝顺、公正廉洁而推举的模范人物却让父母独居,未行孝父之道。但这种察举制实际上多为世族大家所垄断,从弄虚作假、相互吹捧中举荐出“孝廉”。明、清代只有经义,并演变为八股文形式。至于贡举、应试过程中的徇私舞弊、当举不举、举而非其才等行为,则要受到严厉惩处。......
2023-11-05
“中体西用”的说法很快流行开来。他们同样认可“中体西用”。在“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教育拉开了新的序幕,其中最令人炫目的则是那些新式学堂与赴欧美学习的留学生。由于在对外交涉中语言文字的隔阂,致使清政府外交损失极大。京师同文馆培养出齐如山这样的杰出人才,而他能够进京师同文馆读书,游学西欧再归国研究戏剧、历史,这与当时中国的“中体西用”教育实在有很大关系。......
2023-11-05
一系列问题摆在大学生面前。从高考填报志愿开始到大学毕业,所谓“冷门”“热门”专业,“211”“985”“双一流”经常挂在考生、家长、老师们嘴边。看着这段对联式的“末考”战术,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2023-11-05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独晚年作《春秋》,寓褒贬于其中。《春秋》大义,二字已明,夫子面对岁月荣辱的变迁,如此淡定。孔子寓微言大义于《春秋》之中,想必于讲学施教之日起已有远见卓识:儒家教育定然有益于世,万古流芳。弟子们听受《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是凭这部《春秋》,怪罪我也是凭这部《春秋》。”......
2023-11-05
并不能为了心智而不顾肉身情欲,甚至使其受损、暴乱,即“暴其气”。这期间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柳公权把持心志并正确导向自身,克服掉原有的骄傲、狂妄,并更生出刻苦发愤之情、敏锐细致之意。二程就批评过当时的学者仅以正确、深刻的道理来养心,并无适当的仪容、礼节、文饰、音乐、舞蹈、运动等来养自己的身体,没有做到心与身的内外合一,和谐相处。......
2023-11-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