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以养正,圣功也。”对处于蒙昧状态的幼童通过培养教育,使其具有纯正无邪的品质、正确的认识和行为,就达到了儒家教育的“圣功”。女子妊娠期间,睡姿不能偏斜,坐要中正,站不独倚。因此,儒家教育的“蒙以养正”从胎教开始,就要求女子在妊娠期间要注意环境,谨慎言行。胎教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则可以说,教育与其从娃娃抓起,倒不如先从父母抓起,从“蒙以养正”抓起。......
2023-11-05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在成都市参加青羊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座谈会上,曾表明自己“最讨厌奥数班”,认为“人人学奥数,这是摧残人才”。哪知他话音刚落,一位小学生就举手发言说:
“顾爷爷,你说讨厌奥数班,但我们不上奥数班就上不了好的初中,上不了好的初中就考不上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高中就考不上好的大学,上不了好的大学,将来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我们怎么养家糊口啊?”
所谓“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1934年和1935年,苏联开始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之名。1959年,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Olympiad)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办。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是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命题,出题范围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难度大大超过大学入学考试。适合学习奥林匹克数学的儿童属于智力超常者,仅占总数的5%。而能一路过关斩将冲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顶峰的,则更是凤毛麟角。
如今,这项国际性数学大赛在中国已被“平民化”,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尤其临近寒暑假,弥漫在学校附近的“奥数”培训班广告、招牌个个打得格外醒目。家长们也带着自己的孩子到处打听哪儿有好的培训班。正值人生黄金时期的儿童,却被家长拽着、哄着到处上奥数班,如同赶集一般。
孩子每天拖着疲惫的躯体回家,家长们虽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依然不顾培训班的天价收费,奉行“升学”主义,对其热捧。“奥数”何以如此来势汹汹?重点中学将“奥数”与升学挂钩的潜规则让家长和孩子无能为力。
小专题 25
古今之镜
——潜规则
古今皆有潜规则,《潜规则》作者吴思说:潜规则便是“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规矩”。(www.chuimin.cn)
“潜规则”渗透于社会各行各业,官场、职场、教育、婚姻、娱乐圈……无处不在。潜规则是交易双方依据对方和自己的利益,在交易互动中自发形成的,但除了以私下规则交易的双方,还有代表正式规则的第三方。第三方的存在,恰恰证明了潜藏在正式规则背后的私下行为约束。这种约束减少了互动方的冲突,降低了交易成本。但在小部分利益得到满足的同时,也背离了正义观念或正式制度的规定,有时甚至触犯了法律,违背了道德良心。
“奥数”并非适合每个人学习,也并非定要作为升学的考核标准。人们早已忘了它真正的价值、意义与学习它所应遵循的规律,由它衍生的培训现在也变异成一种商业行为。
反驳的那位小学生发表的一派言论,想必是其父母“升学”主义之再现。不过从小朋友说的“奥数”到“养家糊口”这一整套路线来看,似乎应当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分别再加上“高考名师”和“热门专业”这两股,“奥数人生”的八股文方算完整。
至于让全国高中生及其家长们最为牵挂的高考,以及进入象牙塔的学子们不拿下誓不罢休的英语四、六级考试,自然已无法从试题角度去数它们到底各有“几股”。然而“眼光长远”的家长、教师、学校等一系列教育角色,从幼儿园、小学就已经开始策划这档子事,抱着只要孩子能考上大学其他什么都可以不顾的信念。于是,高考的学生们品德如何,先不管;言行举止如何,先不管;待人接物如何,先不管;独立生活能力如何,也不管。
现在有的大学校园里挂着“吸烟有害健康”的公益广告牌。有名大一新生还未上高中就开始抽烟,当被问道为何年龄不大就已有如此长的烟龄时,他说上中学为了高考而熬夜读书,借香烟以提神。父母知道香烟有此功效,也就未加阻拦,不料待考上大学后却已戒不掉了。
历经寒窗,进入梦想的大学之门,一些学生最大的动力便是追求各类必需的证书与学分。于是,选课先看学分多少,参加社团活动、竞选学生干部亦径直为学分杀来。校园里充斥着背英语单词的声音,树林里、课堂上、图书馆、水塘边,日日夜夜,到处都是学习英语的身影,大学宛如一个四六级考试培训班。
更要命的是,只要四六级证书一拿到手,那苦背万遍的词汇手册和英语词典或弃之荒野,或售为废旧的现象屡屡可见,考前堪称刻骨铭心、过目不忘的英语单词也随之烟消云散。何也?文凭使然,功利心使然。
想当年八股取士,考生们只为完成八股格式、得取功名而并不顾其他。如今考生虽无八股之文可作,然就其盲目跟风培训,争拿学分、文凭,丝毫不反思自己是否有真才实学来说,可谓继承了“八股”之真精神。
有关修己立人:儒家与教育的文章
“蒙以养正,圣功也。”对处于蒙昧状态的幼童通过培养教育,使其具有纯正无邪的品质、正确的认识和行为,就达到了儒家教育的“圣功”。女子妊娠期间,睡姿不能偏斜,坐要中正,站不独倚。因此,儒家教育的“蒙以养正”从胎教开始,就要求女子在妊娠期间要注意环境,谨慎言行。胎教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则可以说,教育与其从娃娃抓起,倒不如先从父母抓起,从“蒙以养正”抓起。......
2023-11-05
杏坛经屡代修缮扩建,历代虽有学者认为“杏坛”史上未必实有,但其作为孔子收徒讲学、设教传道之地却成为古今共识。汉武帝经董仲舒提议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及最高学府,太学主管——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太学于隋代改为国子监,国子监内仍设太学,直至清代。“修己以安百姓”,虽为圣人难为之事,却可看出儒家之君子亦能入圣贤之境。这时,出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2023-11-05
“中体西用”的说法很快流行开来。他们同样认可“中体西用”。在“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教育拉开了新的序幕,其中最令人炫目的则是那些新式学堂与赴欧美学习的留学生。由于在对外交涉中语言文字的隔阂,致使清政府外交损失极大。京师同文馆培养出齐如山这样的杰出人才,而他能够进京师同文馆读书,游学西欧再归国研究戏剧、历史,这与当时中国的“中体西用”教育实在有很大关系。......
2023-11-05
汉代民间流行一句俗语:“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汉代被举荐为秀才的人却没念过书、大字不识,因孝顺、公正廉洁而推举的模范人物却让父母独居,未行孝父之道。但这种察举制实际上多为世族大家所垄断,从弄虚作假、相互吹捧中举荐出“孝廉”。明、清代只有经义,并演变为八股文形式。至于贡举、应试过程中的徇私舞弊、当举不举、举而非其才等行为,则要受到严厉惩处。......
2023-11-05
但屡屡四处碰壁、终身不受用于世的现实境遇与孔子的高远志向发生着激烈冲突。后世尊孔子为圣人,以儒家“内圣外王”、治国平天下为目标,自幼发愤苦读以图做官出仕、改变命运,却忘了还有“仕而优则学”与“学而优则仕”并行。我们忽略“仕而优则学”,全部瞄向了“仕”。而孔子对“子奚不为政”的回答,正是对误解“学而优则仕”的纠正,当代大学生们无用武之地的苦恼也可因此而解。......
2023-11-05
一系列问题摆在大学生面前。从高考填报志愿开始到大学毕业,所谓“冷门”“热门”专业,“211”“985”“双一流”经常挂在考生、家长、老师们嘴边。看着这段对联式的“末考”战术,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2023-11-05
当我们都在提倡和呼吁当今社会建立诚信、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是否回头思考过:我们自己可先有诚意?有无诚意,我们自己最先知道。即便这样做了,我们也不心安,更没有诚意。“所谓诚其意也,毋自欺也。”做到了真正的不自欺,方可谓“慎独”。人在独处、私宅及非公共场合仍能心怀诚意而不自欺,表现于外在言行则必然是谨慎不苟。古人“不愧于屋漏”,正是“慎独”的体现。杨震的“四知”可谓“诚于中”而“形于外”之范例。......
2023-11-05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独晚年作《春秋》,寓褒贬于其中。《春秋》大义,二字已明,夫子面对岁月荣辱的变迁,如此淡定。孔子寓微言大义于《春秋》之中,想必于讲学施教之日起已有远见卓识:儒家教育定然有益于世,万古流芳。弟子们听受《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是凭这部《春秋》,怪罪我也是凭这部《春秋》。”......
2023-11-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