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唐宋诗词与八股取士:修己立人

唐宋诗词与八股取士:修己立人

【摘要】:朱元璋严厉惩罚了这次科考事件的参与者,并亲自策问会试举人。到了宋代,科考诗赋随着王安石变法被取消,改以经义为主,目的是为了让士人通晓儒经以致用。从明代开始,科举考试使用严格的八股文形式。若以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算起,其寿命已长达七百年,影响深远。毛泽东发表《反对党八股》的演讲,对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的“党八股”进行申讨,亲列其八条罪状,声明定要将其破坏,革命方能发展。

科举考试确具时代意义,但在我们看到网友精心策划的考试战术时,难免不对选取人才的形式产生怀疑:考试真能确保天下贤能尽入彀中吗?

唐代的科举制度已经比较完备了。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就分文举与武举,郭子仪便是唐代著名的武状元。当时的科举考试,确实是为国家招选经邦治世之才而设,并非空谈儒家经典、文学理论的敲门砖。

到了明代,科举制度进入一个鼎盛时期。因为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的严密、正规程度也超过了以往。明太祖朱元璋对科举选拔人才寄予了莫大期望,甚至在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十二月,命令本年度乡试考中的举人全部免除会试,赴京城授官,以解决当时各级官员急缺的问题。

国家重视科举的同时,弊端也不断涌现出来,主考官的个人偏袒与成见、投机者找人冒名冒籍代考、宦官权豪以势压人、考官作弊选取考生等现象层出不穷。《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三月会试,主考官因自己是南方人而偏重南方考生,竟然导致北方考生无一录取。朱元璋严厉惩罚了这次科考事件的参与者,并亲自策问会试举人。这是明代首次科场案。

“主司以文场为市”,主考官把科考当成借机牟利、升官发财的手段。考场成了交易集会之地,乌烟瘴气。科场上的丑恶现象司空见惯。

小专题 23

教育之声

——明清科举简表

续表

唐代科举考试题中有诗赋,因为像帖经、墨义等题只需熟读经书和注释就可以了,而诗赋就需要有文学才能,临场发挥。诗赋被列入科考试题,激发了唐代文学的兴盛。“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各种体裁的诗赋流行,宛如朵朵灿烂的奇葩,照亮了唐代科举试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王”白居易、“诗豪”刘禹锡,以及名列“唐宋八大家”的韩愈柳宗元等著名诗人、散文家,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到了宋代,科考诗赋随着王安石变法被取消,改以经义为主,目的是为了让士人通晓儒经以致用。经义类似于议论性的短文,但只限于用儒家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与诗赋之花不同的另一颗树种萌芽了。

由树种长为参天之木,是在明清。从明代开始,科举考试使用严格的八股文形式。这种文体格式固定,所论写的内容也都要以《四书章句集注》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为主,“代圣贤立言”,不允许作者自由发挥。

考生为了迎合八股文的固定格式,不得不咬文嚼字、强拉乱扯。加之科考舞弊之风猖獗、考生人数与任用职位比例失调等现实,科举考试不仅变得没有唐代诗赋那种活泼泼的文采生气,也失去了通经致用的意义,越来越达不到选拔人才的目的。顾炎武批评八股文的危害胜过当年秦始皇焚书,并非夸大其词。

鲁迅先生在《伪自由书》中批八股即便语气苛刻,却也并不过分:

“八股原是蠢笨的产物。一来是考官嫌麻烦——他们的头脑大半是阴沉木做的,——什么代圣贤立言,什么起承转合,文章气韵,都没有一定的标准,难以捉摸,因此,一股一股地定出来,算是合于功令的格式,用这格式来‘衡文’,一眼就看得出多少轻重。二来,连应试的人也觉得又省力,又不费事了。这样的八股,无论新旧,都应当扫荡。”

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文体,直到清代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才得以废止。若以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算起,其寿命已长达七百年,影响深远。恶劣的八股文虽遭如此批判,“八股”观念却深深影响着一些人的内心,直至今日。(www.chuimin.cn)

这话并不夸张。中国革命战争年代里,我们有“党八股”。毛泽东发表《反对党八股》的演讲,对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的“党八股”进行申讨,亲列其八条罪状,声明定要将其破坏,革命方能发展。

那么,大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是否还有“八股”存在呢?

小专题 24

古今之镜

——“党八股”罪状

《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于1942年2月2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演,列举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内从思想到言行存在的八条罪状。

第一,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第二,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大讲其“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

第三,无的放矢,不看对象。

第四,语言无味,像个瘪三。没有学习吸收古今中外生动实际、具有新鲜活力的东西。

第五,甲乙丙丁,开中药铺。充满符号概念的形式主义,没有认识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不负责任,到处害人。随便发表文章言论,不顾影响。

第七,流毒全党,妨害革命。

第八,传播出去,祸国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