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重点中学将“奥数”与升学挂钩的潜规则让家长和孩子无能为力。“奥数”并非适合每个人学习,也并非定要作为升学的考核标准。不过从小朋友说的“奥数”到“养家糊口”这一整套路线来看,似乎应当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分别再加上“高考名师”和“热门专业”这两股,“奥数人生”的八股文方算完整。......
2023-11-05
其实在儒家教育中,德行、知识与名利之间也多次发生冲突,学子们甚至以德行、学业捞取名利。汉代民间流行一句俗语:“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汉代被举荐为秀才的人却没念过书、大字不识,因孝顺、公正廉洁而推举的模范人物却让父母独居,未行孝父之道。
原因何在?汉代选拔官吏,主要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以德行、才学为标准,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但这种察举制实际上多为世族大家所垄断,从弄虚作假、相互吹捧中举荐出“孝廉”。
结果,清贫人家虽身无分文,但为改变家境不得不同流合污。高官子弟没有真才实学,良将英才也胆小如鸡,总之,只是为了捞取功名利禄或混口饭吃,谈不上修德、求学以报天下。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四十六岁进士及第,挥笔作七言古诗《登科后》,其得意之情自不待多言,而近天命之年登科,可谓科举制度为其开辟了命运的新际遇。
隋唐实行科举制,国家公开设科招考,按照不同的科目通过考试来选取人才,读书人可以公平、自由地竞争。考试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唐代科举考试的常科比较多,以儒家经典(明经科、进士科)为主,兼有法律(明法科)、文字(明字科)、算学(明算科)等十余科。另有特别开设的制科如:公文写作(博学鸿词科)。清代则有翻译科、经济科等制科。制科一般是因国家对特殊人才有所需求而开设的。
小专题 22
教育之声(www.chuimin.cn)
——科举考试题型
科举考试题型,朝代不同亦有变化。唐代科考有口试(口头回答与墨义同类的问题)、墨义(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策问(考生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发表议论、见解,提出对策)、帖经(考官翻开经书任一页,蒙住左右两边,只露出中间一行,再裁纸贴住这一行中几个字,令应试者将所贴字写读出来。有如现代试卷的填空与默写)、诗赋五种题型。
宋代科考主要有经义(以经书中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策问、诗赋等题型。明、清代只有经义,并演变为八股文形式。
唐代前期,科举考生来源于各类官学学生,称为“生徒”,有点像我们今天参加升学考试的历届在校毕业生。另有地方州、县从私学或自学之士中选拔举送的考生,称为“乡贡”,类似我们今天的成人教育、自学考试。
关于报考条件,唐政府严察参试者的档案与家庭背景。曾触犯过大唐法令之人、工商子弟以及州县小吏等皆无参试资格。至于贡举、应试过程中的徇私舞弊、当举不举、举而非其才等行为,则要受到严厉惩处。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神童诗》)科举考试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可以说为中下层读书人打开了一扇改换身份向上流动之门。无论真正能进入此门的人多与少,毕竟改变了汉代世家大族垄断人才选拔、“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状况。莘莘学子看到了“学而优则仕”的希望,积极作为,科举制也自然达到了为国家选贤与能的目的。
有关修己立人:儒家与教育的文章
所谓“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重点中学将“奥数”与升学挂钩的潜规则让家长和孩子无能为力。“奥数”并非适合每个人学习,也并非定要作为升学的考核标准。不过从小朋友说的“奥数”到“养家糊口”这一整套路线来看,似乎应当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分别再加上“高考名师”和“热门专业”这两股,“奥数人生”的八股文方算完整。......
2023-11-05
“蒙以养正,圣功也。”对处于蒙昧状态的幼童通过培养教育,使其具有纯正无邪的品质、正确的认识和行为,就达到了儒家教育的“圣功”。女子妊娠期间,睡姿不能偏斜,坐要中正,站不独倚。因此,儒家教育的“蒙以养正”从胎教开始,就要求女子在妊娠期间要注意环境,谨慎言行。胎教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则可以说,教育与其从娃娃抓起,倒不如先从父母抓起,从“蒙以养正”抓起。......
2023-11-05
杏坛经屡代修缮扩建,历代虽有学者认为“杏坛”史上未必实有,但其作为孔子收徒讲学、设教传道之地却成为古今共识。汉武帝经董仲舒提议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及最高学府,太学主管——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太学于隋代改为国子监,国子监内仍设太学,直至清代。“修己以安百姓”,虽为圣人难为之事,却可看出儒家之君子亦能入圣贤之境。这时,出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2023-11-05
“中体西用”的说法很快流行开来。他们同样认可“中体西用”。在“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教育拉开了新的序幕,其中最令人炫目的则是那些新式学堂与赴欧美学习的留学生。由于在对外交涉中语言文字的隔阂,致使清政府外交损失极大。京师同文馆培养出齐如山这样的杰出人才,而他能够进京师同文馆读书,游学西欧再归国研究戏剧、历史,这与当时中国的“中体西用”教育实在有很大关系。......
2023-11-05
但屡屡四处碰壁、终身不受用于世的现实境遇与孔子的高远志向发生着激烈冲突。后世尊孔子为圣人,以儒家“内圣外王”、治国平天下为目标,自幼发愤苦读以图做官出仕、改变命运,却忘了还有“仕而优则学”与“学而优则仕”并行。我们忽略“仕而优则学”,全部瞄向了“仕”。而孔子对“子奚不为政”的回答,正是对误解“学而优则仕”的纠正,当代大学生们无用武之地的苦恼也可因此而解。......
2023-11-05
当我们都在提倡和呼吁当今社会建立诚信、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是否回头思考过:我们自己可先有诚意?有无诚意,我们自己最先知道。即便这样做了,我们也不心安,更没有诚意。“所谓诚其意也,毋自欺也。”做到了真正的不自欺,方可谓“慎独”。人在独处、私宅及非公共场合仍能心怀诚意而不自欺,表现于外在言行则必然是谨慎不苟。古人“不愧于屋漏”,正是“慎独”的体现。杨震的“四知”可谓“诚于中”而“形于外”之范例。......
2023-11-05
一系列问题摆在大学生面前。从高考填报志愿开始到大学毕业,所谓“冷门”“热门”专业,“211”“985”“双一流”经常挂在考生、家长、老师们嘴边。看着这段对联式的“末考”战术,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2023-11-05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独晚年作《春秋》,寓褒贬于其中。《春秋》大义,二字已明,夫子面对岁月荣辱的变迁,如此淡定。孔子寓微言大义于《春秋》之中,想必于讲学施教之日起已有远见卓识:儒家教育定然有益于世,万古流芳。弟子们听受《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是凭这部《春秋》,怪罪我也是凭这部《春秋》。”......
2023-11-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