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元代首创梁溪义塾:乡村教育的先驱

元代首创梁溪义塾:乡村教育的先驱

【摘要】:范仲淹首开置办义庄、义塾之先河,实为造福民间之举。梁溪义塾,为元代专门掌管江浙、湖广一带的儒学提举强以德所建,位于无锡西南,梁溪以东,是江苏无锡地区最早的义塾。梁溪义塾校舍房屋三十余间,有一千多亩田地为义塾提供经济来源,每年粮食收入达五百斛以上。全国各地的义塾屈指难尽,尤以江浙地区为众。义塾虽为民间私设,却能教化一方民众,造福一方乡里,“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之德彰显昭著。

从五代到宋初,就有一些民间设立的学校,给当时的读书人提供免费入学受教育的机会,并且解决他们的食宿问题。这些学校到了宋真宗、仁宗时期称为“义学”,又叫“义斋”“义塾”。“与众共之曰义”(洪迈·《容斋随笔》)义塾虽为民间设立,却有公共服务的性质。

义塾之所以产生,除了科举考试日受重视、印刷术的发明大大增加人们读书的机会之外,还与当时宋代官方兴办学校力度不够有关。义塾多由富庶的家族出资创办,延请名儒为师,教授儒学。

宋代著名的义塾之一,是由北宋名相范仲淹家族建立的范氏义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正公晚年回到家乡创设义庄,置田地、供衣食,周济宗族贫者,使之不再有寒馁之忧。其子后来又加以增补、完善,受范氏义庄救济的人群已远远超出了范氏宗族的圈子。

范氏义庄虽然历经曲折,但延续了九百多年,直至近代。范仲淹首开置办义庄、义塾之先河,实为造福民间之举。同时,范氏家族建立的义塾还提倡部分固定田产专门为义塾所用,作为义塾的经济基础,宋代一些官方的慈善机构纷纷效仿之。当时,湖广江浙、河南山东,全国各地、大江南北,皆兴办义塾,使义塾发展日渐兴盛,最终确立了宋代民间义学教育的传统。

梁溪义塾,为元代专门掌管江浙、湖广一带的儒学提举强以德所建,位于无锡西南,梁溪以东,是江苏无锡地区最早的义塾。

小专题 18

文史小专题

——古代官职:提举

提举有“掌管”之义,宋代以后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即以“提举”命名,如提举茶盐、提举水利等。

梁溪义塾校舍房屋三十余间,有一千多亩田地为义塾提供经济来源,每年粮食收入达五百斛以上。同其他义塾一样,梁溪义塾对于乡里子弟均有教无类,一视同仁,不限族系和出身门第。教学体系完整,无论平时还是祭祀皆有对应的礼仪。所聘塾师,皆为教导有方的名儒,诲人不倦,百教不厌。在人才培养上,梁溪义塾则以经世致用为准。

小专题 19(www.chuimin.cn)

文史小专题

——古代计量单位:斛、斗、石

古代容量单位。一斛为十斗,后改为五斗;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dàn)。石也是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儒林义塾位于江西庐陵以南的万安县西。万安县有一地名曰“邓林”,又名“儒林”,山水明秀,人烟丛聚。说起儒林义塾的建立,颇有一番承继儒学的浓厚情结。

两宋王朝历经三百余年,庐陵才子辈出,中举登科之士不可胜数。然而随着朝代的没落,儒学教育也日渐衰微。当地一刘姓老者,乐善好施,其五子皆为读书之人。二子刘桂平眼见儒学衰微,不禁感慨:“想当年此地儒风蔚然,士人文质彬彬,而今人多有惰弃学业,关键还是因为无处可学、无师可教啊。”

于是,刘桂平设置义塾,延请塾师,凡乡里子弟孩童皆可免费入学。一时间莘莘学子,门庭若市。眼看义塾远不能容纳前来求学者,刘桂平便对之进行扩建,讲堂、校舍、厨房、食堂、田地一应俱全。并距义塾百里之外专造一门,将义塾建立之事记于其上,意在垂青千古。

戴氏义塾,现位于浙江嘉善县枫南乡集镇。戴氏义塾的创办,还有一段子承父志的故事。戴旸谷,乃一归隐不仕的读书人,在当地颇有名望。他见当地官方没有办学,考虑到乡里人家的孩子将来受教育的问题,便打算创办义塾。义塾未成,戴旸谷已逝。二十年后,戴光远承父未遂之志,于镇东开辟二十余亩地建设戴氏义塾。

戴氏义塾的硬件设施很齐备,除了教学、校舍,还有厨房、食堂、浴室、粮仓、器物库房,以及经史藏书、各类教学所需器物等,义塾内所直接使用的房屋达四十五间之多。义塾环境也很幽雅,四周植有茂密的竹林、树木。绿荫蔽天,花径通幽,山石间泉水流淌,湖塘中有菱角莲荷、茭白香蒲点缀,景色宜人。

义塾建成后,戴光远以正式的入学之礼请儒师、招学生,开始教学,又以五百亩上好田地作为义塾的经费开支,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最终实现了父亲生前未了的心愿。

全国各地的义塾屈指难尽,尤以江浙地区为众。各地义塾无论规模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以淑乡里子弟”。为“淑乡里子弟”而建义塾,使一方青年学子受到教化熏陶,日益明事达理,当地的民俗风气也由此渐趋善良。义塾虽为民间私设,却能教化一方民众,造福一方乡里,“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之德彰显昭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