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重点中学将“奥数”与升学挂钩的潜规则让家长和孩子无能为力。“奥数”并非适合每个人学习,也并非定要作为升学的考核标准。不过从小朋友说的“奥数”到“养家糊口”这一整套路线来看,似乎应当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分别再加上“高考名师”和“热门专业”这两股,“奥数人生”的八股文方算完整。......
2023-11-05
今天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成为很大的社会问题。然而从虞舜到周代,养老已经被列为一大任务了。与今天不同的是,那时的养老任务是由学校完成。
当时受政府赡养的老人,以资格或年龄的不同而加以区别。退休的卿、大夫等称为“国老”,由国立大学赡养;退休的士称为“庶老”,则由国立小学来赡养。年满五十的赡养于乡学,六十以上赡养于国立小学,七十以上则赡养于国立大学。诸侯国的老人由各国诸侯赡养,诸侯封地以外的老人则由周天子赡养。
在学校里受养的老人,会受到专门的礼遇。有些老人由于年龄过大,体力衰弱,就可不必亲自去学校接受天子送礼。特别是八十岁以上的老者,天子就派专人把养礼送到家里。在接受天子送来的养礼时,老人也不必跪下叩首谢恩,只需坐着叩一叩头就行了。九十以上高龄者,天子之礼由他人代为接受即可。考虑到年老的盲人行动不便,也可以坐着接受享礼,不必下跪。
由于一国老者众多,也可通过免除赋税徭役的方式来赡养老人。家中有八十岁的老人,便有一子可免去徭役和兵役等义务;家中有九十岁的老人,全家皆可免去徭役、兵役;若有残废、疾病,生活不能自理者,家中也可有一人免去这些义务。
周代学校养老与视学一起举行。什么叫“视学”?(www.chuimin.cn)
“诗书礼乐四时教之,故知有四视学之礼。”(《玉海·学校》)周代学校管理非常严格。每年四季,天子或诸侯都要亲自前往他们直接管辖的学校视察四次。视学完毕第二天,便举行养老典礼。天子、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们都要出席这一盛大的宴会,祭奠先师,向群老行礼,作雅诗、奏乐舞,献食敬酒、祝福祝寿。与视学之礼相应,周天子举行如此隆重的养老大礼,一年也有四次。
以父兄之礼奉养天下老人,是执政者进行社会教化很有效的方式。天子带头行孝悌,让天下民众懂得孝悌之道的重要,并以之为榜样,从而使孝悌观念深入人心,改善社会风气。在学校里举行养老典礼,更让在校学生直接受到孝悌教育。有所观而有所感,有所感则必有所为,这种潜移默化、亲见亲为让一代代青年学子受益良多,让整个社会也日趋于善。这比空讲孝悌之礼的说教要胜过百倍。
儒家教育讲的孝悌,直接承继上古教育理念。这也是针对社会伦理道德教育,从每个人做起,以至扩展到全民、整个社会。从官府到民间,无不把孝悌作为考察个人道德品行的重要标准。即使我们今天,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者仍为人所称道,打骂甚至砍杀亲人的暴逆之徒则被媒体屡屡曝光,为大众所谴责。可见,孝悌观念在千年的教化中已植根于民众内心深处。
有关修己立人:儒家与教育的文章
所谓“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重点中学将“奥数”与升学挂钩的潜规则让家长和孩子无能为力。“奥数”并非适合每个人学习,也并非定要作为升学的考核标准。不过从小朋友说的“奥数”到“养家糊口”这一整套路线来看,似乎应当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分别再加上“高考名师”和“热门专业”这两股,“奥数人生”的八股文方算完整。......
2023-11-05
儒家尊崇并主张恢复周礼,与西周官学教育一致,强调以礼乐教化民众。礼与乐的结合,成为西周国学教育的重心。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推行平民教育开始,礼乐教化一直是其教育的主要内容,很为孔子重视。阮籍认为,国家的治理、社会的稳定少不了礼乐教化。实施礼乐教化,还必须各有一套专门的器具,不可缺少。......
2023-11-05
“中体西用”的说法很快流行开来。他们同样认可“中体西用”。在“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教育拉开了新的序幕,其中最令人炫目的则是那些新式学堂与赴欧美学习的留学生。由于在对外交涉中语言文字的隔阂,致使清政府外交损失极大。京师同文馆培养出齐如山这样的杰出人才,而他能够进京师同文馆读书,游学西欧再归国研究戏剧、历史,这与当时中国的“中体西用”教育实在有很大关系。......
2023-11-05
但这其中仍不乏坚持儒家精神、推行儒家教育的有识之士。儒学自汉王朝登上官学高位之后,第一次面对真理与显学的抉择,儒者们也第一次面对真理与个人前程的抉择。宋代理学有“新儒学”之称,尤其是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之后的官方意识形态学说。不可娶孀妇是对男子在礼节上的约束,孀妇不可再嫁是对女子在礼节上的约束。......
2023-11-05
二审人的美学:儒家如前所述,“美”近实用,“文”超功利;“美”重内容,“文”讲形式。然而,真正奠定了中国美学审人的理论基础的还是儒家学说。这种推己及人的情爱方式,在儒家看来便是“为仁之道”。这就使“仁”成了艺术与审美的核心乃至本质之所在,成了它们不可须臾违背的美学原则。......
2023-12-07
“蒙以养正,圣功也。”对处于蒙昧状态的幼童通过培养教育,使其具有纯正无邪的品质、正确的认识和行为,就达到了儒家教育的“圣功”。女子妊娠期间,睡姿不能偏斜,坐要中正,站不独倚。因此,儒家教育的“蒙以养正”从胎教开始,就要求女子在妊娠期间要注意环境,谨慎言行。胎教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则可以说,教育与其从娃娃抓起,倒不如先从父母抓起,从“蒙以养正”抓起。......
2023-11-05
杏坛经屡代修缮扩建,历代虽有学者认为“杏坛”史上未必实有,但其作为孔子收徒讲学、设教传道之地却成为古今共识。汉武帝经董仲舒提议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及最高学府,太学主管——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太学于隋代改为国子监,国子监内仍设太学,直至清代。“修己以安百姓”,虽为圣人难为之事,却可看出儒家之君子亦能入圣贤之境。这时,出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2023-11-05
汉代民间流行一句俗语:“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汉代被举荐为秀才的人却没念过书、大字不识,因孝顺、公正廉洁而推举的模范人物却让父母独居,未行孝父之道。但这种察举制实际上多为世族大家所垄断,从弄虚作假、相互吹捧中举荐出“孝廉”。明、清代只有经义,并演变为八股文形式。至于贡举、应试过程中的徇私舞弊、当举不举、举而非其才等行为,则要受到严厉惩处。......
2023-11-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