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重点中学将“奥数”与升学挂钩的潜规则让家长和孩子无能为力。“奥数”并非适合每个人学习,也并非定要作为升学的考核标准。不过从小朋友说的“奥数”到“养家糊口”这一整套路线来看,似乎应当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分别再加上“高考名师”和“热门专业”这两股,“奥数人生”的八股文方算完整。......
2023-11-05
儒家尊崇并主张恢复周礼,与西周官学教育一致,强调以礼乐教化民众。主要课程“六艺”中,前两门课就是礼、乐。
周礼的内容丰富繁杂,大体分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关系规定,衣食住行、婚丧嫁葬等一切行为规范,以及西周政治、军事、法律制度等三类。当时西周国学所教的礼主要涉及祭祀、朝会、饮宴、兴师出征等内容,既是贵族子弟的伦理道德教育课,又是治国从政前的政治必修课。
礼教能从外部规范人的行为,但带有强制性,久而久之会使人产生心理对抗或消极的抵御,达不到礼教应有的效果。乐教则重在陶冶人的性情,从人的情感、兴趣等内部需要进行教化。同样是教育如何做人,但从兴趣出发、以多种活泼的艺术形式展开,将会大大增强教学效果。乐教的内容不只是音乐、舞蹈、诗歌,还涉及美术、建筑、雕镂,甚至田猎、肴馔等内容,总的来说,乐教是通过美育、艺术教育进行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的。“夫乐者,乐也。”(《荀子·乐论》)喜乐之情为人天生固有,使人喜乐的乐舞也就为人所必需。乐教把带有外部强制性的礼变得更活泼,人在礼乐交融的情境下,既规范了行为又满足了精神需要,既缓和了矛盾又增进了团结,有利于更好地教化民众,维护国家、社会的稳定。礼与乐的结合,成为西周国学教育的重心。
小专题 17
礼仪课堂
——“五礼”“六仪”
“五礼”“六仪”是周代贵族子弟所受教育的主要内容。五礼,即“六艺”中“礼”的部分,包括吉礼(五礼之首,主要是对天神、地、人鬼的祭祀典礼)、凶礼(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
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军礼(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宾礼(接待宾客之礼)、嘉礼(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六仪,指举行不同礼制的六种仪容。祭祀之礼当有端庄恭敬、盛大的穆穆皇皇之容,宾客之礼当有矜持恭敬的严恪矜庄之容,朝廷之礼当有聚集一堂而举止有节的济济跄跄之容,丧纪之礼当有庄敬流泪的涕涕翔翔之容,军旅之礼当有气势勇猛、气宇轩昂的阚阚仰仰之容,车马之礼当有阵容整齐、行走威武的匪匪翼翼之容。(www.chuimin.cn)
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推行平民教育开始,礼乐教化一直是其教育的主要内容,很为孔子重视。农历每月初一的告朔之礼都要献上活羊,孔子的弟子子贡因为舍不得这笔花费,就打算去掉献活羊的程序。孔子很善意地批评子贡说:“赐啊,你爱惜那头羊,而我却爱这礼啊!”
孔子以后,礼乐教化仍是儒家教育的首要部分,孟、荀等大儒在教育思想中都有很大分量的礼教内容。特别在汉代,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三礼”被列入“经学”行列,礼乐更是儒生的必修课。即使在崇尚清谈的魏晋、佛道大兴的隋唐,礼乐仍然是入校学习者最重要的课程,受到社会的重视。
阮籍自幼奇才,八岁便能撰写文章,擅长诗赋、弹琴又嗜饮烈酒,生性恬静却又狂放不羁,成日里披头散发,袒胸露腹,长醉不醒。坐在晋文帝朝堂上依然叉开双腿,大声唱歌,我行我素。有一次,晋文帝想娶阮籍之女做儿媳,阮籍竟一醉六十天,弄的婚事都没谈成。长啸是阮籍又一特点,他突然发出一声长啸,能传几百步远,颇入得意忘我之境。
想不到像阮籍这样一个不拘礼数的狂放之士,对礼乐教化却很是赞同,并有一番成熟、独到的见解:“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乐论》)阮籍认为,国家的治理、社会的稳定少不了礼乐教化。礼法不严,乐教、文化也就乱了套。礼能分等级上下尊卑,保证社会秩序,乐则让人有情意而无哀怨。实施礼乐教化,还必须各有一套专门的器具,不可缺少。
阮籍悠游于诗乐歌赋之间,畅然自得,深深感受到乐之所作源于人的内心情感需要,认识到音律使人心平气定、身心和谐的作用,然而身处酒池肉林、人欲横流的无礼无节之世,鼓琴、丝竹奏出的也不过是哀嗟之音罢了。
历代明君都会修礼法、正典乐,公示天下,这既意味着对国家、民众的统治进行调整和加强,也是执政者以儒家思想对民众进行教育的表现,使儒家教育更深入民众。
有关修己立人:儒家与教育的文章
所谓“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重点中学将“奥数”与升学挂钩的潜规则让家长和孩子无能为力。“奥数”并非适合每个人学习,也并非定要作为升学的考核标准。不过从小朋友说的“奥数”到“养家糊口”这一整套路线来看,似乎应当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分别再加上“高考名师”和“热门专业”这两股,“奥数人生”的八股文方算完整。......
2023-11-05
当时受政府赡养的老人,以资格或年龄的不同而加以区别。退休的卿、大夫等称为“国老”,由国立大学赡养;退休的士称为“庶老”,则由国立小学来赡养。年满五十的赡养于乡学,六十以上赡养于国立小学,七十以上则赡养于国立大学。诸侯国的老人由各国诸侯赡养,诸侯封地以外的老人则由周天子赡养。视学完毕第二天,便举行养老典礼。与视学之礼相应,周天子举行如此隆重的养老大礼,一年也有四次。......
2023-11-05
“中体西用”的说法很快流行开来。他们同样认可“中体西用”。在“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教育拉开了新的序幕,其中最令人炫目的则是那些新式学堂与赴欧美学习的留学生。由于在对外交涉中语言文字的隔阂,致使清政府外交损失极大。京师同文馆培养出齐如山这样的杰出人才,而他能够进京师同文馆读书,游学西欧再归国研究戏剧、历史,这与当时中国的“中体西用”教育实在有很大关系。......
2023-11-05
初等小學堂招收滿六歲的兒童,定爲義務教育;高等小學堂的入學與否,聽人民自由。但女子入學年齡較男子大一歲,初等小學堂招收七歲到十四歲的女子,高等小學堂招收十一歲到十四歲的女子。這是女子教育在學制上正式取得地位的開始。凡地方瘠苦,公私款項不多,不多能設立初等小學堂的;以及民間自立私塾,教授子弟不能依照初等小學堂辦理的;准設立小學簡易科,以希望教育普及早日實現。......
2023-11-01
但这其中仍不乏坚持儒家精神、推行儒家教育的有识之士。儒学自汉王朝登上官学高位之后,第一次面对真理与显学的抉择,儒者们也第一次面对真理与个人前程的抉择。宋代理学有“新儒学”之称,尤其是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之后的官方意识形态学说。不可娶孀妇是对男子在礼节上的约束,孀妇不可再嫁是对女子在礼节上的约束。......
2023-11-05
二审人的美学:儒家如前所述,“美”近实用,“文”超功利;“美”重内容,“文”讲形式。然而,真正奠定了中国美学审人的理论基础的还是儒家学说。这种推己及人的情爱方式,在儒家看来便是“为仁之道”。这就使“仁”成了艺术与审美的核心乃至本质之所在,成了它们不可须臾违背的美学原则。......
2023-12-07
“蒙以养正,圣功也。”对处于蒙昧状态的幼童通过培养教育,使其具有纯正无邪的品质、正确的认识和行为,就达到了儒家教育的“圣功”。女子妊娠期间,睡姿不能偏斜,坐要中正,站不独倚。因此,儒家教育的“蒙以养正”从胎教开始,就要求女子在妊娠期间要注意环境,谨慎言行。胎教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则可以说,教育与其从娃娃抓起,倒不如先从父母抓起,从“蒙以养正”抓起。......
2023-11-05
杏坛经屡代修缮扩建,历代虽有学者认为“杏坛”史上未必实有,但其作为孔子收徒讲学、设教传道之地却成为古今共识。汉武帝经董仲舒提议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及最高学府,太学主管——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太学于隋代改为国子监,国子监内仍设太学,直至清代。“修己以安百姓”,虽为圣人难为之事,却可看出儒家之君子亦能入圣贤之境。这时,出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2023-11-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