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礼乐教化:儒家与教育实施

礼乐教化:儒家与教育实施

【摘要】:儒家尊崇并主张恢复周礼,与西周官学教育一致,强调以礼乐教化民众。礼与乐的结合,成为西周国学教育的重心。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推行平民教育开始,礼乐教化一直是其教育的主要内容,很为孔子重视。阮籍认为,国家的治理、社会的稳定少不了礼乐教化。实施礼乐教化,还必须各有一套专门的器具,不可缺少。

儒家尊崇并主张恢复周礼,与西周官学教育一致,强调以礼乐教化民众。主要课程六艺”中,前两门课就是礼、乐。

周礼的内容丰富繁杂,大体分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关系规定,衣食住行、婚丧嫁葬等一切行为规范,以及西周政治军事、法律制度等三类。当时西周国学所教的礼主要涉及祭祀、朝会、饮宴、兴师出征等内容,既是贵族子弟的伦理道德教育课,又是治国从政前的政治必修课。

礼教能从外部规范人的行为,但带有强制性,久而久之会使人产生心理对抗或消极的抵御,达不到礼教应有的效果。乐教则重在陶冶人的性情,从人的情感、兴趣等内部需要进行教化。同样是教育如何做人,但从兴趣出发、以多种活泼的艺术形式展开,将会大大增强教学效果。乐教的内容不只是音乐、舞蹈、诗歌,还涉及美术建筑、雕镂,甚至田猎、肴馔等内容,总的来说,乐教是通过美育、艺术教育进行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的。“夫乐者,乐也。”(《荀子·乐论》)喜乐之情为人天生固有,使人喜乐的乐舞也就为人所必需。乐教把带有外部强制性的礼变得更活泼,人在礼乐交融的情境下,既规范了行为又满足了精神需要,既缓和了矛盾又增进了团结,有利于更好地教化民众,维护国家、社会的稳定。礼与乐的结合,成为西周国学教育的重心

小专题 17

礼仪课堂

——“五礼”“六仪”

“五礼”“六仪”是周代贵族子弟所受教育的主要内容。五礼,即“六艺”中“礼”的部分,包括吉礼(五礼之首,主要是对天神、地、人鬼的祭祀典礼)、凶礼(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军礼(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宾礼(接待宾客之礼)、嘉礼(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六仪,指举行不同礼制的六种仪容。祭祀之礼当有端庄恭敬、盛大的穆穆皇皇之容,宾客之礼当有矜持恭敬的严恪矜庄之容,朝廷之礼当有聚集一堂而举止有节的济济跄跄之容,丧纪之礼当有庄敬流泪的涕涕翔翔之容,军旅之礼当有气势勇猛、气宇轩昂的阚阚仰仰之容,车马之礼当有阵容整齐、行走威武的匪匪翼翼之容。(www.chuimin.cn)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推行平民教育开始,礼乐教化一直是其教育的主要内容,很为孔子重视。农历每月初一的告朔之礼都要献上活羊,孔子的弟子子贡因为舍不得这笔花费,就打算去掉献活羊的程序。孔子很善意地批评子贡说:“赐啊,你爱惜那头羊,而我却爱这礼啊!”

孔子以后,礼乐教化仍是儒家教育的首要部分,孟、荀等大儒在教育思想中都有很大分量的礼教内容。特别在汉代,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三礼”被列入“经学”行列,礼乐更是儒生的必修课。即使在崇尚清谈的魏晋、佛道大兴的隋唐,礼乐仍然是入校学习者最重要的课程,受到社会的重视。

阮籍自幼奇才,八岁便能撰写文章,擅长诗赋、弹琴又嗜饮烈酒,生性恬静却又狂放不羁,成日里披头散发,袒胸露腹,长醉不醒。坐在晋文帝朝堂上依然叉开双腿,大声唱歌,我行我素。有一次,晋文帝想娶阮籍之女做儿媳,阮籍竟一醉六十天,弄的婚事都没谈成。长啸是阮籍又一特点,他突然发出一声长啸,能传几百步远,颇入得意忘我之境。

想不到像阮籍这样一个不拘礼数的狂放之士,对礼乐教化却很是赞同,并有一番成熟、独到的见解:“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乐论》)阮籍认为,国家的治理、社会的稳定少不了礼乐教化。礼法不严,乐教、文化也就乱了套。礼能分等级上下尊卑,保证社会秩序,乐则让人有情意而无哀怨。实施礼乐教化,还必须各有一套专门的器具,不可缺少。

阮籍悠游于诗乐歌赋之间,畅然自得,深深感受到乐之所作源于人的内心情感需要,认识到音律使人心平气定、身心和谐的作用,然而身处酒池肉林、人欲横流的无礼无节之世,鼓琴、丝竹奏出的也不过是哀嗟之音罢了。

历代明君都会修礼法、正典乐,公示天下,这既意味着对国家、民众的统治进行调整和加强,也是执政者以儒家思想对民众进行教育的表现,使儒家教育更深入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