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重点中学将“奥数”与升学挂钩的潜规则让家长和孩子无能为力。“奥数”并非适合每个人学习,也并非定要作为升学的考核标准。不过从小朋友说的“奥数”到“养家糊口”这一整套路线来看,似乎应当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分别再加上“高考名师”和“热门专业”这两股,“奥数人生”的八股文方算完整。......
2023-11-05
《易经》六十四卦中第四卦为《蒙》卦,其中讲了如何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蒙以养正,圣功也。”对处于蒙昧状态的幼童通过培养教育,使其具有纯正无邪的品质、正确的认识和行为,就达到了儒家教育的“圣功”。自周代开始,就有了小学教育,儿童八岁即可进小学。至于小学之前的幼儿教育,则未专设机构,一般在学校之外或家庭进行。当然,在那时能够享受到幼稚启蒙教育的,都是贵族子弟。
童蒙如何养正?这要从女子怀胎说起。
女子妊娠期间,睡姿不能偏斜,坐要中正,站不独倚。不吃怪味或腐坏的食物,甚至连切割不正的食物都不能吃。坐具不正不坐,迷乱、刺眼的颜色和景物不看,放荡、扰乱心绪的靡靡之音不听。每晚听乐官朗诵诗词,讲授有关道德规范的端正之事。只有这样,生下的孩子才会形貌端正,才德过人。这些要求似太过苛刻,但女子妊娠期的这些修养,就是今天我们说的“胎教”。
著名的“周室三母”之一,大姒,西周文王之妻。大姒被文王迎娶之后,思慕文王祖母大姜、母亲大任的贤德,以之为榜样,旦夕勤劳,以进妇道,为周王室生下长子伯邑考、次子武王姬发、周公姬旦等十个儿子。大姒所生十子中,多为大圣大德之人,巩固了周王朝的实力,使之后继有人。这与大姒身为人母、仁明有德是分不开的。周成王的母亲在怀他的时候,非常注意言行举止。站着不踮脚,坐着不斜身,有怒而不责骂,即使在单身独处时也不会随随便便张着双腿。
“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儒家也认为,人生来即与天地万物类似,母体对外物的感应,会影响到胎儿的形成。这些感应,主要是外界形体、声音、颜色等。因此,儒家教育的“蒙以养正”从胎教开始,就要求女子在妊娠期间要注意环境,谨慎言行。
胎教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则可以说,教育与其从娃娃抓起,倒不如先从父母抓起,从“蒙以养正”抓起。
从幼儿出生到入小学之前,儒家启蒙教育基本在家庭进行,父母要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施之以教。所教内容为日常生活的一切常识,重在动作练习,什么拿筷子、叫“爸”“妈”、戴荷包、擦鼻涕,等等。
小孩六岁时,父母就要教其数数、识物,礼义、历法;到了十岁,就寄宿在校学习,开始正式的文字教育;十三岁时,才正式进入小学学习,诵《诗经》,学上古舞、乐、射箭、骑马等文武科目,直至二十岁行“冠礼”。可见,在幼儿“养正”的过程中,父母是最关键的。(www.chuimin.cn)
不过,女子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与男儿尚有区别。女子出嫁前都在家学习家事,不像男子十岁即可在外开始系统的学习。女子的伦理道德教育核心为“三从四德”。女子出嫁前在家中受到的教育以父母“闺训”为重心,出嫁之后则主要由婆婆负责指导、调教生养子女、料理家务。在古代社会,儒家对女子的教育皆以培养贤妻良母为宗旨。
小专题 10
儒学小知识
——“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是儒家礼教为适应父权制家庭利益,维护社会稳定,而制定的妇女道德规范。“三从”出自《仪礼·丧服·子夏传》,包括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出自《周礼·天官·内宰》,包括妇德——守贞洁、正己身;妇言——领会人言、语出适当;妇容——端庄、稳重、有礼节;妇功——相夫教子、勤俭持家。这些规范产生于特定的时代,以“阳尊阴卑”“内外有别”为核心观念,在古代社会维护家庭的稳定以及妇女伦理道德教育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难以否认,中国古代的才女也不乏其人,如崔篆之母师氏、邓禹孙女邓绥、梁商之女梁妠、蔡邕之女蔡琰,等等。她们晓史书,通经典,妙于音律,擅长诗画,博学而有辩才。她们之所以能有“才女”之称,除了儒学的昌盛,也与其出生的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
有关修己立人:儒家与教育的文章
所谓“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重点中学将“奥数”与升学挂钩的潜规则让家长和孩子无能为力。“奥数”并非适合每个人学习,也并非定要作为升学的考核标准。不过从小朋友说的“奥数”到“养家糊口”这一整套路线来看,似乎应当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分别再加上“高考名师”和“热门专业”这两股,“奥数人生”的八股文方算完整。......
2023-11-05
汉代民间流行一句俗语:“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汉代被举荐为秀才的人却没念过书、大字不识,因孝顺、公正廉洁而推举的模范人物却让父母独居,未行孝父之道。但这种察举制实际上多为世族大家所垄断,从弄虚作假、相互吹捧中举荐出“孝廉”。明、清代只有经义,并演变为八股文形式。至于贡举、应试过程中的徇私舞弊、当举不举、举而非其才等行为,则要受到严厉惩处。......
2023-11-05
杏坛经屡代修缮扩建,历代虽有学者认为“杏坛”史上未必实有,但其作为孔子收徒讲学、设教传道之地却成为古今共识。汉武帝经董仲舒提议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及最高学府,太学主管——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太学于隋代改为国子监,国子监内仍设太学,直至清代。“修己以安百姓”,虽为圣人难为之事,却可看出儒家之君子亦能入圣贤之境。这时,出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2023-11-05
“中体西用”的说法很快流行开来。他们同样认可“中体西用”。在“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教育拉开了新的序幕,其中最令人炫目的则是那些新式学堂与赴欧美学习的留学生。由于在对外交涉中语言文字的隔阂,致使清政府外交损失极大。京师同文馆培养出齐如山这样的杰出人才,而他能够进京师同文馆读书,游学西欧再归国研究戏剧、历史,这与当时中国的“中体西用”教育实在有很大关系。......
2023-11-05
但屡屡四处碰壁、终身不受用于世的现实境遇与孔子的高远志向发生着激烈冲突。后世尊孔子为圣人,以儒家“内圣外王”、治国平天下为目标,自幼发愤苦读以图做官出仕、改变命运,却忘了还有“仕而优则学”与“学而优则仕”并行。我们忽略“仕而优则学”,全部瞄向了“仕”。而孔子对“子奚不为政”的回答,正是对误解“学而优则仕”的纠正,当代大学生们无用武之地的苦恼也可因此而解。......
2023-11-05
一系列问题摆在大学生面前。从高考填报志愿开始到大学毕业,所谓“冷门”“热门”专业,“211”“985”“双一流”经常挂在考生、家长、老师们嘴边。看着这段对联式的“末考”战术,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2023-11-05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独晚年作《春秋》,寓褒贬于其中。《春秋》大义,二字已明,夫子面对岁月荣辱的变迁,如此淡定。孔子寓微言大义于《春秋》之中,想必于讲学施教之日起已有远见卓识:儒家教育定然有益于世,万古流芳。弟子们听受《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是凭这部《春秋》,怪罪我也是凭这部《春秋》。”......
2023-11-05
并不能为了心智而不顾肉身情欲,甚至使其受损、暴乱,即“暴其气”。这期间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柳公权把持心志并正确导向自身,克服掉原有的骄傲、狂妄,并更生出刻苦发愤之情、敏锐细致之意。二程就批评过当时的学者仅以正确、深刻的道理来养心,并无适当的仪容、礼节、文饰、音乐、舞蹈、运动等来养自己的身体,没有做到心与身的内外合一,和谐相处。......
2023-11-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