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修己立人:儒家教育的蒙以养正

修己立人:儒家教育的蒙以养正

【摘要】:“蒙以养正,圣功也。”对处于蒙昧状态的幼童通过培养教育,使其具有纯正无邪的品质、正确的认识和行为,就达到了儒家教育的“圣功”。女子妊娠期间,睡姿不能偏斜,坐要中正,站不独倚。因此,儒家教育的“蒙以养正”从胎教开始,就要求女子在妊娠期间要注意环境,谨慎言行。胎教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则可以说,教育与其从娃娃抓起,倒不如先从父母抓起,从“蒙以养正”抓起。

易经》六十四卦中第四卦为《蒙》卦,其中讲了如何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蒙以养正,圣功也。”对处于蒙昧状态的幼童通过培养教育,使其具有纯正无邪的品质、正确的认识和行为,就达到了儒家教育的“圣功”。自周代开始,就有了小学教育,儿童八岁即可进小学。至于小学之前的幼儿教育,则未专设机构,一般在学校之外或家庭进行。当然,在那时能够享受到幼稚启蒙教育的,都是贵族子弟。

童蒙如何养正?这要从女子怀胎说起。

女子妊娠期间,睡姿不能偏斜,坐要中正,站不独倚。不吃怪味或腐坏的食物,甚至连切割不正的食物都不能吃。坐具不正不坐,迷乱、刺眼的颜色和景物不看,放荡、扰乱心绪的靡靡之音不听。每晚听乐官朗诵诗词,讲授有关道德规范的端正之事。只有这样,生下的孩子才会形貌端正,才德过人。这些要求似太过苛刻,但女子妊娠期的这些修养,就是今天我们说的“胎教”。

著名的“周室三母”之一,大姒,西周文王之妻。大姒被文王迎娶之后,思慕文王祖母大姜、母亲大任的贤德,以之为榜样,旦夕勤劳,以进妇道,为周王室生下长子伯邑考、次子武王姬发、周公姬旦等十个儿子。大姒所生十子中,多为大圣大德之人,巩固了周王朝的实力,使之后继有人。这与大姒身为人母、仁明有德是分不开的。周成王的母亲在怀他的时候,非常注意言行举止。站着不踮脚,坐着不斜身,有怒而不责骂,即使在单身独处时也不会随随便便张着双腿。

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儒家也认为,人生来即与天地万物类似,母体对外物的感应,会影响到胎儿的形成。这些感应,主要是外界形体、声音、颜色等。因此,儒家教育的“蒙以养正”从胎教开始,就要求女子在妊娠期间要注意环境,谨慎言行。

胎教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则可以说,教育与其从娃娃抓起,倒不如先从父母抓起,从“蒙以养正”抓起。

从幼儿出生到入小学之前,儒家启蒙教育基本在家庭进行,父母要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施之以教。所教内容为日常生活的一切常识,重在动作练习,什么拿筷子、叫“爸”“妈”、戴荷包、擦鼻涕,等等。

小孩六岁时,父母就要教其数数、识物,礼义、历法;到了十岁,就寄宿在校学习,开始正式的文字教育;十三岁时,才正式进入小学学习,诵《诗经》,学上古舞、乐、射箭、骑马等文武科目,直至二十岁行“冠礼”。可见,在幼儿“养正”的过程中,父母是最关键的。(www.chuimin.cn)

不过,女子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与男儿尚有区别。女子出嫁前都在家学习家事,不像男子十岁即可在外开始系统的学习。女子的伦理道德教育核心为“三从四德”。女子出嫁前在家中受到的教育以父母“闺训”为重心,出嫁之后则主要由婆婆负责指导、调教生养子女、料理家务。在古代社会,儒家对女子的教育皆以培养贤妻良母为宗旨。

小专题 10

儒学小知识

——“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是儒家礼教为适应父权制家庭利益,维护社会稳定,而制定的妇女道德规范。“三从”出自《仪礼·丧服·子夏传》,包括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出自《周礼·天官·内宰》,包括妇德——守贞洁、正己身;妇言——领会人言、语出适当;妇容——端庄、稳重、有礼节;妇功——相夫教子、勤俭持家。这些规范产生于特定的时代,以“阳尊阴卑”“内外有别”为核心观念,在古代社会维护家庭的稳定以及妇女伦理道德教育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难以否认,中国古代的才女也不乏其人,如崔篆之母师氏、邓禹孙女邓绥、梁商之女梁妠、蔡邕之女蔡琰,等等。她们晓史书,通经典,妙于音律,擅长诗画,博学而有辩才。她们之所以能有“才女”之称,除了儒学的昌盛,也与其出生的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