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修己立人:孔子的仁政教育

修己立人:孔子的仁政教育

【摘要】:20世纪50年代,民办教师出现在我国中小学校。与西周官学比较,孔子兴办私学,施行教化,就是那个时代的民办教师。一提起汪精卫,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会将之与卖国求荣的大汉奸相联系。孔子这位民办教师,即使在近二十年的周游列国中四处碰壁、屡遭不幸,甚至遇有生命危险,也毫不放弃自己的仁政理想,坚持操守,实时实地教育学生。这是孔子作为第一位民办教师、一位伟大教育家形象的真实写照。

20世纪50年代,民办教师出现在我国中小学校。虽为“民办”,却为基层尤其是乡村学校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孔子

与西周官学比较,孔子兴办私学,施行教化,就是那个时代的民办教师。入学手续也极为简单,一块干肉即可。这倒不是因为孔子在基层教学,缺肉少油,而是孔子“有教无类”,招收学生并无门第之见。随着孔门私学兴起,儒家学派亦如是而兴。

孔门教学课程表上有“六艺”,教材则有“六经”,这些都与当时的政治道德修养联系非常紧密。听起来孔子像是教思修课的,但这些知识在当时却是为人立世所不可少者。更重要的是孔子灵活的教学方法融洽了师友气氛,大大增进了教学效果,随之也产生了许多孔门经典教学故事。

子夏曾向孔子请教《诗经》。子夏问:“敢问夫子,《诗经》所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究竟何意?”“在素白的底本上方能描绘出美丽的图画。”孔子打了个通俗易懂的比方。“哦,”子夏若有所思,“那么实行文饰之礼应当以朴实的品质为基础吧?”孔子一听,大声地称赞:“哎呀!卜商,你是能够启发我的人呀!我现在可以和你一起讨论《诗经》了。”

子路小孔子九岁,在孔子弟子中年龄较长。他忠于师教,但与孔子的正面顶撞也最多。有一次,孔子在卫国会见南子。子路对自己的老师竟然去见这么一个淫妇而不能忍受,大发脾气。孔子见状,无可奈何,只得连连对天发誓般地说:“如果我做了背离道德之事,就让老天来惩罚我吧!就让老天来惩罚我吧!”

佛肸曾召孔子前去任职,孔子正欲前往,子路冷冷地说:“我怎么以前好像听夫子说过:君子是不会在行不善之事的人那儿做事的。佛肸这个家伙在中牟叛乱,夫子跑到他那儿干什么?”孔子听了,正言道:“对,我是说过。不过,真正坚硬的东西受磨也不会薄损,真正清白的事物受染也不会变黑。我难道只是个葫芦吗?怎么能只挂在那儿不为人食用呢?”

孔子“诲人不倦”。即使面对子路多次顶撞,孔子依然指点子路何为真正的智慧;尽管认为子路勇武过人、善于治理军队,但孔子仍明言子路其他方面“无所取材”,并厉声批评其“野哉”。

孔子把学生当作朋友,不摆师尊架子,既有教学相长,又有敬爱之情;既有善意嘲讽,又有直言批评。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育更加增进了彼此师生之谊。

颜渊崇拜其师,已达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程度,孔子也因颜渊死而恸言“天丧予”;伯牛染不治之疾,孔子“自牗执其手”,心怀痛惜;子路因卫国之乱被剁死,孔子则即刻将食用的肉酱弃之。这举手投足,只言片语,点点滴滴,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师生如亲人、善友般的关系。

孔子施教,在于他对人的深刻了解。先天性格与后天环境,哪一个对人的成长更重要?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每个人从天性来说并无多少差异,只是因为后天环境、所受习染不同,日积月累,形成很大差异。由此,孔子特别重视教育中的修身,包括交朋结友、居住环境的选择,等等。

曾子有句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也是说后天环境的影响更重要。

事实确实如此。一提起汪精卫,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会将之与卖国求荣的大汉奸相联系。汪兆镛虽为其胞兄,两人却志趣相异。兆镛为人刚直,疾恶如仇,平日最鄙薄其弟为人。当汪精卫在政坛上翻云覆雨时,他就多次对人说:“精卫心术不端,他日不仅贻羞汪氏,且将为国家罪人。”每见汪精卫,兆镛就将其训斥一顿。汪精卫虽悻悻不乐,却也无可奈何。抗战初期,日方势力刚侵入广州,就想利用汪兆镛出面当广州维持会会长。一知此情,汪兆镛即刻连夜迁避澳门,宣称:“汉贼不两立,我宁死不能为虎作伥!”此举与其弟形成鲜明对比。

兆镛与人谈话若偶及其弟,必作色大骂,以致家人竟不敢再当面提及。后来,汪兆镛终与其弟划清界限,断绝往来。汪氏兄弟处世为人有着天壤之别,为兄者高风亮节,为弟者遗臭万年,足见“性相近,习相远”之说不虚。

孔子这位民办教师,即使在近二十年的周游列国中四处碰壁、屡遭不幸,甚至遇有生命危险,也毫不放弃自己的仁政理想,坚持操守,实时实地教育学生。史载孔子自叶返蔡后,居于陈、蔡之间,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吴国讨伐陈国,楚国前往援救,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特派人前往聘请。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史记·孔子世家》)楚王聘请孔子引起了陈、蔡大夫的恐慌,因为抨击时弊的孔子正刺中乱世诸侯、大夫们的要害,而楚国这样有实力的大国来聘用孔子,必将对他们不利。陈、蔡大夫开始阴谋算计,企图阻止。他们派遣徒役,在野外将孔子包围,孔子师徒一连七日不得解脱,以致绝粮断食,大多数人因此病倒,沮丧不已,孔子却依然讲诵经书,弦歌不止。子路见此情形,很不高兴地问孔子:“君子也会有穷困潦倒、不知所措的时候吗?”孔子淡然回答:“君子虽有这种处境,但却能坚持操守,小人就会因此而无所不为、自甘堕落了。”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于而立之年授徒设教,五十四岁开始周游列国。在其一生的教学历程中,有半数是在周游列国时进行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是孔子作为第一位民办教师、一位伟大教育家形象的真实写照。尽管孔子对自己是否做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表示疑问,但是这些他又何尝不曾做到呢?

孔子的私人授徒、自由讲学模式以及师友教育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孔子继承人而自居的孟、荀二位大儒皆招收弟子,又都任职于齐桓公创建的稷下学宫,与稷下学士们一同辩论、相互学习,成为当时学宫最为著名的学者,尤其是荀子,曾三次担任学宫之长——祭酒。稷下学宫虽为齐国官方所办,却由私家主持,学者们无论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抑或是国别、年龄、资历,都可以自由发表学术见解,不会因自己的言论而承担任何政治责任。加之稷下学宫又具备培养人才的教育功能,并以游学为主要教学方式之一,这就使孟、荀二位大儒像孔子一样,虽周游列国而不为时君重用,其学说却对自己的弟子及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教育因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孟子说,一个人在看到他人受害、遇难的情形时,都会有发自本能的内心震动,说明人天生就有怜悯、恻隐之心。除此之外,人还有羞耻感。这些都是善性、良心的萌芽。既然有了天生善的萌芽,每个人就会有成才、成为尧舜的可能。将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的关键,则在于自身心志的修养和后天的磨炼。

荀子恰恰相反,他认为人有本能的欲望,喜好利益、美食、声色,厌恶损失、苦难、疾病,从而会产生争夺、残贼、淫乱等行为。因此,人要想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必须经过不断地学习和教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靠后天的努力,通过一定的礼仪、规矩加以节制。总之,人还是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去达至圣人境地。

孔、孟、荀等儒家代表人物,在先秦自由讲学与私人授徒的教育过程中,开创并发展了儒家学说。作为民办教师,他们在教育方法和观点上虽然各有特点,却又都主张内圣外王、仁义之说,不忘修身与道德,由此也给儒家教育的主调予以定格,影响至今。

梁漱溟先生于二十四岁受蔡元培聘请,前往北京大学任教达七年之久。梁先生承认,北大七年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变化至关重要,常追怀之。但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暑期,梁先生辞去了北大教职。何以如此?梁先生说是因为自己在教育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而这种新认识,在当时的北大和其他学校无法实施。

梁漱溟离开北大后自己办学,主张办自己求友、自己造就自己的为己之学;主张办与青年为友,照顾青年的全生活,帮着他们走路的仁爱教育;主张学校师生彼此扶持走路,互相取义、诚明两进,传承、发展师门教育。梁先生这些教育问题上的新认识,实为对儒家教育思想在现代的延续、发展。然而,梁先生看到当时的北大和其他学校教育并做不到这些,于是毅然决然地离开,开始自行试办学校。(www.chuimin.cn)

从梁先生的言行,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他对青年教育的真诚之爱,对世人社会的忧虑、痛苦之情。

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民办教师的情怀中,自古就有爱的传统。

小专题 5

教育之声

——学习状态心理小测试

如果你可以养宠物,你会选择:

A.狗和小孩 B.狗和马 C.狗和猪

D.狗和小鸟 E.小孩和马

答案:

A.狗和小孩

安于现状的你,渴望超越自我,内心矛盾比较大。小小建议:内心的矛盾感会让你焦虑,所以如果想小有成就,一定要加油哦!

B.狗和马

安于现状的你,在渴望更大的成功时,需要调整自己的内心。此时你的内心矛盾是很大的哦。小小建议:内心的矛盾会让你产生较大的焦虑,如果你渴望成功,你的理想和行动一定要一致!

C.狗和猪

安于现状的你,渴望惬意的你,心态是温和的。小小建议:呵呵,自己满意就好!但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D.狗和小鸟

安于现状的你,渴望心灵自由的时候,那么你对此时的状态是矛盾的。小小建议:如果你安于现状,又渴望心灵自由,逃避不是最好的方式哦。所以积极地解决你的问题才能处理你的内心矛盾。

E.小孩和马

渴望超越自己,也渴望成功的你,更多地拥有激情和执着。小小建议:理想和行动的一致会取得好的成绩,只是需要给自己一些时间轻松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