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重点中学将“奥数”与升学挂钩的潜规则让家长和孩子无能为力。“奥数”并非适合每个人学习,也并非定要作为升学的考核标准。不过从小朋友说的“奥数”到“养家糊口”这一整套路线来看,似乎应当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分别再加上“高考名师”和“热门专业”这两股,“奥数人生”的八股文方算完整。......
2023-11-05
20世纪50年代,民办教师出现在我国中小学校。虽为“民办”,却为基层尤其是乡村学校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孔子。
与西周官学比较,孔子兴办私学,施行教化,就是那个时代的民办教师。入学手续也极为简单,一块干肉即可。这倒不是因为孔子在基层教学,缺肉少油,而是孔子“有教无类”,招收学生并无门第之见。随着孔门私学兴起,儒家学派亦如是而兴。
孔门教学课程表上有“六艺”,教材则有“六经”,这些都与当时的政治、道德修养联系非常紧密。听起来孔子像是教思修课的,但这些知识在当时却是为人立世所不可少者。更重要的是孔子灵活的教学方法融洽了师友气氛,大大增进了教学效果,随之也产生了许多孔门经典教学故事。
子夏曾向孔子请教《诗经》。子夏问:“敢问夫子,《诗经》所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究竟何意?”“在素白的底本上方能描绘出美丽的图画。”孔子打了个通俗易懂的比方。“哦,”子夏若有所思,“那么实行文饰之礼应当以朴实的品质为基础吧?”孔子一听,大声地称赞:“哎呀!卜商,你是能够启发我的人呀!我现在可以和你一起讨论《诗经》了。”
子路小孔子九岁,在孔子弟子中年龄较长。他忠于师教,但与孔子的正面顶撞也最多。有一次,孔子在卫国会见南子。子路对自己的老师竟然去见这么一个淫妇而不能忍受,大发脾气。孔子见状,无可奈何,只得连连对天发誓般地说:“如果我做了背离道德之事,就让老天来惩罚我吧!就让老天来惩罚我吧!”
佛肸曾召孔子前去任职,孔子正欲前往,子路冷冷地说:“我怎么以前好像听夫子说过:君子是不会在行不善之事的人那儿做事的。佛肸这个家伙在中牟叛乱,夫子跑到他那儿干什么?”孔子听了,正言道:“对,我是说过。不过,真正坚硬的东西受磨也不会薄损,真正清白的事物受染也不会变黑。我难道只是个葫芦吗?怎么能只挂在那儿不为人食用呢?”
孔子“诲人不倦”。即使面对子路多次顶撞,孔子依然指点子路何为真正的智慧;尽管认为子路勇武过人、善于治理军队,但孔子仍明言子路其他方面“无所取材”,并厉声批评其“野哉”。
孔子把学生当作朋友,不摆师尊架子,既有教学相长,又有敬爱之情;既有善意嘲讽,又有直言批评。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育更加增进了彼此师生之谊。
颜渊崇拜其师,已达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程度,孔子也因颜渊死而恸言“天丧予”;伯牛染不治之疾,孔子“自牗执其手”,心怀痛惜;子路因卫国之乱被剁死,孔子则即刻将食用的肉酱弃之。这举手投足,只言片语,点点滴滴,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师生如亲人、善友般的关系。
孔子施教,在于他对人的深刻了解。先天性格与后天环境,哪一个对人的成长更重要?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每个人从天性来说并无多少差异,只是因为后天环境、所受习染不同,日积月累,形成很大差异。由此,孔子特别重视教育中的修身,包括交朋结友、居住环境的选择,等等。
曾子有句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也是说后天环境的影响更重要。
事实确实如此。一提起汪精卫,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会将之与卖国求荣的大汉奸相联系。汪兆镛虽为其胞兄,两人却志趣相异。兆镛为人刚直,疾恶如仇,平日最鄙薄其弟为人。当汪精卫在政坛上翻云覆雨时,他就多次对人说:“精卫心术不端,他日不仅贻羞汪氏,且将为国家罪人。”每见汪精卫,兆镛就将其训斥一顿。汪精卫虽悻悻不乐,却也无可奈何。抗战初期,日方势力刚侵入广州,就想利用汪兆镛出面当广州维持会会长。一知此情,汪兆镛即刻连夜迁避澳门,宣称:“汉贼不两立,我宁死不能为虎作伥!”此举与其弟形成鲜明对比。
兆镛与人谈话若偶及其弟,必作色大骂,以致家人竟不敢再当面提及。后来,汪兆镛终与其弟划清界限,断绝往来。汪氏兄弟处世为人有着天壤之别,为兄者高风亮节,为弟者遗臭万年,足见“性相近,习相远”之说不虚。
孔子这位民办教师,即使在近二十年的周游列国中四处碰壁、屡遭不幸,甚至遇有生命危险,也毫不放弃自己的仁政理想,坚持操守,实时实地教育学生。史载孔子自叶返蔡后,居于陈、蔡之间,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吴国讨伐陈国,楚国前往援救,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特派人前往聘请。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史记·孔子世家》)楚王聘请孔子引起了陈、蔡大夫的恐慌,因为抨击时弊的孔子正刺中乱世诸侯、大夫们的要害,而楚国这样有实力的大国来聘用孔子,必将对他们不利。陈、蔡大夫开始阴谋算计,企图阻止。他们派遣徒役,在野外将孔子包围,孔子师徒一连七日不得解脱,以致绝粮断食,大多数人因此病倒,沮丧不已,孔子却依然讲诵经书,弦歌不止。子路见此情形,很不高兴地问孔子:“君子也会有穷困潦倒、不知所措的时候吗?”孔子淡然回答:“君子虽有这种处境,但却能坚持操守,小人就会因此而无所不为、自甘堕落了。”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于而立之年授徒设教,五十四岁开始周游列国。在其一生的教学历程中,有半数是在周游列国时进行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是孔子作为第一位民办教师、一位伟大教育家形象的真实写照。尽管孔子对自己是否做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表示疑问,但是这些他又何尝不曾做到呢?
孔子的私人授徒、自由讲学模式以及师友教育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孔子继承人而自居的孟、荀二位大儒皆招收弟子,又都任职于齐桓公创建的稷下学宫,与稷下学士们一同辩论、相互学习,成为当时学宫最为著名的学者,尤其是荀子,曾三次担任学宫之长——祭酒。稷下学宫虽为齐国官方所办,却由私家主持,学者们无论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抑或是国别、年龄、资历,都可以自由发表学术见解,不会因自己的言论而承担任何政治责任。加之稷下学宫又具备培养人才的教育功能,并以游学为主要教学方式之一,这就使孟、荀二位大儒像孔子一样,虽周游列国而不为时君重用,其学说却对自己的弟子及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教育因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孟子说,一个人在看到他人受害、遇难的情形时,都会有发自本能的内心震动,说明人天生就有怜悯、恻隐之心。除此之外,人还有羞耻感。这些都是善性、良心的萌芽。既然有了天生善的萌芽,每个人就会有成才、成为尧舜的可能。将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的关键,则在于自身心志的修养和后天的磨炼。
荀子恰恰相反,他认为人有本能的欲望,喜好利益、美食、声色,厌恶损失、苦难、疾病,从而会产生争夺、残贼、淫乱等行为。因此,人要想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必须经过不断地学习和教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靠后天的努力,通过一定的礼仪、规矩加以节制。总之,人还是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去达至圣人境地。
孔、孟、荀等儒家代表人物,在先秦自由讲学与私人授徒的教育过程中,开创并发展了儒家学说。作为民办教师,他们在教育方法和观点上虽然各有特点,却又都主张内圣外王、仁义之说,不忘修身与道德,由此也给儒家教育的主调予以定格,影响至今。
梁漱溟先生于二十四岁受蔡元培聘请,前往北京大学任教达七年之久。梁先生承认,北大七年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变化至关重要,常追怀之。但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暑期,梁先生辞去了北大教职。何以如此?梁先生说是因为自己在教育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而这种新认识,在当时的北大和其他学校无法实施。
梁漱溟离开北大后自己办学,主张办自己求友、自己造就自己的为己之学;主张办与青年为友,照顾青年的全生活,帮着他们走路的仁爱教育;主张学校师生彼此扶持走路,互相取义、诚明两进,传承、发展师门教育。梁先生这些教育问题上的新认识,实为对儒家教育思想在现代的延续、发展。然而,梁先生看到当时的北大和其他学校教育并做不到这些,于是毅然决然地离开,开始自行试办学校。(www.chuimin.cn)
从梁先生的言行,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他对青年教育的真诚之爱,对世人社会的忧虑、痛苦之情。
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民办教师的情怀中,自古就有爱的传统。
小专题 5
教育之声
——学习状态心理小测试
如果你可以养宠物,你会选择:
A.狗和小孩 B.狗和马 C.狗和猪
D.狗和小鸟 E.小孩和马
答案:
A.狗和小孩
安于现状的你,渴望超越自我,内心矛盾比较大。小小建议:内心的矛盾感会让你焦虑,所以如果想小有成就,一定要加油哦!
B.狗和马
安于现状的你,在渴望更大的成功时,需要调整自己的内心。此时你的内心矛盾是很大的哦。小小建议:内心的矛盾会让你产生较大的焦虑,如果你渴望成功,你的理想和行动一定要一致!
C.狗和猪
安于现状的你,渴望惬意的你,心态是温和的。小小建议:呵呵,自己满意就好!但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D.狗和小鸟
安于现状的你,渴望心灵自由的时候,那么你对此时的状态是矛盾的。小小建议:如果你安于现状,又渴望心灵自由,逃避不是最好的方式哦。所以积极地解决你的问题才能处理你的内心矛盾。
E.小孩和马
渴望超越自己,也渴望成功的你,更多地拥有激情和执着。小小建议:理想和行动的一致会取得好的成绩,只是需要给自己一些时间轻松一下哦!
有关修己立人:儒家与教育的文章
所谓“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重点中学将“奥数”与升学挂钩的潜规则让家长和孩子无能为力。“奥数”并非适合每个人学习,也并非定要作为升学的考核标准。不过从小朋友说的“奥数”到“养家糊口”这一整套路线来看,似乎应当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分别再加上“高考名师”和“热门专业”这两股,“奥数人生”的八股文方算完整。......
2023-11-05
“蒙以养正,圣功也。”对处于蒙昧状态的幼童通过培养教育,使其具有纯正无邪的品质、正确的认识和行为,就达到了儒家教育的“圣功”。女子妊娠期间,睡姿不能偏斜,坐要中正,站不独倚。因此,儒家教育的“蒙以养正”从胎教开始,就要求女子在妊娠期间要注意环境,谨慎言行。胎教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则可以说,教育与其从娃娃抓起,倒不如先从父母抓起,从“蒙以养正”抓起。......
2023-11-05
杏坛经屡代修缮扩建,历代虽有学者认为“杏坛”史上未必实有,但其作为孔子收徒讲学、设教传道之地却成为古今共识。汉武帝经董仲舒提议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及最高学府,太学主管——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太学于隋代改为国子监,国子监内仍设太学,直至清代。“修己以安百姓”,虽为圣人难为之事,却可看出儒家之君子亦能入圣贤之境。这时,出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2023-11-05
汉代民间流行一句俗语:“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汉代被举荐为秀才的人却没念过书、大字不识,因孝顺、公正廉洁而推举的模范人物却让父母独居,未行孝父之道。但这种察举制实际上多为世族大家所垄断,从弄虚作假、相互吹捧中举荐出“孝廉”。明、清代只有经义,并演变为八股文形式。至于贡举、应试过程中的徇私舞弊、当举不举、举而非其才等行为,则要受到严厉惩处。......
2023-11-05
“中体西用”的说法很快流行开来。他们同样认可“中体西用”。在“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教育拉开了新的序幕,其中最令人炫目的则是那些新式学堂与赴欧美学习的留学生。由于在对外交涉中语言文字的隔阂,致使清政府外交损失极大。京师同文馆培养出齐如山这样的杰出人才,而他能够进京师同文馆读书,游学西欧再归国研究戏剧、历史,这与当时中国的“中体西用”教育实在有很大关系。......
2023-11-05
但屡屡四处碰壁、终身不受用于世的现实境遇与孔子的高远志向发生着激烈冲突。后世尊孔子为圣人,以儒家“内圣外王”、治国平天下为目标,自幼发愤苦读以图做官出仕、改变命运,却忘了还有“仕而优则学”与“学而优则仕”并行。我们忽略“仕而优则学”,全部瞄向了“仕”。而孔子对“子奚不为政”的回答,正是对误解“学而优则仕”的纠正,当代大学生们无用武之地的苦恼也可因此而解。......
2023-11-05
一系列问题摆在大学生面前。从高考填报志愿开始到大学毕业,所谓“冷门”“热门”专业,“211”“985”“双一流”经常挂在考生、家长、老师们嘴边。看着这段对联式的“末考”战术,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2023-11-05
尧、舜均为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皆因其子不肖而将帝位禅让于他人,“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战国时期,曹国国君的弟弟曹交请教孟子:“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王,真是这样吗?”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很多人没有达至尧舜境界,关键在于没有做到坚持。其实人人皆可以成功,成功首先在于坚持去做。儒家教育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然而仍需提醒的是,尽管这是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自然过程,也会在中途堕落、腐毁。......
2023-11-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