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修己立人:儒家教育的传承

修己立人:儒家教育的传承

【摘要】:杏坛经屡代修缮扩建,历代虽有学者认为“杏坛”史上未必实有,但其作为孔子收徒讲学、设教传道之地却成为古今共识。汉武帝经董仲舒提议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及最高学府,太学主管——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太学于隋代改为国子监,国子监内仍设太学,直至清代。“修己以安百姓”,虽为圣人难为之事,却可看出儒家之君子亦能入圣贤之境。这时,出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引言

小专题 1

品味经典,成就日用

——夫子杏坛设教讲学

庄子·渔父》载:“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杏坛,在今山东省曲阜市孔庙大成殿正南,相传为孔子设教讲学之处。杏坛经屡代修缮扩建,历代虽有学者认为“杏坛”史上未必实有,但其作为孔子收徒讲学、设教传道之地却成为古今共识。杏坛同时也成了教书授人之地的代名词,唐代诗人钱起诗云:“更怜童子宜春服,花里寻师指杏坛。”即有此意。

小专题 2

品味经典,成就日用

——小子平日修习洒扫应对进退

论语·子张》载:“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小子,即学生、晚辈,或我们今天说的小男孩、小伙子。儒家主张年少学习就应当以洒水扫地、迎送客人、孝敬长上、与人交往为主,通过学习生活中的行为礼节,修养自身的道德品性,懂得如何做人,身体力行。只有先修习好这些,才能够明白教化之道,领会经典中的真谛。

《二十四孝》里的黄香幼年丧母,侍父极孝。他炎夏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寒冬则以身体暖被再让父亲休息。黄香后来任魏郡太守,魏郡遭水灾时,倾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被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黄香“扇枕温衾”、赈济灾民,正是力行了孔子“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诲。

小专题 3

品味经典,成就日用(www.chuimin.cn)

——学子入太学读经求仕

《大戴礼记·保傅》载:“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端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达其不及,则德智长而理道得矣。”

太学是中国古代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自上古至夏、商、周三代,称呼与设立均有不同。汉武帝董仲舒提议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及最高学府,太学主管——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太学于隋代改为国子监,国子监内仍设太学,直至清代。

与古代练习书写识字、音韵训诂的“小学”不同,太学内的“大学”以研究儒家经典义理为主。受“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学子们皆进入以“太学”为首的官方学校学习,以至仕途。儒家教育也就在历史长河中,经受着官与学、善与恶、追求真理与汲汲名利的漩涡击荡。

小专题 4

品味经典,成就日用

——君子修己立人

《论语·宪问》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儒家有圣贤,道家有真人,然而终究世无完人。得道真人玄妙,大圣大贤难至,君子似低于神圣境界,却是现实生活中较完美、易至的理想人格,为各家各派所推崇,尤其是儒家。

何以成君子?须敬己身而不随意亵渎。不仅如此,尚须予亲人以至天下百姓恩惠,使之安宁。“修己以安百姓”,虽为圣人难为之事,却可看出儒家之君子亦能入圣贤之境。仁人君子,修己亦不可忘使他人安立于世。

西周建立,天子分封诸侯,受教育权为贵族子弟所享。周王室东迁,贵族阶级多已没落,大夫、士人也随之失位。

满腹牢骚的失位者们在感慨之中迸出新的思想火花,群雄纷争也需要人才辅助,失位者又有一次大机遇。为得到认可,他们讲学传道,广收门徒,原本秘藏于官府内的礼乐诗书也随之流入民间。于是,各学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发不可收拾,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平民教育。这时,出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