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重点中学将“奥数”与升学挂钩的潜规则让家长和孩子无能为力。“奥数”并非适合每个人学习,也并非定要作为升学的考核标准。不过从小朋友说的“奥数”到“养家糊口”这一整套路线来看,似乎应当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分别再加上“高考名师”和“热门专业”这两股,“奥数人生”的八股文方算完整。......
2023-11-05
引言
小专题 1
品味经典,成就日用
——夫子杏坛设教讲学
《庄子·渔父》载:“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杏坛,在今山东省曲阜市孔庙大成殿正南,相传为孔子设教讲学之处。杏坛经屡代修缮扩建,历代虽有学者认为“杏坛”史上未必实有,但其作为孔子收徒讲学、设教传道之地却成为古今共识。杏坛同时也成了教书授人之地的代名词,唐代诗人钱起诗云:“更怜童子宜春服,花里寻师指杏坛。”即有此意。
小专题 2
品味经典,成就日用
——小子平日修习洒扫应对进退
《论语·子张》载:“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小子,即学生、晚辈,或我们今天说的小男孩、小伙子。儒家主张年少学习就应当以洒水扫地、迎送客人、孝敬长上、与人交往为主,通过学习生活中的行为礼节,修养自身的道德品性,懂得如何做人,身体力行。只有先修习好这些,才能够明白教化之道,领会经典中的真谛。
《二十四孝》里的黄香幼年丧母,侍父极孝。他炎夏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寒冬则以身体暖被再让父亲休息。黄香后来任魏郡太守,魏郡遭水灾时,倾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被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黄香“扇枕温衾”、赈济灾民,正是力行了孔子“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诲。
小专题 3
品味经典,成就日用(www.chuimin.cn)
——学子入太学读经求仕
《大戴礼记·保傅》载:“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端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达其不及,则德智长而理道得矣。”
太学是中国古代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自上古至夏、商、周三代,称呼与设立均有不同。汉武帝经董仲舒提议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及最高学府,太学主管——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太学于隋代改为国子监,国子监内仍设太学,直至清代。
与古代练习书写识字、音韵训诂的“小学”不同,太学内的“大学”以研究儒家经典义理为主。受“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学子们皆进入以“太学”为首的官方学校学习,以至仕途。儒家教育也就在历史长河中,经受着官与学、善与恶、追求真理与汲汲名利的漩涡击荡。
小专题 4
品味经典,成就日用
——君子修己立人
《论语·宪问》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儒家有圣贤,道家有真人,然而终究世无完人。得道真人玄妙,大圣大贤难至,君子似低于神圣境界,却是现实生活中较完美、易至的理想人格,为各家各派所推崇,尤其是儒家。
何以成君子?须敬己身而不随意亵渎。不仅如此,尚须予亲人以至天下百姓恩惠,使之安宁。“修己以安百姓”,虽为圣人难为之事,却可看出儒家之君子亦能入圣贤之境。仁人君子,修己亦不可忘使他人安立于世。
西周建立,天子分封诸侯,受教育权为贵族子弟所享。周王室东迁,贵族阶级多已没落,大夫、士人也随之失位。
满腹牢骚的失位者们在感慨之中迸出新的思想火花,群雄纷争也需要人才辅助,失位者又有一次大机遇。为得到认可,他们讲学传道,广收门徒,原本秘藏于官府内的礼乐诗书也随之流入民间。于是,各学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发不可收拾,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平民教育。这时,出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有关修己立人:儒家与教育的文章
所谓“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重点中学将“奥数”与升学挂钩的潜规则让家长和孩子无能为力。“奥数”并非适合每个人学习,也并非定要作为升学的考核标准。不过从小朋友说的“奥数”到“养家糊口”这一整套路线来看,似乎应当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分别再加上“高考名师”和“热门专业”这两股,“奥数人生”的八股文方算完整。......
2023-11-05
“蒙以养正,圣功也。”对处于蒙昧状态的幼童通过培养教育,使其具有纯正无邪的品质、正确的认识和行为,就达到了儒家教育的“圣功”。女子妊娠期间,睡姿不能偏斜,坐要中正,站不独倚。因此,儒家教育的“蒙以养正”从胎教开始,就要求女子在妊娠期间要注意环境,谨慎言行。胎教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则可以说,教育与其从娃娃抓起,倒不如先从父母抓起,从“蒙以养正”抓起。......
2023-11-05
汉代民间流行一句俗语:“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汉代被举荐为秀才的人却没念过书、大字不识,因孝顺、公正廉洁而推举的模范人物却让父母独居,未行孝父之道。但这种察举制实际上多为世族大家所垄断,从弄虚作假、相互吹捧中举荐出“孝廉”。明、清代只有经义,并演变为八股文形式。至于贡举、应试过程中的徇私舞弊、当举不举、举而非其才等行为,则要受到严厉惩处。......
2023-11-05
“中体西用”的说法很快流行开来。他们同样认可“中体西用”。在“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教育拉开了新的序幕,其中最令人炫目的则是那些新式学堂与赴欧美学习的留学生。由于在对外交涉中语言文字的隔阂,致使清政府外交损失极大。京师同文馆培养出齐如山这样的杰出人才,而他能够进京师同文馆读书,游学西欧再归国研究戏剧、历史,这与当时中国的“中体西用”教育实在有很大关系。......
2023-11-05
但屡屡四处碰壁、终身不受用于世的现实境遇与孔子的高远志向发生着激烈冲突。后世尊孔子为圣人,以儒家“内圣外王”、治国平天下为目标,自幼发愤苦读以图做官出仕、改变命运,却忘了还有“仕而优则学”与“学而优则仕”并行。我们忽略“仕而优则学”,全部瞄向了“仕”。而孔子对“子奚不为政”的回答,正是对误解“学而优则仕”的纠正,当代大学生们无用武之地的苦恼也可因此而解。......
2023-11-05
一系列问题摆在大学生面前。从高考填报志愿开始到大学毕业,所谓“冷门”“热门”专业,“211”“985”“双一流”经常挂在考生、家长、老师们嘴边。看着这段对联式的“末考”战术,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2023-11-05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独晚年作《春秋》,寓褒贬于其中。《春秋》大义,二字已明,夫子面对岁月荣辱的变迁,如此淡定。孔子寓微言大义于《春秋》之中,想必于讲学施教之日起已有远见卓识:儒家教育定然有益于世,万古流芳。弟子们听受《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是凭这部《春秋》,怪罪我也是凭这部《春秋》。”......
2023-11-05
并不能为了心智而不顾肉身情欲,甚至使其受损、暴乱,即“暴其气”。这期间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柳公权把持心志并正确导向自身,克服掉原有的骄傲、狂妄,并更生出刻苦发愤之情、敏锐细致之意。二程就批评过当时的学者仅以正确、深刻的道理来养心,并无适当的仪容、礼节、文饰、音乐、舞蹈、运动等来养自己的身体,没有做到心与身的内外合一,和谐相处。......
2023-11-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