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侵权责任法》首次将隐私权保护作为独立条款予以确认。2017年10月生效的《民法总则》不仅明确规定了对隐私权的保护,还明确提出“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时至今日,隐私权保护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在大数据时代,隐私权被扩大解释为一种公民所拥有的数字权利,但隐私权保护和个人信息数据保护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GDPR还设计了对未成年个人信息的特殊保护以及对敏感个人信息的限制处理。......
2023-10-20
一、隐私和隐私权
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秘密空间、私密活动、秘密信息。
隐私权就是个人有依照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侵害的权利。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民对于自己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人事项和个人信息,有权要求他人不打听、不收集、不传播,也有权要求新闻媒体不报道、不评论以及不非法获取;二是公民对于自己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生活,有权要求他人不得任意干扰,包括自己的身体不受搜查,自己的住宅和其他私生活区域不受侵入、窥探、窃取、利用、歪曲等。即使负有特殊职务的国家机关,如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也必须具有合理的理由,依照法定的程序方可介入调查公民的隐私,如依法监听、搜集、获取证词等,但掌握他人隐私者仍有守密的义务。
2020年颁布的民法典对于侵害自然人隐私权的行为进行了具体规定:(一)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二)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三)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四)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五)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六)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除此之外,民法典还规定了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二、侵害隐私权的方式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侵害隐私权行为是指新闻单位和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作品的采访报道过程中,未经他人同意侵扰他人居住安宁和人身自由,披露他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个人信息和个人事务,造成损害他人的行为。就新闻侵权而言,主要发生在采访和报道两个环节。
1.侵入私人空间
在采访过程中造成侵权的具体表现一般有:窃听电话、监视、侵入住宅、私拆信件以及偷窥他人的文件资料等侵入私人空间的行为。
2.公布、宣扬
新闻报道过程中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公布和宣扬了属于隐私权保护的不该公布的内容。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未经当事人同意,公布强奸等性犯罪案件受害人的姓名、地址和其他足以使人辨别的特征。新闻媒介对性犯罪案件受害人姓名、地址的保密是各国新闻界公认的一条准则,在职业道德规范中作了明文规定。对于此类事件不仅不能报道个人信息,法院在审理时一般也实行不公开审理的制度。第二,未经许可,公开当事人的违法犯罪历史及其他不光彩的历史。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已经受到法律制裁,社会及公众应该给其改过自新的机会。这些经历属于隐私,未经同意,不得报道。第三,不当公开他人的财产状况、家庭生活、婚恋情况、生理缺陷、疾病史等个人隐私。
三、侵害隐私权的抗辩(www.chuimin.cn)
1.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
2001年《关于确定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把“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作为“侵害他人隐私”的前提。表明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是侵犯隐私权的法定免责事由。
所谓公共利益的原则,是指凡是与公共利益有关的事项,或者出于公共利益需要必须公开的事项,不属于隐私。
社会公德是指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虽然公德并无成文的规定,但是社会可以承认和容忍的行为底线是客观存在的,对此法官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新闻媒介不应披露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无关的个人私事。如果这种个人私事涉及或妨碍了政治生活,或者报道对象处于政治生活之中,那么就不属于不应该公开的个人私事,而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
2.当事人同意
保护个人隐私权,并不是说私生活一律不许公开。隐私权具有自主性的特征,当事人只要自愿或者亲自将自己的某一私事公之于众,这一私事就成为非隐私,他就不能再对传播此事的行为主张隐私权。征得当事人同意,体现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可以认为是对抗辩理由的延伸。
3.隐私不具有“可识别性”
有些私人事项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但属于隐私,当事人不可能同意公布。这些涉及的隐私一般是私生活中某些应当批评的现象、某些有教育意义或公众感兴趣的事情及其他需要报道或披露的事情。对于此类内容,新闻媒体常用的做法是经过一定的技术性处理,使公众不可能从新闻中识别或者推断有关当事人,如略去姓名(使用化名)、模糊身份等。对于某些违法犯罪人及受害人,尤其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和涉及性问题的违法犯罪人及受害人,某些疾病患者需要刊登照片时,往往遮盖局部,电视或视频则打上马赛克,有时连声音也要予以处理,都是出于这一考虑。
4.公共人物应容忍的范围
就隐私保护而言,隐私权的范围因人而异的情况通常是存在的。由于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所处地位不同,以及他们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关程度不同,隐私范围也有所不同。隐私范围的伸缩尺度以当事人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程度为基准。参与公共事务越多,隐私范围越小,反之,参与公共事务越少,隐私范围越大。从这个角度来说,公众人物(包括政府官员和社会知名人士),由于他们的行为与社会公共事务密切相关,其隐私范围就要小于普通人。因此,对于其涉及公共利益的行为可作为侵犯隐私权的抗辩理由。
有关融合新闻报道伦理与法规:理论及案例分析的文章
2009年的《侵权责任法》首次将隐私权保护作为独立条款予以确认。2017年10月生效的《民法总则》不仅明确规定了对隐私权的保护,还明确提出“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时至今日,隐私权保护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在大数据时代,隐私权被扩大解释为一种公民所拥有的数字权利,但隐私权保护和个人信息数据保护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GDPR还设计了对未成年个人信息的特殊保护以及对敏感个人信息的限制处理。......
2023-10-20
1980年,国际经济合作组织通过了《理事会关于隐私保护与个人信息国际流通方针》,要求加盟国参照施行。世界上第一部与保护公民隐私权相关的法律是瑞典的《国家信息法》。1974年美国制定了隐私法,1977年德国制定了关于防止滥用个人信息的法律,1984年英国也制定了数据保护法。美国许多保护隐私权的规则见于判例中。......
2023-11-18
隐私和隐私权是每一个研究民法和新闻法的人士都必须涉猎的课题。本文仅对隐私和隐私权做一番学理上的梳理。张新宝认为“隐私,又称私人生活秘密或私生活秘密,是指私人生活安宁不受他人非法干扰,私人信息保密不受他人非法搜集、刺探和公开。”张新宝先生是中国最早研究隐私权的学者之一,其专著《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是中国最早的隐私权著作,因而他的关于隐私和隐私权定义在理论界有广泛影响。......
2023-11-02
不仅如此,剑湖湿地是一个物种丰富度较高,生活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较明显的高原淡水湖泊。在剑川,剑湖还是白族儿女世代生息的乐土,她被称之为“海”,是剑川人民的“母亲湖”。近年来,当地加强与北京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大理观鸟协会等的合作交流,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国家高原湿地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不断提升保护区科学监测水平。......
2023-11-26
智媒时代,数据成为传媒机构的核心资产,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尤为重要。[10]人格权编设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专章,共8个法条,建构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民法体系。据此,媒体偷拍、偷窥、盯梢、打骚扰电话都侵犯了隐私权。个人信息和隐私权具有交叉关系,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
2023-08-05
网络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对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隐私保护严格而且周密。这种双管齐下策略有效地维护了个人在网络和新媒体环境中的信息安全和隐私安全。相比而言,我国对于网络或新媒体环境下隐私权保护尚无专门的法律规范。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是目前我国执行隐私权保护的重要的法律依据。这涉及公民私人安宁生活权和私人信息隐私权。隐私权立法相对滞后。......
2023-11-02
它等于通货膨胀率加上失业率。在失业与通货膨胀中人们往往更注重失业状况。根据美国耶鲁大学学者的调查,人们对失业的重视程度是通货膨胀的6倍,因此人们对政府不欢迎程度的指数就等于6乘上失业率加通货膨胀率。......
2023-09-19
儿童在不同阶段对于秘密有不同的态度,这本身就是儿童自我形成的过程。另一种情况,则是对儿童的高度控制,对儿童秘密的粗暴干涉侵犯,甚至以此要挟迫使儿童就范,伤及儿童的自尊以及自我形成。秘密不是小问题,本书通过秘密这个渠道,实际上是探索了儿童自我的形成,对儿童进行重新认识。......
2023-10-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