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风气不正也是造成虚假报道的客观原因,如机构、企业、个人出于维护自身利益需要提供虚假信息,甚至通过各种手段要求新闻媒体进行虚假的宣传报道。政治与社会领域的原因属外因,但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从根本上说,这些虚假报道的产生仍与新闻工作者自身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新闻反转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记者调查不深入导致的反转,这类新闻与虚假新闻从产生原因上来说,是非常类似的。......
2023-11-05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媒体公信力的基础,也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准则。为防范失实报道,杜绝虚假新闻,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新闻记者开展新闻采访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禁编发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
(一)境内所有新闻机构的新闻记者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必须坚持持证采访。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核发的新闻记者证是全国新闻记者职务身份的有效证明,是境内新闻记者从事新闻采编活动的唯一合法证件。新闻记者在常规的新闻采访活动中应主动向采访对象出示新闻记者证表明身份,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新闻记者从事新闻采访报道必须坚持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深入新闻现场调查研究,充分了解事实真相,全面听取新闻当事人各方意见,客观反映事件各相关方的事实与陈述,避免只采用新闻当事人中某一方的陈述或者单一的事实证据。
(三)新闻记者编发新闻报道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不得发布虚假新闻,严禁依据道听途说编写新闻或者虚构新闻细节,不得凭借主观猜测改变或者杜撰新闻事实,不得故意歪曲事实真相,不得对新闻图片或者新闻视频的内容进行影响其真实性的修改。
(四)新闻记者报道新闻事件必须坚持实地采访,采用权威渠道消息或者可证实的事实,不得依据未经核实的社会传闻等非第一手材料编发新闻。
(五)新闻记者开展批评性报道至少要有两个以上不同的新闻来源,并在认真核实后保存各方相关证据,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客观、准确,新闻分析及评论文章要在事实准确的基础上做到公正评判、正确引导。
第二条 新闻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防范虚假新闻的管理制度。
(一)新闻机构要严格规范新闻采编流程,建立健全稿件刊播的审核制度。严格实行新闻稿件审核的责任编辑制度和新闻稿件刊播的总编辑负责制度,明确采编刊播流程各环节的审稿职责,坚持“三审三校”,认真核实新闻来源和报道内容,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客观、准确。
(二)新闻机构要规范使用消息来源。无论是自采的还是转发的新闻报道,都必须注明新闻消息来源,真实反映获取新闻的方式。除危害国家安全、保密等特殊原因外,新闻报道须标明采访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姓名、职务和单位名称,不得使用权威人士、有关人士、消息人士等概念模糊新闻消息来源。
(三)新闻机构要严格使用社会自由来稿和互联网信息制度,不得直接使用未经核实的网络信息和手机信息,不得直接采用未经核实的社会自由来稿。对于通过电话、邮件、微博客、博客等传播渠道获得的信息,如有新闻价值,新闻机构在刊播前必须派出自己的编辑记者逐一核实无误后方可使用。
(四)新闻机构必须完善新闻转载的审核管理制度。转载、转播新闻报道必须事先核实,确保新闻事实来源可靠、准确无误后方可转载、转播,并注明准确的首发媒体。不得转载、转播未经核实的新闻报道,严禁在转载转播中断章取义,歪曲原新闻报道事实,擅自改变原新闻报道内容。
(五)新闻机构要建立健全新闻作品的署名规则。刊播新闻报道必须署采访记者和责任编辑的真实姓名;不是亲自采编的稿件不得署名;刊播经核实的社会自由来稿应署作者的真实姓名。
(六)新闻机构必须完善民意调查结果的刊播制度。刊播涉及民意调查的报道,要使用权威规范的数据来源,谨慎使用网络调查、民间调查、市场随机访问等调查数据,报道中要说明调查的委托者、执行者、调查目的、调查总体、抽样方法、样本数量等,客观反映调查结果。
(七)新闻机构要严格人事管理制度,坚持新闻记者、编辑职业准入制度。要及时为通过考录和考评合格的记者、编辑办理新闻记者证等从业资格相关证件。所有采编人员必须是与新闻机构依照《劳动合同法》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严禁临时人员、无证记者和无职称的编辑执行采访任务或者担任责任编辑。严禁聘用有新闻采编不良从业行为记录且正处于限制从业期限的人员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第三条 新闻机构要建立健全虚假失实报道的纠错和更正制度,完善虚假失实报道的责任追究制度。
(一)新闻机构要建立健全受理公众举报、投诉、核查、处置和反馈工作的程序机制,正确对待虚假失实报道问题,认真听取新闻当事人对新闻报道内容的意见,受理社会公众对新闻报道内容的投诉,实事求是核查新闻采编环节和采访证据,及时公布核查结果,妥善处理新闻报道引起的纠纷。
(二)新闻机构要建立虚假失实报道的更正制度。凡经调查核实认定报道存在虚假或者失实的,新闻机构应当在本媒体上及时发表更正,消除影响;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赔偿损失。
(三)新闻机构要建立健全虚假失实报道责任追究制度。对新闻记者采访不深入、编辑把关不严导致报道失实的,新闻机构要通过本媒体公开道歉,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对新闻记者未实地采访,仅凭网络信息或者道听途说编写虚假报道的,新闻机构要公开道歉,新闻机构的主管单位要追究新闻机构主要负责人以及记者、责任编辑、分管领导等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蓄意炒作虚假新闻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损害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除严肃处理责任人外,新闻机构的主管单位还要追究新闻机构主要负责人责任。(www.chuimin.cn)
第四条 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加强行政监督,严肃查处损害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虚假失实报道。
(一)新闻机构及其新闻记者违反本规定的,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视其情节轻重,可采取下列行政措施:
1.通报批评;
2.责令限期更正;
3.责令公开检讨;
4.责令新闻机构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
(二)新闻记者编发虚假新闻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或者发表失实报道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等问题的,由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据《出版管理条例》、《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其新闻记者证,并列入不良从业行为记录,5年内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终身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三)新闻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据《出版管理条例》、《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停业整顿或者吊销出版许可证:
1.刊播虚假新闻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发表失实报道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2.未按本规定建立健全并实施各项新闻采编管理制度的;
3.拒绝对已确认的虚假新闻报道发表道歉、更正的;
4.未尽到管理职责,致使本新闻机构从业人员违反有关法律规定,被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罚的或者被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五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20-02-01 http://www.sapprft.gov.cn/sapprft/contents/6588/321085.shtml)
【注释】
[1]杨保军:《认清假新闻的真面目》,《新闻记者》,2011年第2期,第4页。
[2]杨保军:《认清假新闻的真面目》,《新闻记者》,2011年第2期,第4页。
[3]周振宇:《进一步厘清虚假新闻概念的几个层次》,《新闻记者》,2011年第6期,第62~65页。
有关融合新闻报道伦理与法规:理论及案例分析的文章
社会风气不正也是造成虚假报道的客观原因,如机构、企业、个人出于维护自身利益需要提供虚假信息,甚至通过各种手段要求新闻媒体进行虚假的宣传报道。政治与社会领域的原因属外因,但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从根本上说,这些虚假报道的产生仍与新闻工作者自身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新闻反转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记者调查不深入导致的反转,这类新闻与虚假新闻从产生原因上来说,是非常类似的。......
2023-11-05
各新闻单位要根据上述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实施细则,认真贯彻执行。要接受社会监督,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各新闻单位要分别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确定专人负责,认真受理。对严重违反规定的单位,由广播电影电视部和新闻出版署给予行政处罚。要选择典型案例公开报道,推动禁止有偿新闻的工作深入持久地进行,务求取得实效。......
2023-11-05
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各类虚假信息的传播依然构成了对传播秩序的严重损害。在这个“新闻生态系统”中,既有假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也同时进行着对假新闻的核查和反击。在融合语境下的许多案例中,假新闻的辟谣方既包括新华社、央视新闻、澎湃新闻等专业新闻机构,也包括做出权威调查和发布的政府相关部门,更不可忽视的则是网民的质疑和自行调查对揭露虚假新闻的作用。与媒体融合趋势相协同,虚假新闻报道也呈现出“融合”特征。......
2023-11-05
在东西方的伦理理论中,都提到了“中庸之道”的伦理原则。“无知之幕”可以促成有效的伦理对话,在尽可能考虑各方立场的情况下达成伦理共识。第二步,寻求专家的意见,了解变通的方法,即寻找其他的方法可以达到同样的目标又可以避免伦理问题。......
2023-11-05
杨保军分析虚假新闻的指称对象时,提出了假新闻、失实新闻和策划新闻等概念。假新闻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新闻工作者的主观原因造成的,其具体表现常见的有以下类型:1.捏造通篇虚构,情节奇趣引人,影响广。此类虚假新闻的造假成本高昂,并不常见。......
2023-11-05
第四条 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对侵犯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适用《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第十二条 没有证据表明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明知侵权事实存在的,或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接到著作权人通知后,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的,不承担行政法律责任。......
2023-11-05
2007年7月8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纸做的包子》,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节目最后还通过一位卫生执法人员,提醒观众识别“纸箱馅”包子的方法。该新闻被媒体报道后,北京市工商、食品安全部门对此报道高度重视,迅速组织执法人员,每天对北京早点市场进行彻底检查,均没有发现早点市场存在“纸箱馅包子”。北京市公安部门介入后组成专案组全力核查。......
2023-11-05
新闻媒体暴力的提出其目的是促使新闻工作者对于实践中的暴力行为更为警惕,防止人文关怀的缺失。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重视人文关怀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在新闻报道中努力体现人文关怀是媒体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但是在不少新闻报道中,也存在着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尤其是在灾难事件、涉性事件、自杀事件和医疗事件等特......
2023-11-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