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范失实报道,杜绝虚假新闻,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定本规定。第一条 新闻记者开展新闻采访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禁编发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第四条 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加强行政监督,严肃查处损害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虚假失实报道。......
2023-11-05
虚假新闻在新媒体进入新闻传播生态圈以后,不论是样态还是创作主体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受众的质疑思维被培养了起来,虚假新闻的总量从发生频率的角度来说无疑是增长了,但却呈现出新的特点。
从2002年《新闻记者》开始杂志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到2019年虚假新闻变成了九条。其原因《新闻记者》杂志从治理成效和生产主体的变化两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一方面,不能否认近年来持续的虚假新闻专项治理确实产生了一定效果;另一方面,虚假新闻的‘衰落’也是专业新闻业在当下新媒介环境中日趋式微的一种表现。”
一、边界变得更为模糊
1.虚假新闻生产主体更多元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信息发布的门槛,自媒体的发展速度异常迅猛。传统上,定义虚假新闻的一个标准就是其生产和发布主体。一般的研究将虚假新闻的范围确定为专业媒体和门户网站发布的新闻。社交自媒体发布的虚假信息,因其非专业属性一般不纳入研究范围。但在融合环境下,一方面,社交自媒体跟专业媒体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另一方面,自媒体上发布的虚假新闻其影响力丝毫不逊于传统专业媒体。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各类虚假信息的传播依然构成了对传播秩序的严重损害。比如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问题食材事件、日本宣布攻克白血病,以及“寒门状元之死”,等等,都曾被认为是“新闻”而广为流传。必须看到,随着传媒环境的急剧变迁,社交媒体、算法分发平台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主要的渠道,普通用户也成为新闻生产的主体,专业媒体不再是唯一的,甚至不再是主要的新闻生产者和传播终端,用户对于什么是新闻、什么是虚假新闻的认识,建构了今天的传播秩序。
非专业化的信息生产和传播者受自身条件限制,难以保证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反过来,接收信息者的媒介素养也远没有达到可以辨识真假的水平。再加上有些源自网络的虚假新闻经传统媒体洗白后,其真假更加难以辨别。这与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生态和与此相关的新闻工作常规程序的变化有关,也与非专业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专业新闻理念的混乱和模糊密切相关。
2.新闻传播的流程发生变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认真求证核实等常规性职业要求,在互联网时代被一些人忽略和淡忘了。在追求传播速度的压力下,一些人混淆事实与传闻、信息与新闻、网帖与新闻的界限,将“网传”“网友说”作为新闻采集、加工和报道的依据,并且错误地认为自己只是转载,不用承担虚假不实的责任。
3.信源核实更加困难(www.chuimin.cn)
由于网络消息在经过多次转载后更加难以确定其消息源,给核实造成了更大的困难。另外,在市场环境下,一些以制造虚假信息牟利的公司和个人的介入,使得虚假新闻的辨别难度加大。
新闻和信息、专业和业余的清晰边界已变得越发模糊,欧盟2018年的一份报告指出,鉴于虚假新闻(fake news)这个概念已经不足以解释现状的复杂性,建议将之替换为虚假信息(disinformation),指那些经过“有意设计、提供和推广以造成公共伤害或谋取利益的虚假、不准确或误导性信息”。这种边界的模糊会相应地对虚假新闻的界定和研究产生影响。
二、社交媒体平台在打击虚假新闻过程中更加高效
社交媒体平台构成的“新闻生态系统”完成了虚假新闻生产——传播——打假整个过程。试图区分专业媒体/自媒体的新闻生产与新闻传播的尝试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专业媒体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新闻,介入社交网络传播;自媒体往往成为专业媒体的信息源,后者转载或再加工前者的新闻,之后再通过社交媒体传播。传播者与生产者可能持有完全不同的目的,但追求点击量的内驱力却是相同的。
在这个“新闻生态系统”中,既有假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也同时进行着对假新闻的核查和反击。在融合语境下的许多案例中,假新闻的辟谣方既包括新华社、央视新闻、澎湃新闻等专业新闻机构,也包括做出权威调查和发布的政府相关部门,更不可忽视的则是网民的质疑和自行调查对揭露虚假新闻的作用。一般是虚假新闻刚出现,就有其他自媒体进行质疑、打假,在这样一个快速流转的信息运行中,专业媒体还来不及反应,虚假新闻已经得到了澄清。这也是人们感觉虚假新闻并未减少,但是按过去的标准进行界定时的案例却不多的重要原因。
三、专业媒体对虚假新闻的生产持续削弱其公信力
在竞争愈加激烈的媒体环境下,专业媒体本应以其新闻实践的专业性在鱼龙混杂的内容生产者中展示权威性,但在当下实践中,专业媒体仍在持续生产着错误信息(misinformation)。囿于自身的职业伦理,专业媒体较少捏造新闻或蓄意曲解事实,但无意识的疏失所生产出的错误信息,对于专业媒体日渐下滑的公信力可谓雪上加霜。这些新闻多数有其事实来源,只是在报道过程中出现失误,导致偏差,包括旧闻重发、曲解原意之类的错误。归根结底,还是这些专业媒体一味求快,疏于内容核实和审查把关。
媒体融合背景下,互联网在为传统媒体设置议程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互联网的信息如果虚假,那影响将是巨大的。与媒体融合趋势相协同,虚假新闻报道也呈现出“融合”特征。在虚假新闻的传播链条上,各种终端和主体的参与形成传播矩阵,虚假信息的识别更加困难。
有关融合新闻报道伦理与法规:理论及案例分析的文章
为防范失实报道,杜绝虚假新闻,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定本规定。第一条 新闻记者开展新闻采访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禁编发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第四条 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加强行政监督,严肃查处损害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虚假失实报道。......
2023-11-05
公正,是指新闻报道应秉持公平、平等的态度。新闻报道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已成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普遍遵循的一条原则,这也是新闻传播内在规律的要求。这些公民新闻工作者不仅为新闻报道提供内容,也是公众的耳目。虽然公民新闻工作者往往对某个特定的公共政策、倡议或问题具有强烈兴趣,并且乐意就该问题撰写极具深度的报道或者发布极具深度的博客,但对总体的情况却未必了解。......
2023-11-05
◇诡辩能将一个虚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动听诡辩是一种逻辑错误,但并非任何逻辑错误都是诡辩。这时的错误判断就成为整个诡辩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成为诡辩的核心依据。任何一个论证都是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三个要素组成的。遵守这些规则,是作出正确论证的必要条件;违反了这些规则,论证一定是错误的。......
2023-12-04
在融合新闻语境下,这些规律应适应新的表现形式。新闻活动因人的存在而存在,离开了人这个因素,新闻传播活动就丧失了意义。一方面,新闻报道的主要对象是人类及其生活状况;另一方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对象也是人。人是新闻存在的理由,新闻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与人密切相关的事业。相较于大众传媒时代,在融合新闻背景下,互动式的传受关系取代了单向的传受关系,新闻活动更需要尊重受众的价值、人格以及他们的需求。......
2023-11-05
在我国,“伦”指的是人伦、伦常,“理”指的是纹理、道理,“伦理”意为人际关系规范的原则。不过道德相对主义的哲学则与道德普遍原则对立,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不存在普遍的道德原则。调节功能人类拟定道德原则的目的是调节利益关系,实现本阶级利益最大化。不同民族间道德的原则标准亦有所不同。......
2023-11-05
第四条 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对侵犯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适用《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第十二条 没有证据表明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明知侵权事实存在的,或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接到著作权人通知后,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的,不承担行政法律责任。......
2023-11-05
存储位置多样性物联网中的信息可存储在不同的节点上,这对信息融合处理方法和技术提供了更多选择,可设计出更优化的融合算法。在大规模物联网中,提高决策/识别准确性和智能性则是向信息融合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从根本上说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高层次的信息融合模型或方法。......
2023-06-23
依据有偿新闻接受贿赂的主客观原因和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体现,一般表现为有偿新闻、有偿不闻和新闻敲诈几类。软文,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广告。新闻媒体或新闻工作者收受贿赂,以新闻之名行宣传和营销之实,使软文的出现披上了新闻的外衣。尤其是在网络媒体上,软文与新闻的界限逐渐消解,普通网民难以辨识其区别。这是有偿不闻现象的具体表现形式。......
2023-11-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