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虚假新闻的类型及成因分析

虚假新闻的类型及成因分析

【摘要】:杨保军分析虚假新闻的指称对象时,提出了假新闻、失实新闻和策划新闻等概念。假新闻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新闻工作者的主观原因造成的,其具体表现常见的有以下类型:1.捏造通篇虚构,情节奇趣引人,影响广。此类虚假新闻的造假成本高昂,并不常见。

杨保军分析虚假新闻的指称对象时,提出了假新闻、失实新闻和策划新闻等概念。[2]赵振宇在《进一步理清虚假新闻概念的几个层次》一文中提出了假新闻事件、假新闻报道、新闻炒作、新闻失实等概念。[3]

一、失实新闻

失实新闻是指具有新闻事实根据,但却没有全面、正确、恰当报道新闻事实而形成的新闻。

失实新闻在实践中的表现主要为遗漏。遗漏的有可能是事实片段、侧面、事项等。依据遗漏程度可分为一般性失实新闻和严重性失实新闻。一般失实,是指新闻报道中被遗漏的信息还不足以造成人们难以把握新闻事实的大致真实面目。严重失实是指新闻中遗漏的信息具有关键性,遗漏之后会造成人们难以把握新闻事实的大致面貌。

二、假新闻

假新闻就是以不实“新闻事实”为依据而报道出来的“新闻”,即假新闻是没有任何客观事实根源的“新闻”。或者说,以虚构出来的“新闻事实”为本源的“新闻”就是假新闻。假新闻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新闻工作者的主观原因造成的,其具体表现常见的有以下类型:

1.捏造

通篇虚构,情节奇趣引人,影响广。此类虚假新闻的造假成本高昂,并不常见。

2.掺假

采用的手法或真真假假,鱼目混珠;或捕风捉影,虚构情节;或移花接木,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要素似乎都有。如:采访对象掺假,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掺假,直接引语掺假,形式掺假等。

3.剽窃

剽窃通常与掺假有些类似,属于部分造假,通篇抄袭剽窃的新闻很少见。(www.chuimin.cn)

4.篡改

篡改,既可能大量发生在新闻摄影作品中,也可能出现在新闻报道的翻译和“编译”版中。

新闻摄影不同于记录摄影和报刊上的特效摄影,不能允许有不同于原始照片的改变和添加,即便是加深或浅化了色彩,也是不被接受的行为。新闻报道中的篡改主要出现在图片内容、图片拍摄方式和代表的事实、译文、新闻事实、当事人身份和影响力等方面。

5.隐瞒

隐瞒主要是指拥有自主权的新闻媒体和记者的政治性包庇和经济性缄口,即能够从事新闻报道,但出于政治利害关系和经济利益考虑,明知发生了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事件而三缄其口,装聋作哑。

三、策划新闻

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在新闻报道环节,新闻工作者需要对报道的相关事项进行策划,这是新闻策划。而策划性新闻是指新闻媒体或其他组织、群体、个人等故意策划、塑造甚至制造出来,专门为新闻报道量身打造的事实或事件。这类事实或事件就是“策划性新闻”,简称“策划新闻”。它是与客观发生的“自然性新闻”相对应的。

1.导演

“导演”,最早的形式是新闻摄影中的摆拍。随着电视的崛起,一些媒体和记者出于对现场感和决定性瞬间的“捕捉”、对控制成本的考虑以及宣传需要,不顾新闻工作的底线,采取摆拍和导演的不道德手法。

2.策划

策划新闻多为公关性策划,由于策划主体的差异,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媒体之外的其他主体策划,为了吸引社会公众,特别是新闻媒体的注意力而策划。二是新闻媒体为了自身利益与其他组织“合作共演”的公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