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曹爱文:新闻报道伦理与法规的经典案例

曹爱文:新闻报道伦理与法规的经典案例

【摘要】:2006年7月10日,曹爱文在河南郑州黄河花园口采访儿童溺水事件,在120还没有赶到的情况下,她抛开采访工作,电话请教救人方法,奋不顾身抢救孩子,被网友称为“中国最美女记者”。评析:2006年,河南电视台女记者曹爱文放弃采访抢救当事人的事迹,引来了各界好评,并被众多网友誉为“中国最美女记者”。7月22日,河南省委宣传部和河南省记协联合召开了“河南省新闻战线学习曹爱文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

2006年7月10日,曹爱文在河南郑州黄河花园口采访儿童溺水事件,在120还没有赶到的情况下,她抛开采访工作,电话请教救人方法,奋不顾身抢救孩子,被网友称为“中国最美女记者”。

曹爱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些对话,展示了记者在此种伦理困境下,可能面临的选择困境和舆论环境

生命比一条报道重要

记:在你们办公室门口的考核表上看到,你的排名很靠前,同事们也都夸你勤奋敬业。但这次你却把工作抛在一边,当时犹豫了吗?

曹:生命比一条报道重要。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只希望自己能多掌握一些急救方法。

根本没有时间去策划作秀。我问心无愧

记:网友把你说成是“中国最美丽的女记者”,你怎么看?

曹:遇事站出来的人少了,救人才会成为新闻,大家这么关注我其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至于网友怎么评论,我不会太在意。我建议不要报道我,还是带着大家一起去反思吧。

记:但是,也会有人说,你采访时带着摄像机,这样做也许是在作秀。

曹:如果他们在现场,就会知道当时根本没有时间去策划这样的作秀。我问心无愧,人家爱咋说就咋说吧,我认为选择救人只是一种本能。

再碰到类似的事,我肯定能做得更好(www.chuimin.cn)

曹:不过我听说还有人批评我“救人姿势不对”,这种说法我很介意。

记:为什么?

曹:也许是因为人家说得有道理。虽然我真的已经尽力了,但还是很遗憾。这次事故之后,频道又组织了4期“急救医疗知识普及班”,每期一天,我重复参加了4次。再碰到类似的事,我肯定能做得更好。

人们过多关注这件事是一种悲哀

曹爱文一直觉得“很平常”。“我只是做了一个有良知的人所应该做的。”她说,救人很正常,见死不救才应该成为新闻。刚开始有家媒体报道中有几句提到她,当时“心里暗暗高兴,满足了一点女孩子的虚荣心”。可是几天后,她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采访者纷纷找上门来,“我感觉很有压力,我只是一个普通记者,做了一点应该做的小事,不应该这么受关注”。她说,人们过多关注这件事是一种悲哀,说明我们的社会有良知的人少了,关键时刻愿意挺身站出来的人少了。(详细报道见2020-02-10 http://news.sohu.com/20060724/n244408275.shtml)

评析:

2006年,河南电视台女记者曹爱文放弃采访抢救当事人的事迹,引来了各界好评,并被众多网友誉为“中国最美女记者”。7月22日,河南省委宣传部和河南省记协联合召开了“河南省新闻战线学习曹爱文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锐评价说,“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考试面前,我们的记者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事实上,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饥饿的苏丹》到摄影记者“守坑冒雨抓拍市民陷入水坑摔倒全过程”,从某电视台有奖竞猜俄罗斯人质死亡数字到摄影爱好者拍下“目击打工仔游长江溺水全过程”,社会的关注已经超出事件本身的意义,也折射出了记者的良知以及新闻价值取向。

然而,当曹爱文选择了救人时,却也有人质疑她作秀。面对伦理困境,对于记者而言,掌握伦理抉择的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尽最大可能做出最优的选择,即便不能,也能给自己的选择找到依据,从而避免让自己陷入无法解脱的内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