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凯文·卡特的《饥饿的苏丹》拍摄:伦理困境分析

凯文·卡特的《饥饿的苏丹》拍摄:伦理困境分析

【摘要】:1993年,苏丹战乱频繁的同时发生了大饥荒,南非的自由摄影记者凯文·卡特来到充斥战乱、贫穷、饥饿的非洲国家苏丹采访。凯文·卡特抢拍下这一镜头(图3)。图3 饥饿的苏丹 1993年3月26日,美国著名大报《纽约时报》首家刊登了凯文·卡特的这幅照片。就在普利策颁奖仪式结束2个月后,即1994年7月27日夜里,警察在南非东北部城市约翰内斯堡发现凯文·卡特用一氧化碳自杀身亡。

1993年,苏丹战乱频繁的同时发生了大饥荒,南非的自由摄影记者凯文·卡特(Kevin Carter)来到充斥战乱、贫穷、饥饿的非洲国家苏丹采访。一天,他看到这样一幅令人震惊的场景: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济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动了,趴倒在地上。而就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贪婪地盯着地上那个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着即将到口的“美餐”。卡特说,他等待了20分钟左右,期待秃鹰振翅飞离,但它没有飞走。凯文·卡特抢拍下这一镜头(图3)。

图3 饥饿的苏丹 (凯文·卡特 摄)

1993年3月26日,美国著名大报《纽约时报》首家刊登了凯文·卡特的这幅照片。接着,其他媒体很快将其传遍世界,在各国人民中激起强烈反响。这就是后来获得普利策新闻大奖的那幅照片。

就在普利策颁奖仪式结束2个月后,即1994年7月27日夜里,警察在南非东北部城市约翰内斯堡发现凯文·卡特用一氧化碳自杀身亡。他在汽车的排气管上套了一截绿色软管,把废气导入车内。人们在他的座位上找到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有一种说法很广泛地流传开来:凯文·卡特之死是记者追求“好的”新闻、“精彩的”镜头,与社会公德之间尖锐冲突的结果。“好的”新闻、“精彩的”镜头,往往意味着媒体和记者在名誉与金钱上的双丰收,但有时处理不当,也会引起大众的不满。对于凯文·卡特来说,那张照片传遍世界后,人们纷纷质问,身在现场的凯文·卡特为什么不去救那个小女孩一把?据说甚至就连凯文·卡特的朋友也指责说,他当时应当放下摄影机去帮助小女孩。

评析:

卡特拍下了一张传世之作,可是他被认为一味拍摄而没有施救因而受到猛烈批评,有人称他为“在场的另一只秃鹰”。这是他作为摄影记者追求精彩镜头与社会公德之间尖锐冲突的结果。这样的困境属于伦理上的两难处境。(www.chuimin.cn)

如何看待这种冲突?美国全国摄影师协会前会长威廉·桑德斯说:“你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其次才是新闻工作者。”相反,大牌电视记者迈克·华莱士强调记者的职业使命只有挖掘并报道真相,而且只有真相才会最大限度地有益于世界。其实,这样的冲突很多,获得第七届中国新闻奖的摄影作品——杨小兵的《上学》(图4,选入本书时未成年人面部打上马赛克)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

图4 上学 (杨小兵 摄)

再如,2005年5月9日,福建《东南快报》记者柳涛在雨中的厦门街头苦苦等候了一两个小时,拍摄了一组雨中骑车人路遇马路陷阱摔倒的图片(图5为其中两幅图片),照片极具现场感和冲击力。此组照片经报纸和新华社的刊发进而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在全国引发了一场“记者传达新闻的责任和社会公德之间应如何平衡”的大讨论。这组照片也让名不见经传的柳涛瞬间卷入翻天覆地的是非评论之中,一时间,各方争鸣,毁誉参半。其实柳涛无论是举起相机还是去把那个坑填平,只要果断出击,他都没有做错。

图5 骑车人雨中摔倒 (柳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