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活动,为了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精心的设计是必要的。按照问题的解决过程,发现问题、选择和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试行方案以及评价和修改方案就构成了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可见,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备课有一定的区别。......
2023-10-31
从哲学角度看,主体与客体为一对哲学范畴:主体指人,是能够认识和作用于客体的,而客体就是被主体(人)认识、反映及作用的对象。具体到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客体关系则可以相互转化,互为主客体。在教学这种特殊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是主客体相互转化的关系,但这种特定活动里的主客体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我们一般认为,从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及运行来看,教师发挥的主体作用更大一些,尤其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教师通过自己的品质、学识及能力等全方位地影响学生,学生是教师作用的客体;但单纯从学习的角度看,学生的主体性又是教师不能代替的,学生是其自身成长发展的决定力量,教师是其学习的客体。因此,在教学中,单纯的视教师或学生为客体,而忽视教师或学生的任何一方的主体地位,都是错误的。我们必须辩证地处理师生的主客体关系,要强调双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双主体作用,以便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1.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引导性、定向性
没有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就不会有成功的教育。教师作为“闻道在先、术业有专”的特殊群体,要按照社会的要求,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这主要表现为:主导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实施,管理教学过程,启发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控着学生身心发展进程的总方向。为发挥这些作用,只有单纯、美好的愿望是不能实现的,必须要有合理的措施。为此,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主体性,首要的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以爱育爱,教师在爱学生中彰显自己的主体性。爱是最好、最大的教育力量,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灵魂。教师首要品质是要爱学生,否则就失去了做教师的资格,可以说,爱的教育作用不管如何强调都不为过,爱可以滋润每一个学生心灵,爱可以点燃每一个学生的希望,爱可以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爱可以助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爱也可以成就每个教师的自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具有普遍性的,是普爱、大爱、持久的爱、无选择的爱。这种爱应指向每一位学生,无论学生品质、学习、身体、家庭、民族、性别等方面有哪些差异,都是教师的教育对象,这是不可选择的。正如孔子所倡导的“有教无类”一样,教师要做到“有爱无类”。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师爱应是‘爱满天下’”。我们每个人也许都会有这样一种体会:一个学生,在好教师、爱学生的教师的教育下,会成长为优秀学生;而如果是在差老师、不爱学生的教师的教育下,则有可能成为落后的学生。这也必须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认识,每位教师都要以成为一名“爱生”的老师为教育教学指向。可以说,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检验、衡量教师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准,尤其体现在教师对待学习、品德后进的学生的态度上,对待后进生的态度好坏更是师爱素养高低的根本体现。我们应把教师如何认识后进学生,如何帮助后进学生发展和提高,作为一个教师是否热爱、尊重学生,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正如我国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一直倡导的“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这说明教师无条件地爱所有的学生,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这正是教师的伟大之处。在我国的教育界,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忽视甚至“遗弃”落后学生的案例俯拾即是,有的甚至导致学生走上自暴自弃、自杀、违法犯罪的道路,这需要进一步引起我们的重视。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走向光明,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之人,而不是把学生推向黑暗,送进监狱。如果教师不能做到毫无条件地爱所有学生,而是忽视、讽刺、挖苦和责骂学生,则学生视学校为心灵的恐怖场所或才智的“屠宰场”不足为奇。如果教师的爱不能充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则教育的力量会大打折扣。
教师主动地创新教学,更好地诠释自己的主体性。教学需要创新,任何看似平常、普普通通的一堂课,都具有无限的创新空间。教学创新既是教师成长的渠道,更是培养人才的不竭动力。教学创新万变不离其宗,创新的基础是离不开教师的学习、钻研的,创新的前提是需要教师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非凡的智慧,创新的核心是对学生的无限热爱,创新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创新的原则是在尊重教育规律基础上各展百家之长,古今中外的创新教学莫不表现出这些特点。诸如创“因材施教”的孔子,善“产婆术”的苏格拉底,倡“做中学”的杜威,重“发现教学”的布鲁纳,为“情境教育”奋斗不息的李吉林等名师,他们以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理论和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学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可以说,一名优秀的教师,他的本质生活就是教学生活。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体,是有意识、有情感的,同时,他们由于家庭背景、社会影响的不同而在诸多方面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征。这决定了教师对于学生的教授活动富于复杂性、独特性、创造性。教学与生产工人用同一模具塑造统一件、标准件有着本质区别。而且,教育教学活动也不容许、不应该出现次品、废品。因此,个体的差异和个体发展的重要性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创造性地促进学生发展,使之形成优良的个性。创新教学可以体现在各个环节上,从教学过程上分析,教学氛围的创造、教学设计的构思、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原则的运用、教学结果的使用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教师驾轻就熟、反复推敲、反思改进。总之,只有在教学中自为、自创,教师才能体现出自己最高水平的主体性;只有教师准确地、合理地把控了自己的主体性,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www.chuimin.cn)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应以学生为核心。良好的学习必然是一种自主、自觉、自愿、自由、自为的行为,离不开学习主体的主体性的确立和提升。因此,教学决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缺少学生积极、鲜活的生命活动,单纯地将学生作为被动的、适应的教育对象,单纯地采用“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生硬的灌输教学,必然遏制学生自觉自愿精神的形成,而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对话性”“开放性”“启发性”的教学,使教学更具有吸引力,达到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自我教育、创新超越的目的,促使其成为有自主选择、勇担责任、积极创造的主体意识的人。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是要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根本上就是如何看待学生发展的问题。学生发展问题则涉及学生发展机制、学生发展的影响因素等基本问题,这两个主要问题实际上是交织在一起的。从辩证法角度讲,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内因,任何外因(诸如教师、家长等)都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学生发展的主要机制就在于内化(外为己用)和外化(通过改变环境,而改变自身)。一般认为,凡是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客体的因素转化为主体的因素,实际操作转化为智力操作,都属于心理内化的范畴。[1]而内化又可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形式。就有意识内化而言,积极主动、目的明确,并在反馈、调节、修正中不断深化是其主要特征。如学生在教师的指示下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创造能力、身体素质的过程就主要表现为有意识内化。[2]无意识内化对人的发展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虽然它具有渐进性和潜在性。这也是为什么要重视隐性课程的原因。但一般说来,有意识内化对人的发展起的作用更大。外化是主体以内化的结果作用于外部世界的活动,而这两种机制都是主体自身选择的结果。换而言之,都是主体主动参与的结果,是主体性的体现。既然学生发展都是通过自身努力,在内化、外化的双向过程中得到发展的,那就没有什么理由可以不围绕学生而展开教育,因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确立学生的核心地位是教育教学应有之义。
学生主体性的确立和提升,离不开教师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教师发挥主体作用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教学相长,而不是阻碍或扼杀之。教师主体性作用在不同年龄段以及在不同学生那里都是不尽相同的,一般而言,学生年龄越小、发展水平越低,教师的主体性作用越强,教师引导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任务更重。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任何形式的所作所为,都不能代替学生的发展,至多只能起到助跑器的作用。正如这样,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角色正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3]因此,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发展,最终达到学生自我发展的层次。
总之,教学需要确立双主体地位,发挥双主体作用。这有利于充分发挥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与融合作用,调动学生生命自觉性、主体能动性和自我建构性,达到促进学生能够充分占有和发挥自己本质的目的。
有关课程与教学问题专题研究的文章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活动,为了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精心的设计是必要的。按照问题的解决过程,发现问题、选择和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试行方案以及评价和修改方案就构成了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可见,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备课有一定的区别。......
2023-10-31
宁夏在中阿经贸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刘振堂(上)宁夏长期探索同阿拉伯世界交流合作的途径,终于由宁夏主办中阿经贸论坛,为宁夏打造一个新的国际经贸合作平台,令人欣慰。(下)宁夏是我国同阿拉伯国家合作关系中,地位独特、优势凸显的省份。为此建议宁夏在中阿经贸合作中应:1.经贸主导,因国而异,各有侧重。......
2024-08-07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是“教师中心”的:教师是智慧与真理的化身,是拥有知识的权威;而学生,则往往被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甚至是知识的“容器”。学生有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有主动获取知识的愿望,他们个个身上都潜藏着巨大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因而,新课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2023-08-01
时尚在永不衰竭的变化和更新中具有了生命力,也具有了影响主体身份构造的能力。时尚可以从最基本层面出发建构主体形象、构造主体精神气质。具体来说,时尚对主体的建构作用可以从科技、文化、审美等几个层面来考察。其次,文化层面是时尚构造主体的必要条件之一,为技术构造的主体赋予意义和价值。......
2023-06-18
在时尚与主体交互构造的过程中,使用和穿戴时尚的主体会赋予时尚以鲜活的生命。在阶级身份日益弱化的现代民主社会中,主体的内在气质是成为时尚领袖的必要条件之一,时尚的光辉需要生命主体多种形式的滋养。换言之,是众多生命主体共同努力的结果。从间性理论的视角来看,无论是时尚对主体的构造,还是主体对时尚的构造,都不是单独发生的事件,而是彼此交织在一起的。......
2023-06-18
铁路的客货运输和技术作业大都在车站范围内进行,铁路车站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合理地布置和有效地运用车站和枢纽的各项设施,是保证列车安全、正点运行和加速列车周转的关键环节。提高铁路车站设计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车站内部各项设施能力的协调以及车站与区间能力的协调是保证铁路通过能力、输送能力的先决条件。......
2023-08-21
以嘉兴模式为例,我们看到多元社会主体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持续互动、相互协商、达成共识,从而推进了社会参与进程。嘉兴模式中所呈现的社会治理经验,是一种崭新的政府职能转移形式。在嘉兴的环境公共治理过程中,政府并非一放了之,因而在强调多元参与的同时,并不否定政府在环境事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即保障公众参与的有序性。......
2023-11-23
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泰勒关于“学习经验”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本质。“先生仅是领路人”一语中的,点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因此,明确学习的根本动因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把教师的外部教导转化为学生的内源性动力,以学为本,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2023-08-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