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及措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经济、政治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快,从而带动了全球范围内教育方面的一系列革新,这些革新很大一部分都是围绕着课程改革而展开的。毫不例外,英国也抓住了良好契机,开始了多轮次的教育和课程改革。1997年以首相布莱尔为首的英国当局开始了迎接新世纪的又一轮教育和课程改革。......
2023-11-05
美国作为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大国,在教育上也雄心勃勃、当仁不让。历任总统以“教育总统”为荣,希望建立全球领先的教育体系。正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就职后的第一次国会演讲中所强调的,“到2020年我们将再次成为世界上大学毕业率第一的国家,”“今天在教育上战胜我们的国家,明天就能在经济上战胜我们”[1]。独占鳌头的极大勇气、信心以及强烈的国家危机意识显而易见。为了迎接挑战,继续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提出了旨在追求教育公平和卓越为根本目的的系列改革措施。
早在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启动了著名的“2061计划”,并于1989年推出了阶段性成果《普及科学2061计划:为了全体美国人民的科学》的报告。该计划的目的是为了使美国当今的儿童——21世纪的主人,能适应76年后,即2061年哈雷彗星再次临近地球的那个时期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该计划是一项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旨在帮助所有美国人提高他们的科学、数学及技术素养。该计划曾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显著的科学教育改革之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6),对美国教育改革的影响力实属罕见,直到今天对美国的教育改革,尤其是科学教育改革仍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影响作用。
1.老布什总统时期的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状况
1989年,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老布什)任美国总统,并自称“教育总统”。同年9月,老布什召集各州州长举行了全美第一次教育高峰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即是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发表了题为《全国教育目标》的报告,会议要求为全美公民提供世界一流的教育。《全国教育目标》的观点后来成为1991老布什签署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法案的最主要内容。这是由美国教育部起草的纲领性文件。法案的战略宗旨:“彻底改革美国中小学教育模式,不拘一格地创办全球第一流的中小学校,从根本上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以便使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能够保持世界头号强国地位”[2]。美国教师联合会主席尚克尔认为,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谈到联邦政府在改善中小学教育中起主要作用”[3]。在《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法案中,提出了4项“教育战略”和6项“国家教育目标”,该法案指出政府要为今日的学生创办更好、更有效的学校,使美国学生在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和地理5门主要科目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还为四年级、八年级和十二年级制定5门主课的统一考试,各地各学校的学生,可以自愿参加统考;还承诺为明天的学生创建新型的美国学校;把美国改造成一个“学生之国”;使社区成为具有浓厚学习风气的地方。该法案尤其重视科学教育,并宣称到2000年“美国学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绩要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2.克林顿总统时期的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状况
1993年,克林顿总统上任,其在连续14年担任阿肯色州州长期间就以重视教育、教育改革成绩斐然而出名,担任总统后,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同年4月,克林顿总统上任伊始就宣布了题为《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全国性教育改革计划,该改革计划于1994年被国会批准为正式法案,并开始实施。该法案成为克林顿政府时期教育改革的总纲,采纳了乔治·布什政府的6大目标,并且又新增加了两大目标,分别增加了教师培训和家长参与两项新目标及八项目标的检测数据指数,并提出开发挑战性学业标准,开发评估工具,加强学校绩效责任等。增加了外国语和艺术两门学科作为核心学科,从而把核心课程扩大为七项,即英语、数学、科学、外语、艺术、历史和地理。该法案正式将制定国家教育标准写进法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制定国家课程标准以供各州选择使用[4][5]。该法案的主要内容有:所有读完四年级的学生,对英语、数学、科学、外语、政治等科目必须具有实际应用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高中生的毕业率至少要达到90%;学生的科学和数学成绩要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每一名美国人都要有文化,有在世界经济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等[6]。
1997年,获得总统连任后,克林顿一如既往地重视教育问题,并在当年2月4日的国情咨文中重点阐述了教育问题,强调:美国要在21世纪保持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就必须建立世界一流的教育制度,培养一流的人才。因此,他把教育作为他第二任期里的头等大事,并进一步将美国未来教育计划概括为三大目标、十项行动计划纲领。三大目标是:8岁的孩子必须能阅读;12岁的孩子必须能上因特网;18岁的孩子必须能上大学并且每一个美国成年人必须坚持终身学习。十项行动计划纲领主要有国家制定教育标准,并用两年时间,在阅读和数学两门课程中实现全国统考;一流的学校必须有一流的教师;开展阅读运动等。
3.小布什总统时期的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状况
乔治·沃克·布什(小布什)新任总统3天,即于2001年1月23日就抛出了酝酿已久的《不让一个儿童落后》的教育改革蓝图。2002年1月,蓝图变成法案,布什总统正式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从法案名称上就可以看出,该法案提倡“一个都不能少”,通过提高教育质量,保证每个孩子都公平地接受到好的教育。其意义正如小布什总统在签署仪式上的讲话所言:“我们国家的公立教育开始了一个新时代,一个新纪元……确保美国的每一位儿童受到一流的教育。”该法案主要内容有:州政府负起更强的绩效责任——各州制定并实施富有挑战性的州级阅读和数学标准,所有三至八年级学生必须参加年度考试,确保所有群体的学生在12年中达到熟练的州级年度目标。那些在实现州级熟练目标方面未能每年取得一定年度进步的学区和学校将面临改进、纠错乃至重组,而符合超越年度进步目标或者消除了学业成就差距的学校将获得州学业成就奖;给家长和学生以更多的选择——对于就读于那些被确认为面临改进、纠错和重组的学校的学生而言,地方教育当局必须给他们以更好的公立学校。对于就读于那些连续3~4年未能符合州级标准的学校的学生而言,地方教育当局必须允许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运用该法案的资助经费,从公立或私立的机构获得补充的教育服务,而这些公立或私立的服务机构必须提供适合于学生达到州级学业标准的教育服务,并提出了给这类学生留得资助经费规定[7]。该法案被称为美国“第一部规定对学生进行常规的标准化测试的法案,而测试结果将会用来作为划分学校每年是否取得足够进步的关键问责制杠杆”,此后,美国“开启了一个以标准化考试为基础的学校改革时代”[8]。应该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在帮助孩子的阅读写作能力、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改进数学和科学等核心课程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也遭到了一些批评声音,由于经费投入不足、教师水平不高等原因,改革的整体效果并没达到预期理想。
2002年,美国教育部编制并发布了《2002—2007年战略规划》,该规划体现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基本精神,提出教育的使命是“在全国确保教育机会均等并推进教育卓越。”该规划强调以“平等”服务于“卓越”,平等是为了让更多孩子甚至全体孩子卓越,卓越是最终目的。提出六项战略目标:创建一种成就的文化、改进学生的成就、发展安全学校以培养学生坚定的品格、把教育转变为基于证据的领域、提高接受中学后及成人教育的机会与质量、建立卓越的管理。联邦教育部长罗德·佩奇在《2002—2007年战略规划》的陈述中说,“9.11”恐怖袭击使得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重要。它使得达成这些目标——提高学生的成就、灌输坚定的品格和公民精神、改进教育研究的质量等,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紧迫,而且它还提醒我们所有家长和教育者,除上述方面之外,我们必须确保儿童的安全[9]。
《2007—2012年战略规划》提出联邦教育部新使命为:通过加强优质教育和保证教育公平,提升学生学业成就,为全球竞争做好准备。并规定了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在初等教育上,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奖励高水平教师,改善不合格学校。保证实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提出的到2014年所有学生阅读和数学技能都能达到年级合格水平的目标。”“鼓励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开设更多高水平课程,并提高学术水准。”[10]
4.奥巴马总统时期的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状况
2008年底,奥巴马当选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非常看重教育改革,其在总统竞选之初,也曾试图提出比较激进的教育改革计划,但因在民主党党内遭到批评,以及美国教师工会也推迟其公开支持他的声明,使得奥巴马最终不得不退回到温和的教育改革计划,基本上回到了小布什政府的改革轨道上来,继续推进基础教育公平改革,“继承多于改革”[11]。
2009年2月17日,上任不久的奥巴马就签署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该法案提出扩大教育消费,加大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力度,资金分配的主要原则之一是:“通过学校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成绩,缩小成绩差距,帮助各种不同背景的学生达到较高的学业标准”“从其资金流向来看,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资助弱势群体”“这秉承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强调的平等教育支出、缩小差距的原则,重点资助在教育中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可以说,“这项法案也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法案”[12]。
在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的基础之上,2010年3月奥巴马签署了《改革蓝图:〈初等与中等教育法〉再授权》法案,这是奥巴马政府对小布什政府2002年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进行修订的法案。该法案强调,通过提高所有学生的成绩和缩小成绩差距,从而实现全面卓越是奥巴马政府的任务和目标,促进教育公平是它的使命。奥巴马在该法案的前言中指出:只有为每一个儿童提供世界一流的教育,才能够实现机会公平的承诺。我们必须改革学校,以便提高学生成绩,缩小成绩差距,激励儿童成功。该法案提出要修改学术标准,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倡各州在教育上采用世界标准,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强调学术标准和评价模式不只为测试,不应成为分数的工具,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学生面向新世纪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以及创业和创新能力[13]。
在接连出台两个法案之后又陆续制定了《2011—2014年度战略规划》和《2014—2018年度战略规划》。美国教育部于2011年6月提出了《美国教育部2011—2014年度战略规划》,提出教育部的使命就是通过确保受教育机会均等和推进卓越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为构建美国全面而有竞争力的教育体系做好准备,以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竞争。这也是美国国家教育战略未来的发展趋势,即:以均衡促教育,以教育提振经济,以优化教育体系、提升教育部职能作为促进教育与提振经济的切入点[14]。2013年末,美国教育部出台了《2014—2018年战略规划》,旨在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和保障教育准入机制公平,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国际竞争力[15]。
2015年12月1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基础教育新法案《每一个学生成功法》,既延续了1965年美国《初等与中等教育法》和2002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关注教育公平问题的精神,又针对《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中出现的问题,如地方教育权利、标准化测试等方面进行了修订[16]。《每一个学生成功法》与之前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相比,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和标准,其核心目标是:缩小不同学生群体之间学业成绩的差距,确保美国所有儿童能够享有公正、公平和高质量的教育,并达到各州所设定的学业成绩标准和学业评价要求。取消了难以为继的统一考试,代之以各州自行设计的考核制度。要求各州各学区用综合方式评估学校绩效和学生学业成绩,并兼顾每个学生的背景差异和个性需求,而不是单纯的统一考试。在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有,通过对有色人种等弱势群体和处于较低学业水平的学生提供急需的援助,促进教育公平;由联邦政府设立高标准,要求高中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学业水平,为今后的求职和升学做准备;要求各州改善本州5%最困难的学校、毕业率不到66%的高中学校以及那些一直表现不佳的学校的学生学习,继续实行一定范围的问责制并加大财政拨款力度,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达到目标[17]。
(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
1.课程改革宗旨:面向平等、追求卓越
促进教育平等是各国基础教育的基本原则,美国也不例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教育一再提倡教育平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越来越面向更多儿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国民教育,保证每个学生无论其自身条件的差异或者限制,都能平等地学习生活技能和生存技巧。《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从法案标题上就体现了平等教育的精神,提出了“缩小优等学生和处境不利学生之间的差距,确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要求。《每一个学生成功法》则既含有平等的目的,也有追求卓越的宗旨。可以说,美国教育不是追求低水平的平等,而是在确保平等基础上,提出平等要服务于卓越,意味着要达到高水平的平等,保证学生都能接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为此,历任总统都提出要办一流的教育,例如,老布什总统强调要求为全美公民提供世界一流的教育,“不拘一格地创办全球第一流的中小学校,从根本上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克林顿总统提出,必须建立世界一流的教育制度,培养一流的人才。小布什总统强调:“有些人说,对劣势儿童执行严格的标准是不公平的。我认为要求太低才是一种歧视——是把期望值降低的软性偏执。”[18]这意味着学校不应降低教育要求,而应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优质教育。奥巴马总统认为“实现更平等、更公平和更公正社会的关键是打造世界一流教育,每一名美国儿童都应该接受世界一流教育。”[19]可见,历次改革、历任总统都强调要始终把公平和卓越作为课程改革的宗旨。
2.课程设置:重视国家核心课程,保持分权特色
地方和学校主导的选修课程占有较大比重是美国基础教育的特色,这体现了美国教育的分权和灵活性、地方性特色,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保持课程灵活性基础上,开设统一必修课程的步伐在加快,美国的基础教育坚持为学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一些重要课程上强调统一要求,即不断强化统一的核心课程设置。1991年《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法案强调,使美国学生在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和地理等5门主要科目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1993年《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提出,增加外国语和艺术两门学科作为核心学科,从而把核心课程扩大为七项,即英语、数学、科学、外语、艺术、历史和地理。此后的主要改革,都坚持了加强核心课程设置的措施,并都反复强调要突出核心课程的核心——阅读、数学等能力的培养,采取通过开展“阅读运动”等措施以推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加强核心课程设置,是以分权为主的美国教育兼顾集权统一要求的一个重要表现,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质量更高、标准更一致的人才。(www.chuimin.cn)
3.课程内容:统一国家课程标准,不断提高教育标准
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阅读、数学等课程的成绩在全球多项测试中一直不太理想,甚至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读、写、算等方面存在很大问题,这与美国的国际地位、教育强国称号等难以相称。为此,历任总统、历次改革都期望通过统一国家课程标准,不断提高教育标准,增加课程内容难度,来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1993年,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提出要为7门国家核心课程制定国家课程标准。2002年颁发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强调:各州制定并实施富有挑战性的州级阅读和数学标准,学生在12年中达到熟练的州级年度目标。《2007—2012年战略规划》则提出要鼓励在中学开设更多高水平课程,提高学术水准。2009年2月,《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提出:帮助各种不同背景的学生达到较高的学业标准。2010年《改革蓝图:〈初等与中等教育法〉再授权法案》提出要修改学术标准,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倡各州在教育上采用世界标准。为此,美国州长协会和州教育厅长委员会于同年共同颁布了美国首部《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对英语、数学、科学等一系列重要课程确立了共同核心标准。2015年12月《每一个学生成功法》提出:由联邦政府设立高标准,要求高中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学业水平。可见,美国的课程标准既有国家课程标准,也同时存在体现地方特点的州课程标准,但作为地方为主管理教育的分权型国家,国家课程标准主要起指导作用,而各州的教育标准则是学校教育的直接依据。
4.课程改革的领导:坚持一把手工程,注重顶层设计
美国教育和课程改革一直受到历任总统的关注和重视,每份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重要法案、文件都由总统签署颁发,同时,总统在签发时都会做相应发言,对法案的意义进行阐明,对法案的推行予以造势和指导,对课程改革的推进力度都非常大,这足以表明课程改革是美国的一把手工程。正如我们国家把教育纳入民生建设的重要工程一样,美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教育成为生活的必需品,是社会公平的反映和公器,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独特价值。课程作为教育的关键因素,自然而然成为美国总统的重要工作之一。同时,美国课程改革注重顶层设计的特点也比较明显,以联邦的名义推行改革,为各州课程改革提供指导。
5.课程改革策略:注重灵活性
课程改革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统一要求,而忽略具体效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改革要求,以便提高课程改革的实效。美国近些年课程改革的灵活性比较突出,例如:美国近些年一直注重通过统一考试考察人才培养质量、检验国家教育标准的达成度和推行国家统一课程,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统一考试阻力重重。鉴于此,对统一考试进行了灵活处理,2015年的《每一个学生成功法》则宣布取消难以为继的统一考试,代之以各州自行设计的考核制度,要求各州各学区用综合方式评估学校绩效和学生学业成绩,即使是各州组织考试,但也不是单纯的统一考试,而是要兼顾每个学生的背景差异和个性需求。再如,历任总统所出台的新的教育改革法案,都是既有继承,也有新意,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要适时调整,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和民众的需要,确保课程改革效果。
6.课程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经费支持力度
课程改革文件的颁发仅仅是课程改革的开始,其实际效果离不开教师这个关键因素,同样也离不开经费的投入。
教师队伍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首要关键因素。美国历次课程改革,都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奖惩力度等。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重视教师对新观念的认同与理解。开展了很多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包括重视师范教育,提高教师从业资格标准,提高教师待遇等一系列的措施。在美国的改革法案中,政府培养教师的基本理念是:出色的教师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1991年《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法案强,如果一所学校连续6年不能提高成绩,该校的员工将进行调整;所有学校必须在12年内使学生英语与数学的达标率达到100%,否则,将终止该校的教育拨款,学校也就要集体下岗,进行重组了。2002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提出了一个重要目标,到2005—2006年学年结束时,美国每一间教室的教师都是“高质量的”。所谓“高质量教师”指的是教师必须通过州颁发的全职教师资格证书或通过所在州的教师执照考试,仅特许学校可以例外。2002年起,新雇用的教师必须符合这些规定,每个学区每年都要提高达标的教师百分比,直到100%达标。与此同时,法案还提高教育专业入学标准和教师资格的审查制度;扩大教师责任,实行两套教师评价体系——专业教师认证体系和优秀教师认证体系。该法案在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7—2012年战略规划》规定了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在初等教育上,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奖励高水平教师。奥巴马总统曾说:“从儿童进入教室的那一刻起,决定他们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不是他们的肤色或出生地,不是他们的父母或金钱,而是他们的老师。”[20]可见,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紧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教师素养,不重视教师培养,没有高水平的教师,不可能有高水平的课程。
对美国而言,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去以州政府为主的管理教育和课程的格局,必须要采取一些新的措施作为杠杆去撬动原有的传统力量,这个杠杆自然而然首选教育经费。为了实施教育法案,推进课程改革,美国的一些重要教育法案都强调了经费,例如,2002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规定,为了提高学生学业标准,各州应允许学生使用该法案的资助经费去选择额外的公立或私立的教育服务;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提出扩大教育消费,加大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力度,实际上,从资金流向来看,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资助弱势群体;2015年的《每一个学生成功法》则提出要加大财政拨款力度,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达到学业目标。可见,教育经费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美国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但总体上分析,美国联邦政府的教育投入总量还是有些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改革效果。这也反映了世界上一个普遍问题,即使富裕的美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超过了GDP的7%以上,也总是不够用的,这说明,关键看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而这个“刀刃”就是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工作,有了最好的教师,其他教育问题大多会迎“刃”而解。
(三) 20世纪90年代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许多可借鉴之处,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程改革的根本宗旨要兼顾公平和效率
美国课程改革始终围绕公平和卓越两大宗旨进行,做到兼顾而不偏颇。要让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培养为合格的公民,则为全体公民提供统一的课程是一个重要基础,为此,美国一再加强了核心课程设置,并且反复强调阅读、数学和科学等方面的关键能力培养。同时,为了保证公民所受的教育不单纯是为了公平而公平,或者是为了公平而人为降低要求,而是倡导卓越教育,不断提高课程要求,并为此提供各种相应的保障措施,让更多的孩子取得更高的学业水平。但也需要注意的是,美国近些年的课程改革为了质量和效率,存在不断加大学生负担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我国各地发展差距大,教育非常不均衡,对公平性的要求更加迫切。我们必须通过追求公平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必需的教育。而公平也不应该是通过降低质量而实现低水平公平,而是要体现质量要求,这需要国家和各地在经费投入、人员保障、政策倾斜等方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实现高水平上的公平。同时也要注意在追求质量时,不要对多数学生增加新的负担,例如,文理不分科的课程设置,需要统筹设计、合理实施,不然容易增加全体学生学习和心理负担。
2.课程改革应该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可采用自下而上或注重上下双向沟通的改革策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开展的一些重要的教育和课程改革开始逐步采取自上而下的管理策略,但在具体运行中,则表现为自下而上的特点,各州、学区和学校及教师的作用很大,仍有较大的教育自主权,联邦政府只起到引导作用。在改革过程中,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一线教师和其他社会人士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我国的课程改革往往采用的策略是自上而下地进行,教育教学一线人员几乎不参与改革决策,教师往往处在改革的末端,居于被动地位,这样就容易导致不理解甚至误解课程改革的真正意图,从而产生盲从、发牢骚、敌对的情绪。真正有效的课程改革应该是自下而上或者上下双向打通的过程,认真研究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改革热情,加强多方面的宣传力度,吸收广大民众参加,为改革顺利推进打好基础,这样才能进行全面的、真正有效的改革[21]。当前,我们虽然在课程改革的前进道路上有了一些改进,也注意调动一线教师和广大民众的参与和积极性,但还远远不够,需要很好地学习借鉴美国的好做法,可采用自下而上或注重上下双向沟通的改革策略,既可以群策群力,又可以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收到好的效果。
3.课程管理兼顾统一和灵活
从美国近三十年来的课程改革历程中可以发现,美国一直在加强国家课程管理力度,尤其是把国家课程由5门提高到了7门,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史无前例地陆续出台了国家课程标准,注重教育的统一性要求,但同时美国各州对教育的自治权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兼顾了课程管理的灵活性,很多具体措施仍由各州和学区、学校甚至教师自己决定。例如,虽然国家课程有统一课程标准,但对各州没有行政约束力,各州或地方自愿采用。因此,各州总体上参照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制定了自己的地方标准,体现地方教育实际需求和特点。再如,教材选用的决策权主要在州或学区教育管理部门,但一些地方的学校或者教师有时也可以决定具体选用哪些教材。同时,除了必修的国家统一课程,美国的学校还有非常丰富的选修课程,这也是灵活性的重要体现。
这与我国比较重视课程管理的大一统有明显的区别。虽然近些年的课程改革也注意给地方和学校赋权,实现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但总体上地方和学校的权限还偏小,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调动不够。同时,教师的作用发挥更是不足,在课程标准的编写、教材的选用等方面很难有参与权,更不用说决策权。因此,我们可以在现有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基础上,适当放宽对地方和学校的限制,尤其要给教师更多的权限,使课程管理更加灵活,体现各地、各校特色,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
此外,美国课程改革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内容还很多,诸如前面提到的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将课程改革上升到一把手工程等,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不断地去消化、吸收。
有关课程与教学问题专题研究的文章
(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及措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经济、政治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快,从而带动了全球范围内教育方面的一系列革新,这些革新很大一部分都是围绕着课程改革而展开的。毫不例外,英国也抓住了良好契机,开始了多轮次的教育和课程改革。1997年以首相布莱尔为首的英国当局开始了迎接新世纪的又一轮教育和课程改革。......
2023-11-0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继续强化“教育立国”政策,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尤其紧抓基础教育,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日本战后每隔十年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一次改革,为提高日本国民的整体素质和优秀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41]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加快了改革步伐。......
2023-11-05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200062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改革是其教育界一次深刻的革命,同时又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从其产生至今先后历经了五个阶段。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所在,在多元文化教育的各个阶段展现出与之相应的特点,先是课程内容上不同种族文化阶层知识的增添,又过渡至课程编制方式的变革,最后从以上的技术层面转向理论层面,产生了全新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观。......
2023-11-18
构建学校课程领导的有效模式,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角度来说,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多从宏观层面探讨学校课程领导的内涵、意义、特征和课程领导的角色任务,从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角度探讨策略和措施,涉及课程领导模式的研究很少。......
2023-11-22
三是教师积极投入了课程改革。调查中发现,综合能力强与人文素质高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提出四条原则 改革高职课程体系1.前瞻性原则。高职课程体系应该具有生命力,与时俱进,前景广阔,并能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周期性,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产业发展趋势的专业支撑。高职院校设置专业课程时对此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
2023-09-24
先结合学前儿童游戏课程的特点与内容进行解读,解读标准中对“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专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学前儿童才是游戏的主人,教师仅是帮助学前儿童游戏顺利开展的支持者、引导者。......
2023-08-21
然而,借助“有声思维”就可以解决课堂教学中面临的这些问题。“有声思维”的主要策略有:其一,明确学习目的;其二,预测或假设;其三,描述思维构图;其四,与已知建立联系;其五,进行推论;其六,识别困惑;其七,选择策略。[7]如果我们把课堂教学分成准备、示范和拓展三个阶段,那么,“有声思维”的教学策略可以在每个阶段运用。......
2023-11-03
一所学校的高度,取决于对教育理想的追求程度。嘉峪关市一中将办学理念“学生因为老师的存在而感到美好,学生因为学校的教育而对未来充满憧憬”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去追求,并力求体现于每一个教育教学的活动细节,弘扬的是“以人为本”的旗帜。这在嘉峪关市一中不是空谈,不是口号,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践行,一种对教育本位回归和教育本真坚守的最好诠释。......
2023-11-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