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忠诚形成机理研究小结和研究方向

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忠诚形成机理研究小结和研究方向

【摘要】:图2-7文献综述结构安排第二,在研究趋势共同点方面:中西方学者对于音乐心理学、媒体品牌、品牌忠诚相关领域在近年来都呈现关注的态势。因此,研究者认为,音乐广播品牌忠诚是兼具西方研究基础与中国特色的研究。

本章在厘清中国音乐广播发展历程和识别外部政策环境的基础上,鉴于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忠诚的跨学科特点,对涉及的音乐心理学、媒体品牌、品牌忠诚的中西方研究进行了归纳与梳理,总结如下(见图2-7):

第一,从外部政策方面:其一,具有针对性的广播政策甚少。与针对电影、动画片、纪录片的政策相比,针对广播的政策较少,而且大多规定以“广播电视”的抬头出现。而根据本研究的理论论证,相比其他媒体而言,广播媒体具有特殊性,而其中音乐广播频率更是具有独特的意义,相关的政策应予以探索。其二,奖励型的广播政策甚少。广播相关政策以宏观导向、技术导向、限制导向类型的内容居多,针对儿童动画片、纪录片等则有一些奖励型的政策。而根据本研究概念模型的验证结果,应当对以受众为导向的音乐广播频率品牌予以鼓励与支持,以谋求更长足的发展。

图2-7 文献综述结构安排

第二,在研究趋势共同点方面:中西方学者对于音乐心理学、媒体品牌、品牌忠诚相关领域在近年来都呈现关注的态势。同时,这样的关注都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这也表明,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较为充分,可以在前期为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忠诚进行必要的铺垫。

第三,在研究趋势区别方面:在音乐心理学、品牌忠诚的研究领域,都呈现出西方研究先导、中文研究跟随的格局,即西方在相关领域研究更具有深度与超前度;而在媒体品牌的研究方面则不然,中西方几乎共同起步,尤其是在音乐广播品牌方面,西方鲜有涉足。因此,研究者认为,音乐广播品牌忠诚是兼具西方研究基础与中国特色的研究。

第四,在研究对象方面:中西方研究者对于“音乐广播频率的品牌忠诚”的相关研究甚少,文献归纳的结果显示,相比电视、报纸、网络和其他媒体而言,研究者对于广播媒体,尤其是对于音乐广播,给予的关注较少。而这一现象,与中国音乐广播品牌现实的发展、音乐广播居高不下的收听率、相关领域研究的火热是不相符的。

第五,在研究角度方面:探究受众性格角度与音乐之间的关联,是音乐心理学中比较新、比较被关注的领域,也是学者们呼吁加强研究的角度:理解性格与日常生活中行为之间的关联这一领域目前被性格心理学家严重忽视;有人批评社会和性格心理学对现实世界的行为缺乏关注如霍根、罗津。总之,人们越来越担忧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主题宽度过于狭窄,没有涵盖日常生活中许多值得关注的重要方面,而音乐就是其中之一。本研究拟从音乐广播的角度对此予以创新与突破。

第六,在研究方法方面:在西方音乐心理学和中西方品牌忠诚的研究中,定量的、问卷访谈的研究较多;在音乐心理学和媒体品牌忠诚的中文研究中,大多为思辨的定性研究。而近几年在中文的报纸品牌忠诚研究和电视品牌忠诚方面,出现了少数定量的、模型化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拟运用AMOS软件和SEM结构方程进行音乐广播品牌忠诚的研究,以进一步提升本土媒体品牌忠诚研究的深度。

第七,在理论框架方面:媒体品牌忠诚比较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理论框架,目前的研究几乎完全借鉴商品的品牌忠诚的研究框架。然而,广播电视具有特殊性,尤其在“转换成本”“感知价值”“感知风险”等重要品牌忠诚影响因素的指标上,与普通商品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在整合传播学、品牌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开发广播电视的品牌忠诚理论框架。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整合音乐心理学、传播学、品牌学的理论框架与相关研究成果,包括听众性格与性别对音乐偏好的影响、媒体品牌的研究角度与架构、品牌忠诚理论框架,运用结构方程对听众视角下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忠诚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建设的优化、政策环境的加强,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可操作的建议。在进行实证研究之前,研究者拟在下一章节,先通过理论论证,创建音乐广播品牌忠诚的理论框架。

【注释】

[1]Journal of Radio&Audio Media.

[2]Journal of Broadcasting&Electronic Media.

[3]Frank,Mortimer H..Arturo Toscanini:The NBC Years[M].New York:Amadeus Press,2003.

[4]李习人.对音乐广播的几点意见[J].人民音乐,1955(7):32-33.

[5]钟春森.音乐广播与精神文明建设[J].人民音乐,1983(5):42-44.

[6]周英.浅谈音乐广播的导向[J].新闻传播,1994(3):40-41.

[7]陆群.音乐广播的整合与发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4):40-41.

[8]陈雅玲.论我国音乐广播现状与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2012(12):58-59.

[9]刘滢.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中国媒体国际传播“本土化”的问题与对策[J].对外传播,2013(8):15-17.

[10]袁玥.武汉地区广播音乐节目调查——中国传统音乐节目在现代传媒中的生存空间.[J].音乐研究,2003(4):53-59.

[11]邵军.北京音乐广播与卫星音乐广播协作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2):24-25.

[12]陆明.上海音乐广播的回溯与思考[J].新闻记者,2010(1):76-79.

[13]张可,王红.《浅析广播专业化音乐频道——以安徽音乐广播、合肥文艺广播和“音乐之声”为例》,[J].新闻世界.2010(3):54-56.

[14]洪岩.汽车时代的音乐广播——从厦门音乐广播谈起[J].中国广播,2011(3):53-55.

[15]郭戴云.打造具有独特辨识度的音乐广播——以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汽车音乐调频为例,[J].中国广播,2014(1):22-24.

[16]焦瑞.音乐广播的特色化品牌建设[J].新闻传播,2010(6):130.

[17]黄海燕.广播音乐节目的品牌价值重塑[J].传媒观察,2011(11):28-29.

[18]黎延平.浅析多元化市场背景下音乐广播受众的审美需求[J].中国广播,2007(7):67-68.

[19]邵新妤.从音乐广播看广播面临的受众需求转变[J].中国广播,2008(6):32-33.

[20]杨雪萍,吴皓.音乐广播的娱乐与情感体验[J].现代视听,2009(S1):12.

[21]李志勇.音乐广播如何满足受众需要[J].中国广播.2011(10):68-71.

[22]殷玉环.网络音乐电台的音乐传播特征分析[J].音乐广播,2013(4):47-54.

[23]郭剑锋.网络自媒体时代对类型化音乐广播资讯类节目的影响[J].2013(2):82-84.

[24]姚忠呈.全媒体时代下广播模式的发展——以湛江交通音乐广播改版为例[J].新闻界.2013(5):68- 69.

[25]Barnett,Steven,Curry Andrew.Battle for the BBC:A British Broadcasting Conspiracy London[M].London:Aurum Press,1994.

[26][英]凯文·威廉姆斯.一天给我一桩谋杀案:英国大众传播史[M].刘深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7]高金萍.简述美国广播研究之新进展[J].中国广播,2011(3):71-74.

[28]Cox,J..Music Radio:The Great Performers and Programs of the 1920s through Early 1960s[M].Jefferson,NC:McFarland.2005.

[29]Jackson,Paul.Saturday Afternoons at the Old Met;The Metropolitan Opera Broad casts,19501966[M].New-York:Amadeus,1999;Jackson,Paul.Start-Up at the New Met:The Metropolitan Opera Broadcasts,1966-1976[M].New York:Amadeus,2006.

[30]Wolfe,C.K..A good——natured Riot:The Birth of the Grand Ole Opry[M].Nashville,TN:Country Music Foundation Press,1999.

[31]高金萍.简述美国广播研究之新进展[J].中国广播,2011(3):71-74.(www.chuimin.cn)

[32]Williams,G.A..Legendary Pioneers of Black Radio[M].Westport,CT:praeger,1998.

[33]世界广播日:新技术引领下百年广播迎来黄金时代[EB/OL].http://china.cnr.cn/qqhygbw/201202/t20120213_509155104_2.shtml.2012.

[34]童淑娟.从“使用与满足”理论谈改善高校广播工作[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3):92-96.

[35]吕琳.老年群体对广播的使用与满足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0):70-73+109.

[36]林小戈,许荣斌.美国广播电台专业化情况调研[J].中国广播,2009(9):59-63.

[37]蒋聪.留在北欧的那份眷恋与思念——《牛津音乐心理学手册》[J].音乐研究.2010(5):110-118+127.

[38]David Rawlings,Vera Ciancarelli.Music Preference and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J].Psychology of Music,1997(25):120.

[39]马东风,鲍艳敏.瓦伦汀的《实验审美心理学》对我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启示[J].人民音乐,2010(8):80- 83.

[40]Peter J.Rentfrow and Samuel D.Gosling.The Do Re Mi's of Everyday Life:The Structure and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Music Preferenc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4(6):1236-1256.

[41]Tomas Chamorro-Premuzic,Montserrat Gomá-i-Freixanet,Adrian Furnham,et al.Perso nality,Self-Estimated Intelligence,and Uses of Music:A Spanish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Psychology of Aesthetics,Creativity,and the Art,2009,3(3):149-155.

[42]Copeland R.M..Brand Loyalty-what.Where,How much?[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56.34(1):116- 128.

[43]Cunningham R.M..Brand Loyalty-what,Where,How much?[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56,34(1):116-128.

[44]Jacoby J.,Chestnut R.W..Brand Loyalty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78,15(4):75-88.

[45]Aaker,D.A..Building Strong Brand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5.

[46]LYONG H.C.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Applied to Brand Loyalty[J].Journal of Product and Brand Management,1998,7(1):51-61.

[47]Oliver R.L..Whence Consumer Loyalty?[J].Journal of Marketing,1999,63(Special Issue):33-44.

[48]Prus,A.,Brandt,D.R..Understanding your customers[J].American Demographics,1995(July),10-13.

[49]Amine A..Consumers'True Brand Loyalty:The Central Role of Commitment[J].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1998,(6):305-319.

[50]张月莉,王方华,过聚荣.复杂购买行为模式下的品牌忠诚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4 -38.

[51]马清学,张鹏伟.影响顾客忠诚因素探析[J].企业活力,2003(4):34-35.

[52]陆娟,张东晗,崔明杰.中西方品牌忠诚度测评研究及应用启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10):17-20.

[53]陆娟.论服务品牌忠诚的形成机理[J].当代财经,2003(9):64-67.

[54]程志宇.从忠诚度形态看品牌忠诚[J].邵阳学院党报,2004(2):33-34.

[55]顾锋,黄培清.基于品牌忠诚的企业多阶段竞争策略[J].系统管理学报,2008,7(6):601-609.

[56][美]唐·E.舒尔茨,孟群华.品牌忠诚从哪里来[J].市场观察,2009(7):62.

[57]徐彪,李心丹,张珣.基于顾客承诺的IT业品牌忠诚形成机制研究[J].管理学报,2011,8(11):1675-1681.

[58]吴见平,曹佳佳.大众休闲服装品牌忠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3,32(3):13-16.

[59]胡彦蓉,刘洪久、吴冲.大学生运动服装品牌忠诚度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3,21(S1):31-37.

[60]赵婷婷,聂元昆.我国餐饮企业品牌忠诚的提高[J].企业导报,2011(2):114-115.

[61]王捷.中国移动3G品牌忠诚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3.

[62]关辉.B2C网店品牌资产及其与网店忠诚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63]关辉.B2C网店品牌资产及其与网店忠诚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64]李智娜.在线品牌社群中互动性对品牌忠诚度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65]李龑.基于顾客视角的虚拟社区品牌忠诚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

[66]项英.浅谈电视大学品牌忠诚度的管理[J].开放教育研究,2005(S11):52-54.

[67]姚建华.提高品牌忠诚度的策略——由市场消费引发的打造电视艺术的品牌栏目[J].科技信息,2007(27):381.

[68]罗艳.观众忠诚度视野下的电视品牌策略研究[J].电视研究,2011(9):16-18.

[69]林敏.都市类报纸品牌忠诚度研究——以南京市为例[D].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0]朱俊.电视购物业服务质量与顾客忠诚关系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1]中国国际广播大事记[EB/OL].https://www.cri.cn.

[72]此界定以音乐广播的官方介绍为准,因为在1991年成立“广东电台音乐之声”之前,上海FM101的前身于1984年成立,此外成立于1950年5月1日的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频率,也是以音乐内容为主。

[73]广东电台音乐之声[EB/OL].http://www.fm993.com.cn/about.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