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从4 种植物RWC 和LWC 的变化可以看出,保持体内水分是这些多年生植物应对干旱胁迫的共同反应,植物总能维护一定的体内含水量而抵抗或忍受干旱胁迫。......
2023-11-04
在C3 植物不同器官的碳同位素分馏分析发现,各器官叶片和茎的δ13C 值差异不显著,而籽粒和根系均比叶片和茎更易富集13C(Schleser,1992;Xin et al.,2014;李树华等, 2010)。Farquhar(1989)和Leavitt(1982)等研究者提出了植物13C 分馏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器官的化学组成成分异质性导致了13C 分馏。一般情况下,不同化学成分具有稳定的δ13C 值,其中,纤维素含量高的器官较容易富集13C,而光合作用器官碳的主要组成部分——木质素和油脂通常含有较低的δ13C 值。树芯纤维素δ13C 值比叶片中的纤维素高2‰左右,且树芯与叶片纤维素δ13C值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李明财等,2007)。本研究中4 种植物根的δ13C值均显著大于叶和茎,Δ13C 值显著小于叶和茎,且甘草与牛枝子叶和茎之间无显著差异性,说明甘草、牛枝子叶片和茎产生13C 分馏的变化幅度小于根产生13C 分馏的变化幅度。光合同化物从“源”运输到“库”过程中也会发生13C 分馏。因为在植物合成碳水化合物过程及其通过韧皮部将光合同化物从“源”运输到“库”过程中都可能会发生13C 的二次分馏。高唤唤等(2017)研究证实,细根、粗根、粗枝的13C 丰度显著大于叶片。本研究中甘草和牛枝子从叶片到茎再到根的δ13C 值逐渐增加可能与光合同化物运输过程有关。但Schleser(1992)认为,蔗糖等大分子碳水化合物从叶片转移出来后,12C 先得到转移,故非光合作用器官根或茎的δ13C 值应该偏负。这与本研究中相对茎和叶,根具有高的δ13C 值的结果相反,因此,在运输过程中同位素发生二次分馏可能是4 种植物不同器官δ13C 值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还有研究认为不同器官的呼吸特征异质性造成δ13C 值差异。因为植物器官在呼吸时会优先利用12C,从而使13C 在组织中富集,通常叶片呼吸释放的CO2 的δ13C 值要明显高于枝条、树干及根系等非光合作用器官呼吸释放的CO2的δ13C 值,因此,比较光合器官,非光合作用器官可能更容易富集13C(Duranceau et al.,1999;李明财等,2007)。研究还认为乔木各器官的δ13C 值明显高于灌木和草本(Brooks et al.,1997),这是因为草本植物的茎部大多数也是绿色的光合作用器官,草本植物茎部同位素分馏代谢比木材及根系更接近于叶片(Badeck et al.,2005)。本研究中2 种豆科植物的叶和茎之间的δ13C 值无显著差异性,支持了这一研究结果。
在土壤—植物—大气循环系统(SPAC)中,植物能够根据外界条件对植物施加的压力而做出各项生理反应。其中,植物WUE 是植物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的比值,能够反映植物的用水特性和对干旱的适应性(张正斌,2005;Dan et al.,2004)。植物应对干旱时会提高WUE,这也是植物适应水分亏缺环境的综合生理响应。研究认为,随着干旱胁迫加剧,植物通过关闭气孔而减小气孔导度,胞间CO2 浓度降低时植物能选择吸收的12CO2 减少,导致δ13C 值增大,WUE 提高(Farqhuar et al.,1982;Werner et al.,2012)。然而通过δ13C 值来评估植物WUE 具有生长阶段和器官的特异性(陈英华等,2004)。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在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4 种植物的地上部分与根部的δ13C 值具有显著差异,根部更富集δ13C 值,其均值在-25.9‰~-28.32‰变化,而叶片δ13C 值在-28.18‰~-29.08‰变化,显著低于根部的δ13C 值,也显著低于自然生长条件下4 种植物叶片δ13C 值的均值范围,表现出了生长阶段和器官的特异性。
在不同生长环境下,4 种植物的δ13C 值随土壤水分可利用性的持续降低都会持续增加,说明这4 种植物在土壤水分匮乏期都能够提高WUE,增强干旱条件下对水分的竞争能力。而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种之间,在自然生境下的不同降水期,甘草总能保持高的WUE;短花针茅的WUE 的响应比较滞后,差异不显著;牛枝子在2016年多量降水期的δ13C 值显著低于2017年同期(有高的日均温),可能牛枝子的WUE 对温度的响应更明显;蒙古冰草的δ13C 值与土壤水分的相关性最好,其WUE 会随着降水增加而降低。显著不同点在于:控制试验中当年生4种植物叶片δ13C 值都显著小于相对应的野外多年生植物叶片δ13C 值,说明幼年植物叶片的WUE 比较低,而野生植物或栽培多年生植物具有较高的叶片WUE,此现象与丁访军等(2011)、郑璐嘉等(2015)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这4 种植物叶片在幼年生长发育过程中组织幼嫩,含水量高,干物质少,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消耗相同水量生成的干物质重量大于幼株,因而成熟植株叶片的δ13C 值大于幼年植株叶片。可见,植物不同的发育阶段对干旱环境具有不同的反应策略,成年植物接近于保守型水分利用策略,而幼苗则可能接近于挥霍型水分利用策略。但从植物幼苗根的δ13C 值响应土壤水分变化的趋势来看,随着土壤水分的梯度变化,根的δ13C 值在不同处理间具有极显著差异,也呈现梯度的增加规律,与土壤水分的相关性更强,因此依据根的δ13C 值来评估植物幼苗期的水分利用效率可能更有效,由此可以进一步研判出甘草的水分利用最节约。牛枝子和短花针茅也具有保守的水分利用策略,蒙古冰草的水分利用方式更灵活,其幼苗期的水分利用具有“挥霍型”的特点。因此,从这4 种优势植物的WUE 变化特点来看,短花针茅和甘草种群的水分利用方式会更保守。优势植物不同的水分利用策略可以提高物种之间的共生能力,有利于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保持群落的弹性(Nie et al.,2014)。(www.chuimin.cn)
综上分析可知,通过C3 植物δ13C 值与WUE 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可以揭示植物的抗旱机制(Wittmer et al.,2008;任书杰等,2011;刘贤赵等,2011),两者具有紧密联系,但概念不同,如苜蓿属于深根耗水型抗旱植物,具有较低的WUE(Zhu et al.,2016)。本研究中,4 种优势植物均具有旱生植物特征,甘草表现更突出,四者都具有强的耐旱和抗旱性,但蒙古冰草的WUE 最低。表明不同植物的WUE 可以揭示其耐旱和抗旱机制的差异所在。
但是从4 种植物RWC 和LWC 的变化可以看出,保持体内水分是这些多年生植物应对干旱胁迫的共同反应,植物总能维护一定的体内含水量而抵抗或忍受干旱胁迫。......
2023-11-04
可见短花针茅和蒙古冰草的叶绿素含量降低是叶绿素的主动降解过程,维持较高的Car 以保护叶绿素免遭破坏。可见,2 种豆科植物的光合能力和光合生产性能差异显著,甘草具备豆科植物高的光合生产性能。......
2023-11-04
应对干旱胁迫,植物生物量及其向不同器官分配比例发生的变化反映了其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方式和能力。本研究中,重度干旱胁迫均会使4 种植物地上部的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不同程度下降,根冠比明显提高。整体看来,在干旱胁迫后期4 种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分配比例对水分变化的响应较为一致,即通过提高根冠比来适应干旱胁迫,而甘草表现的更为敏感。......
2023-11-04
由于长期在干旱环境下生存,荒漠草原植物形成了一系列抵御干旱逆境的生理生态机制。目前,荒漠草原植物的抗旱生理生态机制研究还缺乏系统性研究,多侧重于对某一生理特性或某些物种的研究。......
2023-11-04
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深和胁迫时间的延长,4 种植物根、茎及叶片的N、P、K 元素含量分布及N ∶P 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随着干旱胁迫时间延长,甘草、牛枝子和短花针茅的P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2023-11-04
图7-34 种植物的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在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下的变化 Fig 7-3Changes of leaf gas exchange parameters of 4 plant species under different drought stress treatments表7-3不同干旱胁迫处理对4 种植物气体交换参数影响的方差分析 Table 7-3Variance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rought stress treatments on gas exchange parameters of 4 plant species4 种植物的Ci/Ca 值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强其变化趋势与Ci 相似,呈现平缓下降,甘草、牛枝子和短花针茅在T4 处理趋于增加,而蒙古冰草持续降低。......
2023-11-04
汤章程提出植物主要以避干旱和耐干旱两种形式来抵抗或适应干旱。但目前尚无统一方法区分植物水分调节行为的种间差异。本研究中,4 种优势植物在形态解剖、生理生化、生态等性状方面形成了一套各具特色的干旱适应策略。但是每种植物的干旱适应机制并不是唯一不变的,随着干旱程度的变化,其适应模式之间也会发生转换或者连续变化,以确保植物水力系统的安全,维持生存力。......
2023-11-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