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水库共86座,总库容6091.8万m3,兴利库容3722.6万m3,已淤积库容1104.2万m3。原设计灌溉面积20.77万亩,现有效灌溉面积为15.48万亩,是农村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流域面积100km2以上的河道有40条,需要修建堤防工程的河道长度454.75km,已修建各类堤防工程329.23km。目前,堤防毁坏情况比较严重,累计毁坏长度140.2km。截至2005年,全市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5470h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9%。......
2023-11-04
1.试验方案
田间灌水试验的目的在于为地面灌水过程模拟提供糙率值,因此试验针对不同作物、不同生育阶段进行。对三种作物进行灌水试验,每种作物进行三次(分别为春灌、夏灌和引洪灌溉),每次试验重复一次,需进行试验36组。
测试地点:大同市御河灌溉试验站。需同时测试以下数据:
(1)灌溉水的推进和消退过程。距离间距10m。
(2)灌溉水量及畦口进水流量。
(3)实时土壤入渗能力。
(4)地表0~2cm、2~10cm、10~20cm、20~40cm 土壤容重。(www.chuimin.cn)
(5)实时土壤含水量。
(6)畦田规格及纵坡,纵坡测量10m 距离测一点,并绘制纵断面图。
(7)记录作物生育期、地表凹凸情况和地表以上根系密度、直径等。
2.试验方法
灌水试验的目的是取得地面灌溉灌水过程中地面水流的推进过程和消退过程及其相关的灌水资料,试验前,测量欲灌溉地块的畦田规格及地面坡度等,记录地表粗糙程度,并将灌水畦沿畦田长度方向按一定比例划分成段。试验开始后,首先记录入畦流量和开始放水时间(以灌溉水流进入灌溉地块开始计时),而后记录灌溉水流到达一定距离的时间,直到水流停止向前推进(此时灌水的推进过程结束)。从灌水畦上游停止进水,灌水畦块的退水过程开始。记录灌水畦上游停止进水的时间,作为退水过程的开始时间。观测、记录灌溉水湿润范围内各点地面积水消失的时间,直到全畦田长度范围内水流全部消退,观测过程结束。此外,在试验前或试验过程中同时进行同条件下的灌溉土壤水分入渗试验,得到土壤水分入渗特性曲线。
有关地面灌溉优化灌水技术研究及实用手册的文章
小型水库共86座,总库容6091.8万m3,兴利库容3722.6万m3,已淤积库容1104.2万m3。原设计灌溉面积20.77万亩,现有效灌溉面积为15.48万亩,是农村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流域面积100km2以上的河道有40条,需要修建堤防工程的河道长度454.75km,已修建各类堤防工程329.23km。目前,堤防毁坏情况比较严重,累计毁坏长度140.2km。截至2005年,全市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5470h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9%。......
2023-11-04
用水管理是整个灌溉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田间灌溉用水管理就是在现有的水利工程基础上,采用合理的灌溉技术,提高田间灌溉水有效利用率。采用窄畦大流量地面灌水可节约灌溉用水量15%,灌水均匀度可提高10%左右。因此,研究现代地面灌溉用水管理技术、改进田间灌溉管理方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23-11-04
据初步统计分析,我国目前灌溉渠道水利用系数为0.4~0.8,田间水利用系数为0.6~0.7,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24~0.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地面灌溉节水成本低。地面灌溉节水的重点在田间,田间节水的重点又在田间灌溉用水的管理。......
2023-11-04
通过对田间实测资料的分析,得到地面灌溉条件下影响灌溉效果的主要因素如下:入地单宽流量q:较大的q值意味着较快的推进过程,有助于获得较好的灌溉特性。笔者在2001年提出本书采用的地面灌溉效果优化模型。......
2023-11-04
地面灌溉效果的三个评价指标是从不同角度对灌水质量进行评价。现假定计划灌入湿润层内的总水量为w n ;实际入畦水量为w f,w f 是w n 的k 倍,既w f=kw n ;在一定的灌水技术参数下灌水后,灌入计划湿润层内的水分为w s ,则灌水效率E a可表示为图7.7地面灌溉效果优化模型推导简图因此,灌水效率与储水效率间存在着正比例关系。为达到较高的灌溉效果,可将k值控制在1.0~1.05之间。......
2023-11-04
图5.21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流程图经过大量分析,回归模型的显著性较好的各种变量组合如表5.6所示,各种预测模型回归参数估计及检验见表5.7。所以,经过分析,取模型Ⅶ作为该区域土壤入渗能力的预测模型。......
2023-11-04
引洪灌溉目的不同,其田间灌水管理有较大的差异。如果引洪灌溉的目的是补充土壤水分的不足,要求灌水均匀度、储水效率高、灌溉水利用率高。此处仅就洪水补源问题进行讨论。理想地讲,洪水补源量就是灌溉入渗水量中超过土壤计划湿润深度所存储水量的那部分水量。在地面灌溉灌水技术参数优化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引洪补源灌水技术参数优化模型如下:式中 E补源——引洪灌溉的补源效率。......
2023-11-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