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水工程地质缺陷常用加固技术:泥石流作用机制解析

水工程地质缺陷常用加固技术:泥石流作用机制解析

【摘要】:泥石流形成的上水融合过程主要在形成区和流通区,是坡面和沟道的重力侵蚀现象而不是一般的流域汇流过程。准泥石流体起动临界式的三个常系数,可以通过实测资料来确定。云南蒋家沟流域f=0.558;K0=0.0457;K1=0.107。据有关资料,四川省日降水量不小于50mm,且具有充足松散堆积物的沟谷都爆发泥石流。分维越大,表明松散堆积物中孔隙分布越发达,产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越大。

泥石流是小流域(流域面积30~300km2)和特小流域(<30km2)内的高浓度泥沙输移现象。上述流域中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水土流失达到灾变程度的称为泥石流流域。泥石流形成的上水融合过程主要在形成区和流通区,是坡面和沟道的重力侵蚀现象而不是一般的流域汇流过程。该过程中物质补给的数量大、时间短,以集中补给、高浓度输沙为特点。主要补给来源为崩塌、滑坡体补给和沟床质补给,补给方式可归纳为土体失稳产生流变模式、饱和沟床物质起动模式和坝库溃决冲刷模式。

从动力学成因角度分析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理,提出泥石流起动的动力学临界条件通式:

式中 K——稳定性系数;

f——摩擦系数

W——准泥石流体自身重力W=S+Vθγ(准泥石流体的固体重量为S;体积为V;准泥石流体含水率为θ;水的重度为γ);

α——沟坡角度;

K0——最大单位面积内聚力;

As——准泥石流体与坡面母体接触面积As=V/H(准泥石流体积为V;平均泥深为H)。

准泥石流体起动临界式的三个常系数(f、K0、K1),可以通过实测资料来确定。云南蒋家沟流域f=0.558;K0=0.0457(t/m2);K1=0.107(t/m2)。公式表明,如果K>1.0,起动力小于抗动力,准泥石流体稳定不运动;如果K<1.0,则准泥石流体失稳而发生运动;K=1.0则为起动的临界条件。(www.chuimin.cn)

泥石流爆发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充足的松散堆积物;二是丰富的水分补给来源。据有关资料,四川省日降水量不小于50mm,且具有充足松散堆积物的沟谷都爆发泥石流。李后强等在分析研究多种观察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泥石流爆发的“自组织临界(SOC)”理论[1],提出了泥石流发育的渗流模型。由类比得到泥石流爆发的临界值(pc):

式中 d——欧氏空间维数;

z——配位数。

根据广义Fibonacci数列,得到临界状态时的分形维数

式中 p、q——与人类活动、环境因素有关的参数;

N——某一堆积物中被水占据的通径数。

分维越大,表明松散堆积物中孔隙分布越发达,产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