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勘察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调查范围应包括滑坡及其邻近地段,比例尺可选用1∶200~1∶1000。滑坡稳定性的综合评价,应根据滑坡的规模、主导因素、滑坡前兆、滑坡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稳定性验算结果进行,并应分析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治理方案的建议。......
2023-11-04
(1)滑坡的定义与要素。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滑坡的主要要素有:
①滑坡体,指滑坡的整个滑动部分,简称滑体;
②滑坡壁,指滑坡体后缘与不动体脱离开后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状的分界面;
③滑动面,指滑坡体沿下伏不动体下滑的分界面,简称滑面;
④滑动带,指平行滑动面受揉皱及剪切的破碎地带,简称滑带;
⑤滑坡床,指滑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体,简称滑床;
⑥滑坡舌,指滑坡体前缘形如舌状的凸出部分;
⑦滑坡台阶,指滑体滑动时由于各段土体滑动速度的差异,在滑坡体表面形成台阶状的错台;
⑧滑坡周界,指滑坡体和周围不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
⑨滑坡洼地,指滑动时滑坡体与滑坡壁间拉开成的沟槽,域中间低四周高的封闭洼地;
⑩滑坡鼓丘,指滑坡体前缘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
⑪滑坡裂缝,指滑坡活动时在滑体及其边缘所产生的系列裂缝。位于滑体上(后)部多呈弧形展布者称拉张裂缝;位于滑体中部两侧滑动体与不动体分界处者称剪切裂缝;剪切裂缝两侧又常伴有羽毛状排列的裂缝称羽毛状裂缝;滑坡体前部因滑动受阻而隆起形成的张性裂缝称鼓胀裂缝;位于滑坡体中前部,尤其滑舌部呈放射状展布者称卧状裂缝。
以上滑坡诸要素只有发育完全的新生滑坡才同时具备,并非任一滑坡具有上述全部因素。
(2)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一是地质条件和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通常,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软、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易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隙、层理面、岩性界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只有处于一定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岸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小于45°、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石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主要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此外,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许多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3)滑坡的活动强度的作用因素。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移速度、滑移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动能有关。一般而言,滑坡体的位置越高、体积越大、移动速度越快、移动距离越远,滑坡的活动强度也就越高,危害程度也就越大。具体说来,影响滑坡活动强度的因素主要有:
1)地形坡度、高差越大,滑坡位能越大,所形成滑坡的滑速越高。斜坡前方地形的开阔程度对滑移距离的大小有很大影响,地形越开阔,则滑移距离越大。
2)岩性组成滑坡体的岩、土的力学强度越高、越完整,则滑坡往往越少。构成滑坡滑面的岩土的性质,直接影响着滑速的高低,一般而言,滑坡力学强度越低,滑坡体的滑速也就越高。
3)地质构造切割、分离坡体的地质构造面越发育,形成的滑坡规模往往也就越大越多。
4)诱发因素诱发滑坡活动的外界因素越强,滑坡的活动强度则越大。如强烈地震、特大暴雨所诱发的滑坡多为规模较大的高速滑坡。总之,滑坡的活动强度是若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滑坡的活动时间、空间分布规律。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雨、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大致有如下规律:
1)同时性。有些滑坡受诱发因素的作用后,立即活动,如强烈地震、暴雨、海啸、风暴潮发生时和人类活动,如开挖、爆破等,都会有大量的滑坡出现。
2)滞后性。有些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因素的作用时间,如降雨、融雪、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之后。这种滞后性规律在降雨诱发型滑坡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该类滑坡多发生在暴雨、大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之后,滞后时间的长短与滑坡体的岩性、结构及降雨量的大小有关。一般来说,滑坡体越松散、裂隙越发育、降雨量越大,则滞后时间越短。此外,人工开挖坡脚之后,堆载及水库蓄、泄水之后发生的滑坡也属于这类。由人为因素诱发的滑坡的滞后时间的长短与人类活动的强度大小及滑坡体的原先稳定程度有关。人类活动强度越大,滑坡体的稳定程度越低,则滞后时间越短。
滑坡的空间分布主要与地质因素和气候因素等有关。通常,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
1)江、河、湖(水库)、海、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地段等。这些地带为滑坡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www.chuimin.cn)
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通常,地震烈度大于Ⅶ度的地区中坡度大于25°的坡体在地震中极易发生滑坡;断裂带中岩体破碎、裂隙发育,则非常有利于滑坡的形成。
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松散覆盖层、黄土、泥岩、页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岩、土的存在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4)暴雨多发区或异常的强降雨地区。在这些地区中,异常的降雨为滑坡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诱发因素。
上述地带的叠加区域就形成了滑坡的密集发育区。如我国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就是这种典型地区,滑坡发育密度极大,危害非常严重。
(5)滑坡发生前兆。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滑坡,在滑动之前均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异常现象,显示出滑动的预兆(前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大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
2)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它反映了滑坡体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
3)大滑动之前,在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这是滑坡向前推挤的明显迹象。
4)大滑动之前,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这种迹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应。
5)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体(上体)会出现小型坍塌和松弛现象。
6)如果在滑坡体上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明显的临滑迹象。
7)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8)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如猪、狗、牛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树木枯萎或歪斜等。
(6)用肉眼识别滑坡是否稳定。在野外,从宏观角度观察滑坡体,可以根据一些外表迹象和特征粗略地判断它的稳定性如何。
1)已稳定的堆积层老滑坡体有以下特征:
①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
②滑坡平台宽大且已夷平,土体密实无沉陷现象;
③滑坡前缘的斜坡较缓,上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坍塌现象,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迹象;
④目前的河水已远离滑坡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分布;
⑤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
⑥滑坡体舌部的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
2)不稳定的滑坡常具有下列迹象:
①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较长,坡面高低不平;
②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有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现象;
③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
④滑坡体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参差不齐;
⑤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
⑥滑坡体上无巨大直立树木。
需要指出,以上标志只是一般而论,较为准确的判断尚需作出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有关水工程地质缺陷常用加固技术的文章
滑坡勘察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调查范围应包括滑坡及其邻近地段,比例尺可选用1∶200~1∶1000。滑坡稳定性的综合评价,应根据滑坡的规模、主导因素、滑坡前兆、滑坡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稳定性验算结果进行,并应分析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治理方案的建议。......
2023-11-04
2)当围岩局部发生塑性变形、不支护会塌方或产生变形破坏,以及完整的软岩时,须采用喷混凝土-系统锚杆加钢筋网;当地下洞室跨度在20~25m时,则须浇筑混凝土衬砌。表1.5地下洞室规模、围岩类别与锚喷支护及其参数表续表......
2023-11-04
沿最大切应力方向发育的细而密集的剪切节理,称为“劈理”。图1.10根据节理产状与岩层产状关系的节理分类示意图图1.11根据节理产状与褶皱轴向关系的节理分类示意图另外,根据岩石的抗拉强度、岩石破裂面与最大主应力方向间的夹角关系,节理可分为三类:1)伸张节理,又称张力节理。图1.12中的C所示的混合节理,由岩石破裂时的有效轴差应力小于4~8倍岩石抗拉强度且最小有效主应力<0的情况下所形成。......
2023-11-04
褶皱地震给水工程带来的影响比活动断裂地震隐蔽久远。其二是褶皱地震的震源一般为浅层。有关褶皱地震见于表5.1。表5.1地震与褶皱的关系*续表*引自彭斯震,邓起东前人的研究结果还表明,褶皱构造通过其伴生的裂隙、断层尤其是褶皱由高渗透性岩体构成的工程地质体,是导致水库诱发地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023-11-04
水工程坝(闸)基加固治理是为了提高坝(闸)基的稳定性,改善坝(闸)基工作状态,以保证水工程坝(闸)基的安全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1)在喀斯特岩层修建与加固大坝时的治理。2)土坝软基加固处理措施。3)水库大坝砂基加固措施。4)一般岩石坝(闸)基的加固措施。......
2023-11-04
①核部;②翼部;③转折端;④枢纽;⑤轴面;图1.1褶皱要素示意图⑥轴线;⑦轴迹;⑧脊线与槽线。当下流行的褶皱分类,见表1.1。表1.1现行褶皱分类表**于晓锐,张兴平·褶皱的形态类型及表示方法,中国煤田地质,2007褶皱的形成机制。1)经典的褶皱形成机理模式。岩层在褶皱形成过程中,当表现为通过岩层相互滑动并弯曲时,称其为弯滑褶皱作用。......
2023-11-04
新奥法指的是在具有地质缺陷的软弱岩层中修建隧道时,开挖后立即喷射水泥混凝土作为临时支撑以稳定围岩,然后再进行衬砌的施工方法。1934年,新奥法主要创始人L.V.拉布采维兹就试图将喷浆方法用于地下工程。1948年,L.V.拉布采维兹指出了量测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无公害的新喷敷方法。1957~1965年是着手发展新奥法的时期。L.V.拉布采维兹于1963年将这一方法正式命名为新奥地利隧道施工法,简称“新奥法”。......
2023-11-04
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且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的细粒土应判定为软土,包括淤泥、淤泥质土、泥炭、泥炭质土等。软土地区勘察宜采用钻探取样与静力触探结合的手段。软土取样应采用薄壁取土器。软土原位测试宜采用静力触探试验、旁压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扁铲侧胀试验和螺旋板载荷试验。软土的力学参数宜采用室内试验、原位测试,结合当地经验确定。......
2023-11-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