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兰州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多元支柱产业培育不力。因此,通过加快培育多元支柱产业最大限度地带动兰州发展仍然是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对于兰州市来说,努力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打造新的产业优势,形成新的产业支撑,才能破解当前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2023-11-04
支柱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作用的关键性产业。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由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基础不同,客观上需要多元支柱产业作为支撑。因此,必须以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着力培育和发展多元支柱产业。对于兰州市来说,努力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打造新的产业优势,形成新的产业支撑,才能破解当前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就是要从现有的产业发展基础出发,准确把握多元支柱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着力培育发展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着力培育发展生物医药、现代物流和现代服务、文化旅游、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逐步推动产业发展由初级开发向深度开发转变,由重化工业主导向新兴产业转变,由分散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由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自我发展向全面开放转变,实现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规模明显壮大、产业层次明显提高、产业效益明显提升、产业实力明显增强的目标。
就目前而言,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工作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各县区、各部门对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的认识还不到位,致使工作进展也不平衡;二是招商的力度还不够大,效果还不够好,县区和园区的作用没有很好发挥;三是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主体,其作用发挥得还不够,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政府是多元支柱产业发展的主导,政府要在做好统一规划,明晰产业链发展方向的同时,拿出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尽可能调动企业积极性按照产业链进行招商,最终实现由企业聚集达到产业聚集;企业是多元支柱产业发展的主体,要积极引导企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精心凝练项目,主动参与招商,让企业在对接合作中实现大发展、大提高;项目是多元支柱产业发展的关键,要围绕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注重在国内500强企业、央企中接洽合作对象,力争引进一批配套项目;招商是多元支柱产业发展的抓手,要结合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瞄准目标,主动出击,招大商、大招商,招强商、强招商;园区是多元支柱产业发展的平台,要把园区建设与多元支柱产业发展培育结合起来,以兰州新区、高新区和经济区“3区”为依托,以8个县区为载体,整合园区资源,形成错位发展的经济格局;创新是多元支柱产业发展的动力,要放宽眼界,放开思路,在凝练项目上创新,在整合资源上创新,在招商方式上创新,在对接落实上创新,着力培育和发展多元支柱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要明确每个产业的发展方向,石油化工产业重点发展石化产业集群、精细化工材料产业链、化工与精细化工和石油储备基地;有色冶金产业重点发展铝冶炼及加工产业链、钢及钢材产业链、铁合金及其产业链和碳素及其产业链;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石化装备集群、风电装备产业链、专用设备产业集群、汽车产业及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和自动化信息产业集群;能源和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水电、太阳能光伏光热产业等新能源及煤综合利用、热电联产和生物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信息技术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新型服务业、面向民生的公用服务业和大众服务业;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发展黄河文化旅游、丝路文化、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和标志性旅游节会品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重点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产品现代物流和现代创意农业。
1.首位产业
充分发挥兰州科研机构、人才和风险资本集聚优势,积极引导人才、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向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三大区域首位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链延伸,加快企业扩容升级,形成千亿产业规模,将其打造成为全市工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1)石油化工产业
充分发挥兰州区位及石化产业基础优势,坚持优化老区与谋划新区相结合的原则,围绕老区结构升级,重点发展原油炼化、煤化工、涂料、电石四大领域,实施节能改造、油品提升、系统优化、安全隐患治理、环保减排综合治理等重大项目,提升发展内生动力。着力打造兰州新区石化产业园、兰州科天水性科技产业园、蓝星高新纤维产业园,以地企联动的方式推进兰州石化向新区搬迁改造,完善水性科技园上下游产业链,推动产业集聚区提质增效。发展循环经济,延伸拓展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链,实现多种化工产品联产,逐步形成企业间能源、原料、中间体、副产品及其废弃物在系统内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到2017年,石油化工产业总产值达到1600亿元,其中,围绕油品提升,实施50万t/年汽油醚化、120万t/年柴油加氢装置改造、60万t/年航煤加氢装置改造项目,新增产值42亿元;围绕煤化工产业链,实施广汇能源1000万t煤炭分质项目,新增产值122亿元;围绕精细化工产业链,实施科天水性涂料、蓝星碳纤维、沃德丰PET项目,新增产值298亿元。到2020年,将兰州新区石化产业园打造成为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
(2)装备制造产业
围绕《中国制造2025》10大重点领域,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完善石油化工机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专用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金属制品、仪器仪表、节能环保设备及军工成套设备等8条产业链,加快建设正威铜加工产业园,实施精密铜线、精密控制电源线、精密控制线缆、高分子改性材料等重大项目,促进装备制造“出城入园”企业产业升级,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实现高端产品系列化。依托全市信息产业发展优势,加快推动信息技术在优势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重点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配件、新型电力装备、精密机械、数控设备、高端轨道交通装备、自动化装备、航空设备等先进制造业发展,实现重要装备基础件和关键零部件技术产业化,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2017年,装备制造业实现新增产值1100亿元,其中,围绕正威铜加工和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建设实现新增产值500亿元,围绕兰石、兰电、兰驼等“出城入园”企业产业升级实现新增产值200亿元,围绕青年汽车、吉利汽车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配件产业实现新增产值60亿元,围绕北车兰州机车有限公司建设高端轨道装备制造基地实现新增产值50亿元,到2020年,努力建成若干具有特色、知名度高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
(3)有色冶金产业
按照“煤电冶材”一体化发展思路,对产业集聚区进行循环化改造。构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以煤电能源开发和转化为主导,培育发展以煤炭加工、煤炭伴生资源高效利用、矿山综合治理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构建煤电冶一体化产业体系,打造“煤炭→发电→高载能产业”和“煤炭→煤矸石、煤泥、中煤→发电”产业链。推进铝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发展中高端铝合金等高附加值产品,构建火电→电解铝→铝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延伸发展铝板、铝带、铝箔等高端工业铝型材和建筑铝型材,以产能置换方式,重点引进民营企业开展电解铝项目和铝合金轮毂、轨道车厢用铝材项目。到2017年,有色冶金产业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在连海地区建成年产电解铝200万t、铝材200万t、铁合金100万t、石墨及碳素制品180万t、年发电量300亿千瓦时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其中,围绕窑街煤电煤炭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发展低热值燃料发电、块页岩炼油以及提炼煤焦油等项目,煤炭、油页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实现产值150亿元。围绕局域电网建设,形成10×350 MW和5×300 MW火电机组的局域电网,装机容量达到5000 MW,年发电量300亿千瓦时,实现产值150亿元;围绕电解铝及铝加工产业链,新增100万t电解铝产能,电解铝及铝加工产业实现产值600亿元。到2020年,有色金属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有效增强,实现全市有色金属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2.新兴产业
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创新驱动、重点突破、示范应用、引领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兰州现有和潜在优势,强化科技创新,掌控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推进产业高端发展,以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产业为重点,打造四大百亿元产业链,将其培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1)电子信息产业
依托“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国家智慧城市、信息消费试点城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电子商务示范试点城市等国家级平台政策,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和三维数字、北斗导航、四联高新技术西北产业基地等软件园区。以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领域为重点,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建设西北中小企业云计算服务中心和省级云计算软件研发应用中心,加快物联网技术产业化,实施工业制造、公共服务、智能交通、电子政务等一批应用示范工程,把兰州新区建设成大数据服务产业集聚区。积极发展信息服务、高端软件、电子商务、电子材料及元器件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新一代电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建立西北制造业应用软件开发服务和测试服务中心,积极研发工业云平台,引进知名电商总部入驻,推进LED照明装备生产线、高清电视机顶盒及芯片生产等项目建设。围绕四联光电、海默科技等重点企业,发展LED、蓝宝石晶体、流量计产业,围绕甘肃紫光、甘肃万维等重点企业,发展云计算、物联网产业。到2017年,电子信息产业及软件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24.8亿元,到2020年,把兰州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网的重要通道和区域信息汇集中心,信息化整体水平居省会城市中等偏高水平。(www.chuimin.cn)
(2)新能源产业
巩固开发核原料、光伏和光热发电、水电三大领域优势,开展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新能源产业标准体系,推广新能源产品应用,扩大新能源供应规模,建立新能源配套服务体系。制定核能产业发展政策,积极推进中核五〇四四期项目。培育发展新型环保动力电池产业,着力打造“矿产资源→电池材料→二次电池(车载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链,引进电池配件和电池辅助材料等上下游配套企业。加快发展光伏和光热产业,加强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研究,促进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集热发电,推广实施城市光电建筑一体化,在偏远农村建设光伏、风光互补、水光互补发电项目,在新建住宅小区、城市广场、道路照明、公交车亭、阅报亭、宣传栏、景观用能等非建筑型的结构上推广太阳能LED一体化应用项目。支持发展水电产业,加快实施湟惠、永和水电站扩容改造等项目。
(3)生物医药产业
重点发展以生物药品、生物试剂、创新药物、现代中藏药、先进医疗器械和医用材料、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依托兰州生物所、中农威特、中牧生物研发生产优势和中(藏)药资源优势,做优做精生物制药,实施申联生物医药、生物制品所三价轮状病毒项目,加快预防用疫苗、治疗用生物制品的研究和开发。依托佛慈、陇神戎发、和盛堂等企业,发展现代中藏药,促进创新中药、中药饮片、保健品、化妆品等系列产品,加快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扩大中药材深加工产业规模。培育发展医疗器械和医用材料,依托甘肃锦东生物科技和兰州西脉记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心脏瓣膜和胸骨接骨器生产线建设项目;依托兰州雅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发展体外诊断试剂;依托兰州凯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动脉创伤止血贴项目建设。到2017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201亿元,生物制品、中藏药、各类制剂、医疗器械产业产值分别达到50亿元、110亿元、3亿元、38亿元。到2020年,把兰州打造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4)节能环保产业
以加强创新、提升能效为重点,以环境质量改善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重点在节能、废水处理、烟气控制治理、固废资源化、环保监测装备、环保新材料等领域着力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推动先进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加快关键装备国产化进程,积极打造高效节能型锅炉、内燃机、压缩机、电工电器研发生产基地。依托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以新型城市供热、余热余压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为重点,建设绿色环保工业发展体系。大力推进高效电机及拖动设备、工业变频设备,提高烟气除尘和脱硫脱硝成套装备、垃圾焚烧发电设备、汽车尾气净化设备等先进环保设备及产品的成套能力。依托兰州锅炉制造公司,重点发展高效煤粉锅炉、煤粉研磨设备、煤粉存储设备、煤粉运输专用车、除尘设备等装备制造产业,力争将兰州打造成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高效煤粉锅炉产业制造基地。依托兰州再生资源回收公司等企业,建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拆解、加工利用体系,对回收的“四机一脑”、废旧汽车进行科学的拆解处理,促进资源循环化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到2017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10亿元,回收利用再生资源128万t,深加工能力达到67.5万t,利用工业固废600万t以上,利用余热余压折合标准煤约4万t以上。到2020年,努力构建国际领先的节能环保生产配套体系和发展支撑体系,不断提升全市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和区域竞争能力。
3.优势产业
以高新化和品牌化为导向,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引导特色优势工业向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拓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再创产业竞争新优势,以烟草产业、建材产业、食品及轻工产业为重点,打造三大百亿元产业链,将其发展成为新的工业增长点。
(1)烟草产业
依托兰州卷烟品牌优势,实施甘肃烟草精品“兰州”卷烟专用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调整品种结构,丰富卷烟类型,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建设一条综合能力3800 kg/h的专用制丝生产线、1条1500 kg/h的梗丝生产线及厂区的辅助设施;搬迁现有1条综合能力4800 kg/h的制丝生产线。2017年实现总产值180亿元。到2020年,形成年产卷烟350亿支(70万箱)产能规模,降低焦油含量,减小对人体的危害,打造兰州卷烟知名品牌。
(2)建材产业
“十三五”时期,按照“绿色化、优质化、特种化、低碳化”的要求,积极发展新型、高端建材产品,促进建材工业由原材料生产转向工业制品生产。引导企业加大联合重组力度,推动行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并进。重点发展环保、绿色、节能的建筑陶瓷、玻璃、钢结构、新型墙体材料等建材。鼓励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炉处置工业废弃物、城市污泥和生活垃圾,推广应用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粉磨系统等节能改造。玻璃行业积极提高优质浮法玻璃比例,重点发展电子工业用超薄、太阳能产业用超白、在线镀膜玻璃和低辐射等特殊浮法玻璃生产线,信息、新能源、国防、航天航空等领域用高品质人工晶体、制品及特种玻璃制造技术开发与生产。加强新型墙体和屋面材料、绝热隔音材料、建筑防水和密封等材料的开发与生产,重点发展环保、节能、耐久型建材,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占墙材总量比例达到80%。依托兰州新区特种玻璃产业园,建设200万m2/年中空玻璃、200万m2/年光热太阳能聚日镜。2017年,建材产业链实现工业总产值334亿元,其中,围绕榆钢、皋兰兰鑫钢铁深加工产业,重点发展高强钢筋、高速线材等建筑钢材,形成520万t钢材的生产能力,实现产值180亿元;围绕红狮、甘草环保建材等水泥企业等量置换、技术升级改造,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围绕蓝天浮法玻璃有限公司兰州新区特种玻璃产业园项目,建设LOW-E镀膜玻璃、装饰玻璃、钢化玻璃、中空玻璃等特种玻璃生产线,形成特种玻璃800万m2的生产能力;围绕万特科技、北京太空板业等,重点发展绿色节能环保新型建材。到2020年,建材产业实现产值420亿元,增加值48亿元。
(3)食品及轻工产业
“十三五”时期,按照“高端化、标准化、信息化”的要求,提升轻工品牌经济比重,以高新化和品牌化为导向,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引导特色优势工业向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拓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再创产业竞争新优势。提升扩大啤酒饮料、食品制造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改造延伸纺织服装产业,培育壮大百合、玫瑰区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家具制造业。重点发展高档精纺制成品、新型化纤制造、印染、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品牌服装、新型智能纺机等6个领域。围绕智能化、高速化、连续化,进一步提升纺织装备技术水平。加快建设九州“主食厨房”食品加工园区,促进中小食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大力发展蛋糕、面点加工,把九州建设成为兰州市最大的食品加工基地。依托青白石家具产业园和华艺家具产业园,加快发展家具产业。依托华润雪花啤酒(甘肃)有限公司、青岛啤酒(甘肃)农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设年产68万t啤酒生产线。2017年,市食品及轻工产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生产啤酒150万t以上,毛机织物600万m,服装200万件以上。
有关大气污染治理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
近年来,兰州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多元支柱产业培育不力。因此,通过加快培育多元支柱产业最大限度地带动兰州发展仍然是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对于兰州市来说,努力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打造新的产业优势,形成新的产业支撑,才能破解当前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2023-11-04
近年来,兰州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多元支柱产业培育不力。因此,通过加快培育多元支柱产业最大限度地带动兰州发展,仍然是目前最紧迫的任务。......
2023-11-04
国家和地方政府密集出台的产业支持政策,为兰州市企业“出城入园”搬迁改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返还的土地出让收入用于企业项目建设,其资产归企业所有,有利于提高企业“出城入园”的积极性。企业“出城入园”搬迁改造项目建设前期资金紧张企业在现有生产经营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还要承担“出城入园”搬迁改造新上项目的征地,代征代拆及整治、熟化等资金,前期资金十分紧张。......
2023-11-04
达标天数比例分析表明,338个城市达标天数[1]比例在19.2%~100%之间,平均为76.7%;平均超标天数[2]比例为23.3%,其中轻度污染天数比例为15.9%,中度污染为4.2%,重度污染为2.5%,严重污染为0.7%。超标天数中以PM2.5、O3和PM10为首要污染物[3]的居多,分别占超标天数的66.8%、16.9%和15.0%;以NO2、SO2和CO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分别占0.5%、0.5%和0.3%。NO2年均浓度范围为14~61 μg/m3,平均为39 μg/m3,比2014年下降7.1%;达标城市比例为51.4%,比2014年上升2.8个百分点。......
2023-11-04
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市的产业结构依然保留着这样的特征。说明兰州市工业占重要比重的产业结构特征目前已经不显著。在全国30个城市中排第10位,处于中间偏上的位置,说明近年来兰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较为显著。表4-72010—2015年兰州市产业结构状况2010—2011年,第二产业的增长率快于全市生产总值,但从2012年起,第三产业的增长情况显著高于第二产业,2014年第二产业首次实现负增长。表4-82010—2015年兰州市三次产业增长情况......
2023-11-04
马歇尔认为,同一区域内的相关企业能够更好地获取外部经济效益是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为产业集群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政府能够在产业集聚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增长极理论的核心观点。......
2023-11-04
英国的坎特韦尔和托兰惕诺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共同提出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用以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经济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加速增长的这种投资新趋势。在此基础上,坎特韦尔等人还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特征和地理特征。除此之外,对现有产业的价值链进行延伸,增加附加值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一种方式。......
2023-11-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