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多元支柱产业发展与大气治理

多元支柱产业发展与大气治理

【摘要】:近年来,兰州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多元支柱产业培育不力。因此,通过加快培育多元支柱产业最大限度地带动兰州发展,仍然是目前最紧迫的任务。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在哪里?这是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只有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才可能在实际中真正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地位,切实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有必要探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内涵,并根据其理论内涵探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分析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

“十三五”时期,兰州工业发展面临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需要在转型中实现提升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步入7%左右的常态发展阶段,经济增长进入动力转换新阶段,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换挡新阶段,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全面转型新阶段,区域经济进入多极化发展新阶段,经济发展将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技术革命,信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正在酝酿新突破,发达国家纷纷在新兴科技领域前沿布局,力图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国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其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这要求全市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创造工业竞争新优势。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强调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为平台,全市大力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完善促进创新创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壮大创新创业群体,这有助于传统制造业提质增效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受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共同影响,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国际产业转移更加注重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需求,重化工业和新兴产业逐步成为转移热点,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产业链整合和集群转移趋势明显。我国跨地区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一体化进程加速,工业格局正面临重大调整,中西部地区承接国际和国内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增强。这要求兰州在更大区域内谋求产业布局,因地制宜承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深度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提高在全国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www.chuimin.cn)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将兰州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枢纽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核心节点、中国西部国际交流战略平台,这为兰州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全市将进一步扩大向西开放,依托在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等领域的比较优势,引导和支持企业跨国投资设厂,加强与中西亚国家在资源开发、装备制造、新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对接合作,积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开展技术合作、产品交流与人员培训,争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近年来,兰州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多元支柱产业培育不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兰州市的产业结构已呈现出“三二一”的倒金字塔形态,按照经济学原理,这是一种合理的经济结构,但就产业内部结构来讲,还不尽合理,主要表现是: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精深加工型产业少;高耗能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原材料产业多,高端产业少。兰州市的工业发展还处在初期加工阶段,总量不足,增速较慢,产业链条短,精细化工和高科技产品很少,特别是属于兰州自己的工业品太少。因此,通过加快培育多元支柱产业最大限度地带动兰州发展,仍然是目前最紧迫的任务。

对于多元支柱产业,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权威的解释,即立足于中心带动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一产抓特色、二产抓延伸、三产抓转型、整体抓提升”的总体方向,着力培育和发展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和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文化旅游、特色农产品生产及深加工产业,实现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规模明显壮大、产业层次明显提高、产业效益明显提升、产业实力明显增强的目标。

兰州市应以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为动力,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战略,围绕全市建设“两个核心、两个先行区”和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总体目标,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行动计划,以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工业布局,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以石油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为重点,打造四大千亿级产业。围绕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发展一批特色产品,强化政策支持,推动要素集聚,加快做大做强有色冶金、建材、烟草、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食品及轻工七个百亿级特色产业,着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形成以区域首位产业为主体、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特色优势为支撑的多元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