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兰州三次产业演变:大气污染治理与产业结构调整

兰州三次产业演变:大气污染治理与产业结构调整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兰州从消费性城市转变为现在的工业性城市,产业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兰州的产业结构演变轨迹与一般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并不相符合。1979—2000年,兰州产业结构再次发生重大调整,是城市组团之间及组团内部的填充阶段。2011年—2013年,兰州市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接近并逐渐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稳定的发展趋势。图4-3兰州市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兰州从消费性城市转变为现在的工业性城市,产业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兰州的产业结构演变轨迹与一般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并不相符合。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这符合一般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但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呈现出上凸曲线,第三产业呈现出下凹曲线。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高于第二产业,而其他时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于第三产业。这主要是因为,兰州位于三大自然区的交汇处,是我国汉族和西北少数民族间交往和融合的主要地区,逐步形成了以贸易、政治军事为中心的城市。1953—1978年是国家对兰州建设的“强援助”时期,计划经济推动工业的发展,第二产业比重大幅度上升。20世纪80年代以来,兰州实施了西北地区商贸城发展战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2000年以后,兰州城市发展战略由商贸城建设转变为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战略,符合兰州城市和产业发展阶段的要求,使第二产业的比重又有回升,第三产业比重相对下降,兰州产业结构开始沿着合理轨道演变。

表4-14 新中国成立以来兰州市的产业结构变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地缘优势,兰州第三产业已经有一定的基础,1953年第三产业产值为0.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1.46亿元)的61.99%(表4-14),显而易见,第三产业为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城市工业基础薄弱,绝大部分是手工业或半机械化作坊,技术水平低下,工业发展步履维艰。这段时期,经济发展只是一种量的单纯增长而无质的变化。兰州市经济功能单一,城市建设集中在城关区一带,安宁、西固、七里河区只是零星地分布着一些居住区和工矿点。整个城市还处在以旧城为核心的向心集聚的初级发展阶段。

1954—1978年是国家援助力度最强的时期,突出表现是“一五”计划重点工程的“西进”和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产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第二产业比重大幅度上升,第一、三产业比重急剧下降。国家援助工业、交通等重点项目迫使兰州城市空间急需向外拓展。如“一五”时期,兴建了兰炼、兰化、兰石、西固热电厂、兰通、永登水泥厂等8个大型骨干企业,又从沿海地区迁来一批工业,还修建了兰新铁路。因为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对资源依赖,对交通条件和建设用地的需求等,主要布局在西固、安宁、七里河、市中心、庙滩子等五个片区。由此,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在三产中所占比重最高,从而带动空间结构的拓展,引起了兰州第一次空间形态的较大变化,这时的城市主要沿黄河主轴横轴向南向北拓展、填充,初步形成了以城关区为核心,其他三个片区为次级中心的组团式城市空间形态。

1979—2000年,兰州产业结构再次发生重大调整,是城市组团之间及组团内部的填充阶段。这一时期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随着兰州城市商贸城战略的实施,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第二产业比重开始下降。特别是在产业结构“退二进三”的大调整和市中心经济成本过高的引导下,市中心用地逐步被附加值高的产业及相关用地所置换,附加值高的第三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这一时期有别于上一阶段沿黄河主轴集聚拉伸的扩展模式,城市整体空间形态仍然没有很大的变化,第三产业发展带来的动力,只是引起了城市各种空间要素的整合,主要是第二、三产业在组团之间以及组团内部进行横向填充。(www.chuimin.cn)

2000—2010年,产业发展相对稳定,空间形态为有机疏散的带状城市兰州城市。发展战略的转变,使第二产业比重开始逐步上升,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下降,但都变化不大,发展相对稳定。同时,第三版兰州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对兰州城市性质进行了全面拓展,提出将兰州建设成综合工业基地、交通枢纽和重要商贸金融中心,以及内陆口岸中心城市。随着第三产业的缓慢发展和第二产业在用地结构上的小幅度调整,各种空间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各组团变无序集中为有序分散,兰州城市将呈现出多中心多组团的带状形态,整个城市将朝东西方向发展。

2011年—2013年,兰州市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接近并逐渐超过第二产业(图4-3),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稳定的发展趋势。

图4-3 兰州市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