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高级人才非常短缺,环境资源的约束也越来越严重,这是一个要思考的问题。交通顺畅了,中国才能更好地发展,未来的经济也会发展得更加迅速。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是市场与政府行为相结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
2023-11-04
1.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应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加快转变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1)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动农林牧渔结合、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发展。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势产区加强棉花、糖料、油料、大豆、林果等生产基地的建设。统筹考虑种养规模和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推广粮改饲及种养结合模式,发展农区畜牧业。分区域推进现代草业和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提高畜禽、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促进奶业优质安全发展。发展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优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布局。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2)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体系,培育壮大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支持多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专业化、规模化服务。推进农业生产过程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服务形式。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完善农村物流配送和综合服务网络,鼓励发展农村电商。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
(3)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
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快生物育种、绿色增产、农机装备等技术攻关,推广优质高产机械化品种和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改善农业重点实验室的创新条件。发展现代种业,开展良种重大科技攻关,实施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行动计划,建设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
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市场流通等融合。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推广农业大数据应用,增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农业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涉农电子商务。
2.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深入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绿色、智能、服务方向发展,提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1)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实施工业强基工程,重点突破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瓶颈。引导整机企业与“四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产需对接。支持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系统解决“四基”工程化和产业化关键问题。强化基础领域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2)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
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工程,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强化智能制造标准、工业电子设备、核心支撑软件等基础。加强工业互联网设施建设、技术验证和示范推广,推动“中国制造+互联网”取得实质性突破。培育推广新型智能制造模式,推动生产方式向智能、柔性、精细化转变。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引导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促进服务增值。推进制造业集聚区改造提升,建设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若干先进制造业中心。
(3)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完善政策体系,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实现重点领域向中高端的群体性突破。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鼓励企业并购,形成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集中度高、分工细化、协作高效的产业组织形态。支持专业化中小企业发展。
(4)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
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化解产能过剩。建立以工艺、技术、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为约束条件的推进机制,强化行业规范和准入管理,淘汰落后产能。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盘活资产,加快钢铁、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退出,分类有序、积极稳妥处置退出企业,妥善做好人员安置等工作。
3.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瞄准技术前沿,把握产业的变革方向,围绕重点领域,优化政策组合,拓展新兴产业的增长空间,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1)提升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与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领域的产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进先进机器人、半导体、增材制造、智能系统、智能交通、智能材料、高效节能环保、新一代航空装备、精准医疗、高效储能与分布式能源系统、虚拟现实与互动影视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
(2)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
在空天海洋、生命科学、信息网络、核技术等领域,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大力发展新型飞行器及航行器、新一代作业平台和空天一体化观测系统,着力构建量子通信和泛在安全物联网,加快发展合成生物和再生医学技术,加速开发新一代核电装备和小型核动力系统、民用核分析与成像系统,打造未来发展的新优势。
(3)构建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支持产业创新中心、新技术推广应用中心的建设,将创新资源密集度高的城市发展成为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策源地。推动新兴产业链、创新链快速发展,加速形成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实施新兴产业全球创新发展网络计划,鼓励企业全球配置创新资源,支持建立一批海外研发中心。
(4)完善新兴产业的发展环境
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构建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准入条件、监管规则和标准体系。鼓励民生和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采用创新产品和服务。设立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重点支持新兴产业领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
4.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www.chuimin.cn)
(1)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
以产业升级和提高效率为导向,发展工业设计和创意、商务咨询、工程咨询、法律会计、信用评级、现代保险、检验检测认证、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产业。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推动传统商业加速向现代流通转型升级。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绿色物流、冷链物流、城乡配送。实施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工程。引导生产企业加快服务环节专业化分离和外包。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提高国际化水平。
(2)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加快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健康养老、体育健身等领域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深入实施旅游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支持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山地旅游等。积极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专业化、规模化和网络化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针对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务。支持从业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考核,推进从业者职业化、专业化。实施生活性服务业放心行动计划,推广优质服务承诺标识与管理制度,培育知名服务品牌。
(3)完善服务业发展体制和政策
面向社会资本扩大市场准入,加快开放民航、铁路、电力、石油、天然气、邮政、市政公用等行业的竞争性业务,扩大金融、医疗、文化、教育、互联网、商贸物流等领域开放,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清理各类歧视性规定,完善各类社会资本公平参与医疗、教育、托幼、养老、体育等领域发展的政策。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推动竞争性购买第三方服务。
5.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培育服务主体,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支持技术装备和服务模式创新,完善政策机制,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壮大。
(1)扩大环保产品和服务供给
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制度,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咨询、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环境基础设施领域,开展小城镇、园区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试点。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推动先进适用的节能环保技术产品走出去。统筹推行绿色标识、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完善煤矸石、余热余压、垃圾和沼气等发电上网政策。加快构建绿色供应链产业体系。
(2)发展环保技术装备
增强节能环保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能力,研发、示范、推广一批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装备。加快低品位余热发电、小型燃气轮机、细颗粒物治理、汽车尾气净化、垃圾渗滤液处理、污泥资源化、多污染协同处理、土壤修复治理等新型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广高效烟气除尘和余热回收一体化、高效热泵、半导体照明、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成熟适用技术。
【注释】
[1]空气质量指数(AQI)在0~100之间的天数为达标天数。
[2]空气质量指数(AQI)大于100的天数为超标天数。其中,101~150之间为轻度污染,151~200之间为中度污染,201~300之间为重度污染,大于300为严重污染。
[3]空气质量指数(AQI)大于50时,空气质量分指数最大的污染物为首要污染物。
[4]评价时段内,六项污染物浓度与对应的二级标准值之商的总和即为该城市该时段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用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排名。
[5]郜会青.关于城市大气污染现状与综合防治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40(7):102-105.
[6]赵丽丽.中国大气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山西建筑,2011,37(25):9.
[7]马骏,李治国.PM2.5减排的经济政策[J].金融纵横,2015(2):77-78.
[8]赵丽丽.中国大气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山西建筑,2011,37(25):9.
[9]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1蒲式耳=35.238 L.
[11]吉尔伯特·C.菲特,吉姻·E.里斯.美国经济史[M].司徒淳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12]杰里米·阿塔克,彼得·帕塞尔.新美国经济史[M].罗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3]Perman M.Perspectives on the American Past:Ⅶ:1865 to the present[M].London:Scott,Foresman and Company Press,1989.
[14]Clark J F.America’s Gilded Age:An Eyewi thess History[M].NewYork:Facts on File Press,1992.
[15]河北省生态环境建设重拳频出.http://www.mep.gov.cn/xxgk/gzdt/201608/t20160808_361995.shtml,2016-08-08.
[16]河北通过首部规范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地方性法规.http://www.mep.gov.cn/xxgk/gzdt/201608/t20160805_361922.shtml,2016-08-05.
[17]曾铮.“十三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趋势[N].经济日报,2015-07-30.
有关大气污染治理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
中国现在高级人才非常短缺,环境资源的约束也越来越严重,这是一个要思考的问题。交通顺畅了,中国才能更好地发展,未来的经济也会发展得更加迅速。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是市场与政府行为相结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
2023-11-04
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面对大气环境制约,系统性地提出兰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在现阶段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具体来说,需要我们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干预经济发展方式,维持经济发展和大气环境的平衡,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消除大气......
2023-11-04
目前,国内学者对环境约束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做了相关研究,并持有不同意见。环保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等手段对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有着重要的影响。[6]首先,优化能源结构,加大使用可再生能源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简单的路径。最后,将治理大气污染作为兰州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目标,提高兰州市产业准入门槛,建立环保相关的政策管理体系,防止兰州市产业转移集聚带来的污染转移问题。......
2023-11-04
产业结构调整内容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和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两个方面。该理解重视产业素质与结构的均衡性,并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产业结构合理化。......
2023-11-04
该运行方式下市场机制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机制,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由过去的行政行为的附属转变为以价格、利润、工资为导向的自主选择行为,政府无法直接调控投资运行。......
2023-11-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