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气污染治理与产业集群优化

大气污染治理与产业集群优化

【摘要】:马歇尔认为,同一区域内的相关企业能够更好地获取外部经济效益是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为产业集群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政府能够在产业集聚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增长极理论的核心观点。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7]。产业集群主要偏重于描述相关产业的企业在某一特定区域集聚而形成的有机整体。集群内的各企业(通常是指大型企业集团)通过竞争与合作、分工与协作所形成的互动性的竞争压力能够激发集群内各企业持续不断的创新动力,促使企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从而加快整个集群内部的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8]。所以,产业集群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有利于强化某一特定产品的加工深度并延伸该产品的产业链,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集群内部各相关产业高度集中,能够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也是产业集群的核心内容[9]

1.产业集群的特点

(1)企业业务上的相关性。某一地理区域的大部分企业都以某个产业及其相关产业为中心来进行产品的开发、生产与销售。

(2)企业之间通过纽带链接形成整体。具有一个或一些比较明显的特点来连接集群内部各个相关企业,使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而且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实行专业分工,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3)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因集群内部各企业既分工又协作,企业之间可以满足供需,故可以实现采购本地化,从而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进而形成集群整体的成本优势。

(4)整体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整个集群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而且集群内产品销售的市场渗透力极强,尽管产业内部绝大部分企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且规模不大。

2.产业集群形成的因素

(1)自然资源的丰富和互补以及较低的运输成本。运输成本较低、距离市场较近且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容易出现同业集聚的现象。因为产业会在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自然聚集,这是产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另外,成本最小化是各企业进入市场后所期许的目标之一,运输成本作为企业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企业重点考虑的成本因素。

(2)规模经济外部性。大量的相关企业聚集在同一区域一起生产,能够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同时也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激发出巨大的市场需求,这就是规模经济效应[10]。与此同时,集群内部先入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正外部经济效应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因此为了自身的发展而大量修建的基础设施以及中间产品获得渠道的建立,甚至是集聚区域知名度的提高,都会吸引后进入企业利用这种正的外部经济效应,从而使企业自身无须经过市场交换就获得利益。由此可知,充分的外部性就能够使后进入的企业在先入企业附近聚集,换句话说就是,先入企业带动了产业集群的形成[11]

(3)相关延伸产业的支持。从经济活动或产业活动的角度看,产业集群有两种产生途径:纵向形成和横向形成。同类型企业集聚发展而形成的产业集群为横向产业集群,而因各相关企业之间专业化分工使得产业链得到延伸所产生的集群就是纵向产业集群。产业链的长短决定了是否能够形成纵向产业集群,较短的产业链能否得到延伸与产业的特性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产业容易延长产业链,比如说化工行业。因为这种纵向形成的产业集群给集群整体带来的优势比较显著,我国很多地方的很多行业都提倡纵向产业集群的发展途径。因此,纵向产业集群中相关延伸产业如交通运输业、信息咨询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的支撑,使集群内的各个企业均可以得到专业化的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4)企业家精神、制度与政府政策。目前,企业家精神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自然条件、运输成本以及规模经济等因素几乎相同的地区,有的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现象,有的没有出现或者是集群现象不明显。

这时候这些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精神是否在该地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作用。该地区产业内的先入企业所具有的企业家精神决定了其他产业和相关的后入企业是否会集聚在其周围,形成产业集群。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在工业化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更为突出[12]。同时,政府对产业集群相关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均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3.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1)产业区理论

1890年马歇尔就开始研究产业集聚——大量相同类型的中小型企业集聚在某一特定区域的现象,并将这一特定地区称为“产业区”。马歇尔认为,同一区域内的相关企业能够更好地获取外部经济效益是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在产业区内,各企业既分工又协作,产生协同效应并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和竞争环境,而且劳动力市场高度专业化,这些外部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马歇尔还分析了产业区的优势及其内部环境的特点,他认为,在产业区内,行业间不存在秘密,信息是公开的、透明的。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为产业集群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增长极理论

帕鲁是最早提出增长极概念的法国经济学家。他于1950年发表了文章《经济空间:理论与运用》,在该文中他首次提出了增长极的概念,并通过后期的不断完善和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系统的增长极理论。政府能够在产业集聚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增长极理论的核心观点。该理论认为,政府投资建设推动性产业或专业化企业,会吸引相关产业和企业在这些关键性产业或企业周围集聚,并为该区域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拉动该区域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难看出,增长极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夸大了政府通过人为干预来实现产业集群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实践证明,政府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3)经济地理理论

1991年,克鲁格曼将地理因素纳入经济学的分析中,并从经济地理的角度分析了形成产业集聚的原因。克鲁格曼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往往通过运输成本最小化来实现规模经济,从而使制造企业在市场需求较大的地区集聚,反过来市场需求的大小又取决于制造业的分布情况,于是便形成了所谓的中心-边缘模式。(www.chuimin.cn)

克鲁格曼将运输成本纳入了经济地理理论的分析框架中,他认为,运输成本的减少会引起一定程度的集聚经济、外部性和规模经济,而这些要素又会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而形成比传统的经济地理理论更加科学的集聚理论。产业政策有可能会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从这方面看,克鲁格曼的集聚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4)区域创新理论

经济创新的思想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来的。经济创新有两条发展路线:技术创新论和制度创新论。其中技术创新论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主要研究对象,制度创新论研究的是制度变革和制度推进。区域创新理论属于制度创新范畴,它与产业集群理论关系密切,主要包括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系统三个理论分支。

区域创新理论着重分析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指出了产业集群追求的应该是集群内部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不仅仅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所带来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效益[13]

【注释】

[1]张秀烨.西方管理控制理论比较与启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5):91-95.

[2]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37-41.

[3]李长莲.治理理论视角下我国政府责任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4]董颖洁.协同理论在音乐欣赏教学方法中的应用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1.

[5]史忠良.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6]文磊.国内外产业集聚理论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15-18.

[7]魏后凯.对产业集群与竞争力的考察[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6):20-21.

[8]沈继伟.基于产业集群的日照临港经济增长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5.

[9]陈剑峰,张乃平.论产业群的核心能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4):32-34.

[10]刘志强.论港口与产业集群[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5.

[11]刘奇中.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J].安徽科技,2004(2):101.

[12]李瑜.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13]张希瑜.产业集群的创新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