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气污染治理与产业结构调整:协同理论

大气污染治理与产业结构调整:协同理论

【摘要】:1971年他提出协同的概念,1976年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发表了《协同学导论》,还著有《高等协同学》等。它的核心思想是“协同导致有序”。协同学是由一系列严密而复杂的原理组成,其中最重要的三条原理是:协同效应原理、伺服原理、自组织原理。

协同思想源远流长,从词源上分析,“协同”(synergy)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意为“协调合作”,表示一个系统发生相变时,会因大量子系统的协同一致而引起宏观结构的质变,从而产生新的结构和功能。协同论(synergetics)亦称“协同学”或“协和学”,是20世纪7O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其创立者是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1971年他提出协同的概念,1976年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发表了《协同学导论》,还著有《高等协同学》等。哈肯把“协同”定义为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相互协作,使整个系统形成微观个体层次所不存在的新质的结构和特征。

协同学虽然是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产生的,但它是一门横断科学和边缘科学,它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许多学科。它的适应性较强,应用范围较广,是当今先进的研究方法之一。

协同学主要是研究系统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同步、合作、互补的关系,研究协同效应的形成,揭示系统进化的动力。它的核心思想是“协同导致有序”。协同学是由一系列严密而复杂的原理组成,其中最重要的三条原理是:协同效应原理、伺服原理、自组织原理。

1.协同效应原理

协同效应是由于协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是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协同作用是系统有序结构形成的内驱力。任何复杂系统,当在外来能量的作用下或物质的聚集态达到某种临界值时,子系统之间就会产生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能使系统在临界点发生质变而产生协同效应,使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从混沌中产生某种稳定结构。比如在社会系统中,各个社会细胞之间协同合作,才能导致社会的有序演化。否则,社会就会发生混乱,人们的正常生活就不能得到保障。而且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高,这种协作越复杂,对协作程度的要求也越高。这些例子说明,“协同导致有序”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类系统普遍存在的共同规律。

2.伺服原理(www.chuimin.cn)

伺服过程也就是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和序参数之间互相影响和作用的过程。序参数是由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竞争和发展而产生的,但序参数又反过来作用于子系统,对其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同时,在系统经过序参数的影响,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中,会产生快变量和慢变量,其中,慢变量对子系统的有序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快变量要伺服于慢变量,这也就是伺服原理的基本内涵。

3.自组织原理

自组织是相对于他组织而言的,而自组织则指系统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条件下,其内部子系统之间能够按照某种规则自动形成一定的结构或功能,具有内在性和自生性特点。自组织原理解释了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流输入的条件下,系统会通过大量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而形成新的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结构。

系统只有与外界通过不断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流,才能维持其生命,使系统向有序化方向发展。所以,协同学试图把无生命自然界和有生命自然界统一起来,发现它们存在的共同本质规律。协同论所揭示的结构形成的一般原理和规律,不仅为我们研究自然现象,而且为我们研究生命起源、生物进化、人体功能乃至社会经济文化的变革、大气污染治理等一些复杂性事物的演化发展规律提供了新的原则和方法[4]